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为双身法它是不清净,特别有一些宗教它所教的这种双身法是很的,它是要信众把自己的太太、女儿、姊妹全部奉送给上师一起修双身法,这样不就是的一种修法吗?这样的话比一般人都还不如!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一定要相信佛陀绝对是清净的。如果有那种男女交抱的佛像,我们就可以知道那一定是外道,它根本不是佛教。他们会说这个佛、这个男的跟这个女的,他们是智慧跟慈悲,这样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沙弥跟沙弥尼有十戒,式叉摩尼戒是有关于女众菩萨要出家的时候要经过的一个戒法,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也不解说;比丘戒两百五十戒,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戒,这是依于四分律所说,这个因为是属于出家戒法,不适合我们的解说,所以我们这个部分也不说。另外有一个戒法是跟大家比较有关,是菩萨戒。菩萨戒是在家、出家都可以受的。所以说目前北传的佛教,就是在我们亚洲所传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要求所供养的财物必须非是三宝之物;譬如出家了,或是住在寺院中的近住男、近住女,若是想要布施众生时,不可以取用三宝的财物去布施。譬如有个乞丐前来乞食,似乎快要饿死的样子,你刚好在寺庙中,就自己匆匆忙忙跑进厨房,没有征得常住法师同意,就添了饭、装了菜去供养那乞丐,就成为侵吞三宝物而行施,属于侵损招提僧物,来世果报很严重的。即使是常住法师想要布施给那乞丐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一件事情是因缘所成,不得不然;如果我让女众出家,就好像在稻田里面长出了杂草,那么之中的清净梵行,就无法久住了。结果阿难很慈悲,虽然佛拒绝了他,阿难还是大着胆子,再次向佛乞求,他说:佛啊!波阇波提是怀着至诚心来请求出家的,再说,您难道忘记了吗?从您出生开始到您长大,都是她的功劳啊!这分辛苦养育的恩情,您要怎么还呢?也就是暗示佛:如果您不让姨妈出家,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比丘们问佛陀说:「罪和福的果报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佛说:「我记得在过去久远世以前,波罗奈国有位长者的儿子,名字叫作慈童女,父亲很早就过世了,家里的钱财又已用尽,只好靠劳力卖柴维生,每天赚到两钱,全部供奉年老的母亲。后来赚的钱变多了,每天得到四钱,也全部奉养母亲;之后收入又渐渐增加,每天赚到八钱,也供养母亲;由于工作勤奋价钱公道,买主对他信任,辗转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对好朋友、或配偶、或子女,为表示亲热而在路上攀肩搭背行走也应避免。但有的状况要随缘,如果配偶不是念佛人,出门喜欢和自己牵手,就不要故意甩掉,导致家庭不和睦,那就过当了。有些较调皮的人,看到流浪狗躺在路旁睡觉,忽起恶作剧心态,一脚踢去,痛得狗哀哀嚎叫,马上逃离,这是众生。念佛人应该长养慈悲心;此举虽无杀害之心,但亦不应有恶作剧心态。这种心态可能影晌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又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的〈报恩品〉云:【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世受报亦无穷。】综合前面这两段的意思是说:世间一切的人,如果有人对父母稍作不善,不恭敬孝养父母,那就会获得很大的苦报;相反地,如果能对父母稍作恭敬供养,就能够获得广大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犹如贫女得如意珠。其子发声如闻音乐。以母胸臆而为寝处。左右膝上常为游履。于胸臆中出甘露泉。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愍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征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若善男子 | admin 2018-07-20 |
![]() |
要求所供养的财物必须非是三宝之物;譬如出家了,或是住在寺院中的近住男、近住女,若是想要布施众生时,不可以取用三宝的财物去布施。譬如有个乞丐前来乞食,似乎快要饿死的样子,你刚好在寺庙中,就自己匆匆忙忙跑进厨房,没有征得常住法师同意,就添了饭、装了菜去供养那乞丐,就成为侵吞三宝物而行施,属于侵损招提僧物,来世果报很严重的。即使是常住法师想要布施给那乞丐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绮语:是指讲话不正经,如果幽默还好,就怕尽讲些带颜色的话,或和小男生、小女生来开玩笑(如笑话),或拿人家神圣的东西开玩笑,这叫绮语。另外就是不恶口讲话。不要一天到晚大呼小叫、不耐烦,动不动就骂人,这叫恶口。动不动说人家的坏话或当面责罚人家。而恶口不一定要大声喔!有的人说好听点是修养好,说难听点是城府深、讲话尖酸刻薄,但是声音不大;讲起话来,慢条斯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告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应当奉持是法。’尔时目连比丘、四辈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佛说盂兰盆经--------------------------------------------------------------佛说孝子经失译佛问诸沙门:&lsqu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告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应当奉持是法。尔时目连比丘、四辈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佛说盂兰盆经竟--------------------------------------------------------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一十一(节录)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及另外一段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样了解就可以知道它的道理所在。因为说佛度众生,所度的是以五阴十八界显现的四生九有三界六道一切众生,但五阴十八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听起来好像是非常便宜的事情,可能有人会不相信,所以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佛讲到:“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听闻《阿弥陀经》,能够受持,能够听闻诸佛名号的人,这样子诸善男子、善女人就已经是一切诸佛共所护念,这样子的众生都能够得到于无上正等正觉不退转,所以,舍利弗!你们应当要信我所说的话,以及诸佛所说的话。”有人可能还是会觉得:&l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舍利子!彼谤法者,我尚不听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闻其名字,况令眼见?岂许共住?何以故?舍利子!诸有诽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知彼名破者,堕黑暗类,如秽蜗螺,自污污他,如烂粪聚。若有信用破法者言,亦受如前所说大苦。舍利子!诸有破坏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知彼类即是地狱、傍生、饿鬼。是故智者,不应毁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八一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我们在娑婆世界,每天上班八个钟头,星期天要陪先生陪太太去郊游,不然人家不高兴,是不是?在极乐世界没有这些烦恼,因为没有男女相,都是中性身嘛!哪有先生哪有太太?更没有子女,大家都是独立的,没有牵绊,可以专心修行。极乐世界环境清净,非常适合修学禅定三昧,所以去那里修学禅定三昧很迅速,而且在极乐世界,可以经由弥陀世尊的慈悲愿力加持,使我们本心里面的功能显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例如,很多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所熟悉的《阿弥陀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尊者就这样子开示,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佛说阿弥陀经》)说若一日乃至七日专持阿弥陀佛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那轻安的觉受,我们可以以一个比喻,就好像女众洗完脸以后,在脸上拍上化妆水,那时候就会有着一层清凉无负担的薄膜在脸上很舒服,而轻安的感觉就类似于此。当轻安的发起时,全身就会有一种完全没有负担的觉受,完全没有负担的觉受遍满全身,那时候会觉得身体的重量都不见了,拜佛完全不必使力,这不是用舒服两个字所能够形容。这时候虽然也会感受到有外界五尘的动扰,但是完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五天,看看没办法了,挑选了八万四千彩女来,(所谓彩女就是涂粉擦脂,装扮得很漂亮的女人。)大精进菩萨连眼睛都懒得张开一下。这样一天过一天,使尽了办法,就是希望他打消出家的念头。但是大精进菩萨不理不睬,不欲、不食也不睡觉。在这六天之中他「断诸忆想」。请注意这四个字,这六天之中,他很用心的在忆佛,这六天中忆佛忆到全部的攀缘妄想全都断掉,只有想佛的一个念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当佛陀带他看过天女以后,于是他就不再贪着人间的妻子,而积极于持戒修定;可是他的目的,是为了想要到天界去享受和天女一起的五欲妙乐,所以这两种都是属于邪缘散乱。所以阿难曾经劝诫难陀说:“您以想着天界的五欲心思来持戒修行,就好像公羊和公羊之间,用头上的角相撞,好像是往前进,却是退得更多。”所以身体外在,虽然显示是持戒修行,不受此世五欲所牵,但心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