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其实人家现在是恩爱夫妻呢!所以只讲一半,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这也算是误导他人,也是妄语的一种。所以,叙述事情时应该呈现全貌,若只讲一半而产生误会时,这个因果你可得要自己承担。讲事情时也不可以掐头去尾,只讲中问一段,这就是有心误导他人的不好心行。所以叙述一件事情时,一定是全部都讲,这样才叫实语。与众生往来言语对谈时,要以柔软语来说,千万不要大声诃斥。你 三摩地

2018-07-22

或者单受一个大妄语戒而使来世免入地狱,或者单受一个不饮酒戒而使来世拥有世智聪明,解脱于世间智的愚痴;乃至具受五戒、十善戒,得生一欲界天、色界天,而得解脱于人间生死、欲界天生死,所以名为别别解脱。意思是:受一个戒就有一种解脱。譬如单受大妄语戒,就解脱于大妄语罪之外:单受不杀戒,就解脱于杀罪之外,不堕落主恶道中;所以随着每个人所受的不同戒相而产生各种不 三摩地

2018-07-22

若不杀不瞋,则社会祥和,人心无畏;不盗不贪,则勤劳所得之财物无丧失之虞;行者言语清净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过失,并且不淫不痴,则为众生所倾慕生信,进而生求法之心,于焉佛法之弘传日广。《大智度论》卷十四亦从持戒的角度来说,有如是说明:檀有三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者无畏施。持戒自捡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名财施。众生见者慕其所行,又为说法令其开悟 三摩地

2018-07-22

若不杀不瞋,则社会祥和,人心无畏;不盗不贪,则勤劳所得之财物无丧失之虞;行者言语清净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过失,并且不淫不痴,则为众生所倾慕生信,进而生求法之心,于焉佛法之弘传日广。《大智度论》卷十四亦从持戒的角度来说,有如是说明:檀有三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者无畏施。持戒自捡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名财施。众生见者慕其所行,又为说法令其开悟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至心持戒,当然不会妄语骗人,当然来世的果报就是说话让人家很容易信受而听懂。有的人想要说明一件事情,可是讲了老半天以后别人都听不懂,就是诳语的果报。如果能说诚实语,从来持戒不犯,就有智慧把意思清楚的表达出来。世间法如此,演说佛法时更是如此;所以许多大师讲了半天的法,人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我们简单的几句话就讲清楚了,大家听了都能懂。譬如涅槃,你们看印 三摩地

2018-07-22

虽然他们公开宣称,他们的法能出世间,但其实都只是世间法,所以外道所说的全部戒法,当然都是世间戒),外道的世间戒,虽然同样也施设不杀、不盗戒;在佛法的第一义戒中,同样也有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但是外道们施设的世间戒,有许多的不净: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不净、觉观不净、念心不净、果报不净,所以只能说是世间戒,不能说是第一义戒。“根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说,如果今天你真的悟了,现在有个人误会佛法,落到离念灵知中,他反而来破斥你:“你错了!你是大妄语,得要下地狱的!离念灵知才是真心,我才是真的开悟。”那他就是慢过慢,已经不单是“慢”或“过慢”了。第四种才是“我慢”,又称为根本慢。因为这种慢心是一切慢的根本,是一切人生来就有的:因为有“我”而生慢。 三摩地

2018-07-22

佛教五戒里面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菩萨戒更进一步,在十重戒里面,戒不能卖酒,所以卖酒本身就是罪恶;酒虽然本身不是罪恶,但是卖酒本身是罪恶,因为卖酒会坏了众生的心性,让众生堕落,所以菩萨是不能卖酒的,菩萨卖酒比喝酒的过失还大。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喝酒会引生哪些罪恶呢?在经典里面,有说了哪一些东西呢?喝酒会促使烦恼业障的现行,我们喝 三摩地

2018-07-22

这些的行为,都是属于妄语的口业。有关于口业的一个呈现,在妄语当中,最大的一个妄语就是未证言证,就是自己并没有证得殊胜的果德,但是为了要笼罩世人,然后对别人说,自己有种种果德的呈现。例如说:说自己证得了初果、二果,乃至于说自己已经有明心见道、破牢关。......在口业当中还有一种情形是绮语。绮语是什么样意思呢?绮语,它这个绮字,本来就是一个丝绸品,上面有非 三摩地

2018-07-22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种戒法。以因果律来说,造了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这四种业,是一定会下地狱长劫受苦的重业。因为造作这四种恶业,它的性质就是会让众生下堕到三恶道中,所以称为性罪;而持守不犯这四种性罪,那么就称为性戒。一切世间以及出世间的戒法,都是一定要持守这四个基本重戒的。而饮酒呢,基本上是没有性罪;但是因为喝了酒之 三摩地

2018-07-22

八关斋戒它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就是前五戒以外,再加上不非时食(这也就是称为斋,也就是一般人我们俗称的「过午不食」。)此外,再加上不坐卧高广大床,以及远离作倡伎乐跟香花涂身;也就是说,我们哪天如果受八关斋戒,就不能去听一些伎乐,也不能涂一些粉及喷香水。至于出家众的戒,有沙弥跟沙弥尼戒──这是针对还没有成年的小沙弥跟小沙弥尼 三摩地

2018-07-22

至于十善就更进一步,那就是身三、口四、意三,从十戒里面再把它细分,譬如身三、口四、意三,身就是杀、盗、淫,这个都是身所造的,这三个恶业我们不作那就变成三个善了;口就是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这个口四我们又不去造作,那就又增加了四个善;然后我们意变成什么?我们不贪、瞋、痴,这样能够善守这十个善业,那又比五戒更进一步,就可以生欲界天。欲界天福就是靠这十 三摩地

2018-07-22

一、大众依序站立(礼佛三拜)二、发露忏悔所犯重戒主法菩萨法师询问大众:"今此大众,是否有故犯菩萨十重戒,杀人、偷盗、邪淫、大妄语、酤(gū)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故悭、故嗔、谤三宝者?"(三度询问,若犯者,令其当众发露及忏悔)主法菩萨法师询问大众:"今此大众,若有覆藏之过失,或者知悉他人有覆藏之过失,乃至故犯菩萨十重戒,未发露忏悔,而仍参与诵戒者,应 三摩地

2018-07-22

」【妄语戒】「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酤酒戒】「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 三摩地

2018-07-22

佛教五戒里面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菩萨戒更进一步,在十重戒里面,戒不能卖酒,所以卖酒本身就是罪恶;酒虽然本身不是罪恶,但是卖酒本身是罪恶,因为卖酒会坏了众生的心性,让众生堕落,所以菩萨是不能卖酒的,菩萨卖酒比喝酒的过失还大。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喝酒会引生哪些罪恶呢?在经典里面,有说了哪一些东西呢?喝酒会促使烦恼业障的现行,我们喝 三摩地

2018-07-22

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妄语妄语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六佛陀的开示是说:一切世间的布施,以无畏施是最为第一的,因为众生所重视的就是他的生命,其次才是财产;这就是不杀与不盗,接着就是不邪淫以及不妄语。因为你能够不会侵犯别的众生的眷属,能够保护众生的眷属、保护众生的名誉,让他没有恐惧,这也是施无畏。例如恶口来说,譬如有人喜欢到处张扬别人的过失,如果有人得罪了他,心里就一定会恐怖,因为怕他 三摩地

2018-07-22

若是今天受持五戒而明天不受五戒,就杀了人,来世的人身就失去了;又如今天受妄语戒,明天舍弃妄语戒而作大妄语,来世的人身也会失去;像这样一日受持五戒有何意义?所以五戒应当尽形寿受持。而八戒斋法的目的只是为了求未来世有出家的因缘,所以只要在五戒的基础上再作一日的受持就够了,把熏习出家生活的种子种在心田中,这一世纵使不能出家,未来世缘熟就可以出家了;既然是 三摩地

2018-07-22

五戒者:在家之人于三皈时,或受满分戒,五戒俱受:不杀生、不窃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受多分戒:三戒四戒而受。或受少分戒:一戒二戒而受。此五戒者前四为性戒,犯者不唯得戒罪,亦须未来世中受彼性罪果报。若不犯者,能生持戒功德。若不受戒而犯者,虽无戒罪果报,仍须受性罪果报;如恶意杀人者必下地狱受苦,苦尽返生人间,尚须于缘熟之时,意外枉死于被害人手中。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3说:“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这就是邪淫的果报。(2)您所谓的口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