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而过去的这位邻人,则因为留恋女色,荒淫无度,又不知顺,因此直至今生依旧在三恶道中轮回,未能出离,而堕为刚才那只粪秽的大猪,诚可怜悯。原文如下:六度集经卷第六(六五)佛以三事笑经 昔者菩萨。为清信士。归命三尊。慈弘仁普。恕济群生。守清不盗。布施等至。贞净不劮(yi)。观捐内淫。信同四时重如须弥。绝酒不饮。尊喻亲。以正月奉六斋精进无倦。所生遇佛。德 admin

2019-04-21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 admin

2019-04-20

五不父母。六多结宿冤。七毒心行药。八悭吝饮食。九轻慢圣贤。十毁谤师法。如是十种获报多病。复云何业获报少病。有十种业。何等为十。一不损有情。二劝他不损。三不随喜损。四不赞叹损。五离庆快损。六养父母。七尊重师长。八不结宿冤。九施僧安乐。十施药饮食。如是十种获少病报。复云何业获报丑陋。有十种业。何等为十。一恒起嗔忿。二恣纵慢心。三不父母。四恒恣贪痴 admin

2019-04-18

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 admin

2018-12-23

原来进入正觉正法中修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先要圆满家庭亲眷的这个福德资粮,也就是要修三福净业啊!是要养父母、好好照顾家人,而不是忤逆家人、远离家人啊!关于这一点,在萧平实导师的《念佛三昧修学次第》中早就讲得非常明白了,可是为什么那时候我却一直都没有看到!原来,那种将家人当成是恶缘而要隔离的做法,是完全违背佛法的啊!我们跟随那位老师学习,居然连这么 admin

2018-11-10

  在这43个开悟弟子中,印宗是法性寺(今光寺)方丈,以出家人拜现行者身(在家人)的六祖为师,并为六祖剃度出家;法海是《坛经》的记录者;神会是定鼎南宗为禅宗正脉的“南天一柱”;韦璩是六祖惠能在韶州的最大护法。而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则开创了禅宗五宗七派,青原行思一脉为洞山良价、曹山本寂的曹洞宗、云门文偃的云门宗、清凉文益的法眼宗;南岳怀让则生出 三摩地

2018-10-14

经中又说:若有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得生天中,福乐无极。因为目连救母的故事,佛教中便有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会。《法苑珠林》卷六十二 admin

2018-08-23

(《杂宝藏经》卷2)”这表示三种福田中,除了有急难迫切需求之人,菩萨慈悲心使然,必定要布施之外,平时布施,首要的就是要对报恩田及功德田的供养,也就是要养父母、奉事师长,以及供养对我们道业增长的尊长——诸佛菩萨及善知识。因为在菩萨道的修行过程当中,有呵护我们在世间法成长的人,也有无数护持我们在出世间法的善友,如果没有了这些对我们有恩德 admin

2018-08-15

波罗奈国有一长者子共天神感王行缘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告诸比丘言:「若有人欲得梵天王在家中者,能养父母,梵天即在家中;欲使帝释在家中者,能养父母,即是帝释在家中;欲得一切天神在家中者,但供养父母,当知一切天神已在家中;但能供养父母,便为和上已在家中;欲得阿阇梨在家中者,但供养父母,即是阿阇梨在其家中;若欲供养诸贤圣及佛,若供养父母,诸贤圣及 admin

2018-08-13

我们也看到,以前有子伯俞,当他母亲生气打他的时候,他总是默默地忍受著,从来都不哭;但是有一天,他母亲打他打得非常的重,他竟然大哭了!于是母亲就很奇怪地问说:“我以前打你打得那么用力,你都没有哭,怎么现在没有那么用力地打你,你反而哭了呢?”于是伯俞就说:“你以前用力打我,因为我知道你的身体很好,所以你才能够有气力;你现在打我都不痛, admin

2018-08-13

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告诫比丘们说:「对于自己的父母,虽只作一点小小的供养,就可以得到无量福报;而如果对父母稍作不顺的事,就会得到无量罪过。」比丘们问佛陀:「罪和福的果报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佛说:「我记得在过去久远世以前,波罗奈国有位长者的儿子,名字叫作慈童女,父亲很早就过世了,家里的钱财又已用尽,只好靠劳力卖柴维生,每天赚到两钱,全部供奉年老的母亲 admin

2018-08-09

真正的天魔外道他是怎么样呢?他是慈眉善目,而且他会叫你去做慈善事业,为什么?因为当一个人想要解脱的时候,他一定会开始行善--他会行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乃至他会做一些善业,可是他就说:“你这样做就好了,你这样做就已经是解脱了,你这样做就一定可以成佛了。”他就这样说,这样子就叫做天魔外道。所以天魔外道他可能是长得慈眉善目的喔,可能对人 admin

2018-08-06

其他因为烦恼浊与见浊引生寿浊的寿命短促,以及有情浊的种种欺诈弊害的恶行,不敬父母、尊长、有德之人,不畏惧恶业的果报,不修惠施、不作福业、不受斋法、不受净戒,这些都让处于劫浊时代的众生,难以修学正法及受持净戒。经由上述大略说明,诸位菩萨就可以了解在五浊恶世修学正法,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我们因为往世的善根福德因缘,而有幸能够熏闻正法,大家一定要好好地把 admin

2018-08-05

】这岂不是已经骂尽今时弘传默照禅的大师们了?岂不是预先骂尽晚明年代的天童山不弟子圆悟法师?岂不是预先骂了雍正皇帝了?难道今时的大师们,还要继续在一念不生的长时间或短时间上面来计较悟或未悟么?天童正觉禅师又有这样的开示:【师乃云:“兄弟!有底道:‘三十年、二十年、三年、五年,在丛林中恁么做。’也道‘我参禅学道’,若不曾到底 admin

2018-08-01

当作顺。当作至诚忠信。当信受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后世得其福。奉持如是。其法不亏失者。在心所愿。可得往生阿弥陀佛国。至要当斋戒一心清淨。昼夜常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我皆慈哀之。悉令生阿弥陀佛国。b)佛言。世间人以欲慕及贤明。居家修善为道者。与妻子共居在恩好爱欲之中。忧念苦多。家事怱务。不暇大斋一心清淨。虽不能得去家弃欲。有空闲时。自端心 三摩地

2018-07-23

通过劝导大众忠君爱国,尊崇礼仪,养父母,尊敬师长,改恶向善等,来实践人道伦常;然而口说一套、作的又是另一套,数百年来不断地牵涉政治领域,乃至造反谋权等。(注一)   一贯道认为「修道」目标即是回归宇宙与我人身心的根源──「明明上帝」,也就是所谓的「道理」,而「道」即是「理」(只是名相不同),其乃宇宙本体,也是宇宙万物创生起源;但这样的 admin

2018-07-23

也就是说,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应当要报恩的对象,我们长大如果有能力回报父母时,应该以恭敬心来养父母,这就是在种福田。除了父母以外,师长在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上,曾经教导过我们的人,纵使他们无法帮你证悟,但毕竟都是你的师长,对你有恩德而应该回报,所以师长也是报恩田。除非他未悟言悟,并且害你成就大妄语业;只要没害到你,他所说的虽然只是表相或者世间正理,对 三摩地

2018-07-23

而也有这样的人,他除了自己舍不得花用之外,也不将钱财拿来养父母,不分给妻子、仆从等,更不想要布施给外面的众生,这样的人通常是属于有严重的悭贪,也是属于愚痴的行为。就譬如这个故事里面的婆提长者一样,因为他不晓得这些钱财是带不到未来世去的,今生虽然得到这些财物,却不会善加利用而继续累积福德,真的是很可惜的事情;就好像五谷收成之后,就一直放在仓库而不加 三摩地

2018-07-23

周遭的朋友、邻居们,对末学父亲的评价是非常慈祥,对孩子的评价是很绵软稳重,而末学的同修也以顺老人而广得善名。这样的家庭氛围,在末学没有学佛之前是不的;而在学佛之后,但还没有追随萧平实导师学佛之前,也是波折不断的;甚至是在学佛初期,因为观念错误,几乎导致了家庭的破裂。可能有些人也和末学一样,有过类似的学佛经历,那就是学佛以后,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佛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也看到,以前有子伯俞,当他母亲生气打他的时候,他总是默默地忍受著,从来都不哭;但是有一天,他母亲打他打得非常的重,他竟然大哭了!于是母亲就很奇怪地问说:我以前打你打得那么用力,你都没有哭,怎么现在没有那么用力地打你,你反而哭了呢?于是伯俞就说:你以前用力打我,因为我知道你的身体很好,所以你才能够有气力;你现在打我都不痛,所以我很难过,我知道你 三摩地

2018-07-23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   22   23   下一页»   共449条/23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