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心很重。有般若夙习,虽身在仕途,而心胸淡泊。虽出入宗门较早,与诸长老过从甚密,但开始的时候并未有信向之心。他原先喜欢作艳情之诗词,颇得世人欢心。一日,山谷居士礼谒圆通法透禅师。当时李伯时亦参访法秀禅师。李伯时是一代著名画家,擅长画马。法秀禅师呵斥李伯时说:汝士大夫以画名,矧又画马期人夸,以为得妙妙,入马腹中,亦足惧!山谷居士在旁边听了,便笑。法秀 三摩地

2018-07-23

自己没有断烦恼,如果结婚生子肯定会有更多的烦恼,担心会因此而堕落;但是如果不结婚,由于不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又怕周围亲朋不能理解,因而对佛教产生了不好的看法。(一)众生成就之时,就是菩萨成佛之时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先确认: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学佛的人生态度,被认为消极、避俗。当然!如果是因为自己在事业或情感上遇到重大挫折而无法排解,为了逃避现实 三摩地

2018-07-23

若能在家父母,此即名为胜福田,现世流布大名称,未来福报转无量。龙树菩萨一生中,求法、弘法、破邪、显正,作风皆极为强势,折服无数外道,度脱他们到佛陀的甚深了义中。龙树菩萨传法给提婆菩萨之后,入于三昧,然后如蝉脱壳,无所挂碍地解脱生死。(原标题:龙树菩萨行化事迹) 三摩地

2018-07-23

这样在破坏佛法的师父,如果你真的察觉到他有这样过失时,你既然当人家徒弟,又曾经受过师父的恩惠时,那你就应该要想尽辨法,避免让自己的师父一直持续在破坏正法、误导众生,甚至避免让师父在舍报前都没有机会公开忏悔大过失,而沦堕于三恶道中受大苦楚;否则你这样的弟子就是不忠、不义、不。于师恩皆属「忘恩负义」者,又怎能回报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呢?要知道师父的名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人所认知的佛法,不外是劝人为善,要烧香拜佛,求事业发达,求财源广进、家人平安、子孙贤等等;可是这些都是世间法,不是世出世间法。如果这些法可以被称为佛法,那不是菩萨满街跑了吗?搞不好砖头掉下来,被砸到那个人很可能是菩萨。可是,佛在经典已经很清楚告诉大众,菩萨永远是少数人,不是多数人;所以,菩萨不可能满街跑,而且菩萨也不在世间法用心。因为这样的缘 三摩地

2018-07-23

而且,我们也不能因为学佛知道应该要布施,就去减少对父母的供养而拿去布施,若是为了供养三宝而克扣父母的供养,那就是违背佛的教导而变成不了。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第226页也说:供养父母的福德不会比供养三宝少,这在后面中佛会说到;所以受持了优婆塞戒以后却不能供养父母、师父、家中的长辈,就是忘掉优婆塞的本分了,这就是失意罪:遗失了自己是优婆塞 三摩地

2018-07-23

另外佛陀也提到顺父母与供佛的功德是一样大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报恩品第2之上〉: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经典中说,如何是世间最富有的呢?如何又是世间最贫穷的呢 三摩地

2018-07-23

在《铁城泥犁经》里面:【佛言:我见天下人不父母、不事沙门道人、不敬长老、不畏县官禁戒、不畏今世后世者,不惊不恐,如是曹人死即入泥犁,与阎罗王相见,即去善归恶。泥犁卒名曰旁,旁即将人前至阎罗所,泥犁旁言:‘此人于世间为人时不父母、不事沙门道人、不敬长老、不布施、不畏今世后世、不畏县官,阎罗处此人过罪!’阎罗即呼人前对,阎罗言:‘汝 三摩地

2018-07-23

从佛的开示可知,养父母福德真的很大,以此福德未来可以成为有福报的人。譬如天帝、转轮圣王等类,乃至可以成为佛菩提道的福德资粮,未来能够很迅速地成就自己的佛道。所以说身为子女养父母乃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身为佛所应为的事,菩萨不应该推卸这个责任。如果菩萨推卸这个责任,表示他是不之人,也不配当菩萨;如果菩萨不养父母,不供养父母,乃至杀害父母,将受极 三摩地

2018-07-23

通过劝导大众忠君爱国,尊崇礼仪,养父母,尊敬师长,改恶向善等,来实践人道伦常;然而口说一套、作的又是另一套,数百年来不断地牵涉领域,乃至谋权等。一贯道认为「修道」目标即是回归宇宙与我人身心的根源──「明明上帝」,也就是所谓的「道理」,而「道」即是「理」(只是名相不同),其乃宇宙本体,也是宇宙万物创生起源;但这样的说法,事实上只是人为的想象与建立, 三摩地

2018-07-23

何等为十?一形容佣直长寿,二世间慇重,三信根坚固,四养父母,五亲友眷属皆悉广大,六美名称赞,七色相端严,八见者欢喜,九富贵上族自在生天,十速证圆寂;如是功德,施佛幢幡获如斯报。「若复有人,于如来塔以衣布施,获十二种殊妙功德。何等十二?一身体佣直,二见者欢喜,三福相光润,四色相微妙,五色形无比,六身无尘垢,七衣服鲜洁,八卧具细软,九得大自在,十命终 三摩地

2018-07-23

学佛者行善之目的,乃在于修集今世或未来世亲证三乘菩提之福德资粮;学人若欲求开悟明心,入七住位菩萨数,首重于累积福德资粮──顺父母、尊敬师长、慈心不杀、归依三宝、修学佛法正知正见,并且随缘随分随力修集六度十善,护持三宝、护持正法,以此培植深厚福德。成佛之道资粮位的修集有二:一福德资粮,二智慧资粮;也就是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如世亲菩萨于论中说:布施、持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在归命三宝、供养三宝之后,接下来应该要广结善缘,修三福净业,并且要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行十善业道、行三种布施以及菩萨六度等等。佛世尊在经典当中,常常开示我们要养父母的重要性。譬如在《杂宝藏经》卷一云:【诸比丘当知: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又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的〈报恩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我们长大了,有能力回报父母时,我们应以恭敬心来顺父母,这也是种福田,是回报恩德而种的福田。除了父母以外,在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上曾教导你的师长,对你有恩德而应该回报,所以师长也是报恩田。和上有时写作和尚,在佛世只有一人能被称为和上,就是释迦牟尼佛。佛入灭之后,和上就有很多了!相对于所度的众生,每一位化主都是和上。特别是根本上师(即帮你证悟的师长)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应当要报恩的对象,如果我们长大了,有能力回报父母时,我们以恭敬心来顺父母,这也是种福田,但只是回报恩德而种的福田。布施当然是拿了钱往外去行善,但是有人把本来供养父母的钱财删减甚至取消了,拿去外面大道场为自己做面子,心想:我有能力每个月供养许多钱。譬如每月供养师父一万元。这其实是向父母克扣了月银来布施的,这是愚痴人!因 三摩地

2018-07-23

接下来就是还要养父母。为什么养父母也是修集福德资粮之一呢?因为父母是报恩田,我们每一世每一世在人间行菩萨道,都要藉父母之缘才能够取得这个色身。那么父母恩深不可报,如果不能感念父母之恩,又如何能感念佛菩萨,以及善知识之恩呢?又如何能感念说,众生无量过去世成为我们的父母之恩呢?所以说知恩报恩是这个菩萨福德的显现,菩萨要知恩报恩,才能够如实来修集福德 三摩地

2018-07-23

接下来就是还要养父母。为什么养父母也是修集福德资粮之一呢?因为父母是报恩田,我们每一世每一世在人间行菩萨道,都要藉父母之缘才能够取得这个色身。那么父母恩深不可报,如果不能感念父母之恩,又如何能感念佛菩萨,以及善知识之恩呢?又如何能感念说,众生无量过去世成为我们的父母之恩呢?所以说知恩报恩是这个菩萨福德的显现,菩萨要知恩报恩,才能够如实来修集福德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培植福德广结善缘所应做之事为: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行十善业,行三种布施。不能养父母者,如对父母苛求或瞒骗欺诈父母所有财物,而想求解脱者,学佛必不相应。对于师长不能奉事者,则学法不得力;因信心不足,不能奉事而有慢心,师长虽有传授,不能如法修学。慈心不杀是为断后有之种子。真如佛性是菩萨所修所证,菩萨从大悲中生,故菩萨见道后,生生世世在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我们长大了,有能力回报父母时,我们应以恭敬心来顺父母,这也是种福田,是回报恩德而种的福田。除了父母以外,在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上曾教导你的师长,对你有恩德而应该回报,所以师长也是报恩田。和上有时写作和尚,在佛世只有一人能被称为和上,就是释迦牟尼佛。佛入灭之后,和上就有很多了!相对于所度的众生,每一位化主都是和上。特别是根本上师(即帮你证悟的师长) 三摩地

2018-07-23

三种的世间福田当中,最首要的是报恩田,也就是要养父母、敬事师长。这是因为父母以及师长不辞辛劳地养育我们、教育我们、教养我们,长养我们的色身以及智慧。在往生极乐世界所要修学的三福净业当中,首先就是强调要养父母、奉事师长。此外,佛陀在其他的诸经当中,也是不断地强调奉事父母、师长的重要。譬如,世尊为我们开示《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优婆塞戒经》等等。另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