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意识虽然是虚妄法,是我见中的我,是常见外道所说的“常不坏我”,修学佛法不可以离开意识,要用我们的觉知心来修学佛法,来全验自己的虚妄,来证得无我性,来证得实相法界。意识有这个功能差别,有这个体性,所以说“五遍行、五别境心所法与此相应”。与什么相应?与意识相应;五遍行与此意识心相应,也是与阿赖耶识相应。但是,贪、瞋、痴、慢、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祝各位:色身康泰!学法无碍!阿弥陀佛!------《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之学佛正见2第37、38集唯识妙义是佛亲口宣说》余正文老师(原标题:唯识妙义是佛亲口宣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的五十二阶位和唯识五位是修学佛道的重要蓝图,未悟之前就要先自我检查到底是缺乏信心?资粮?还是事行?对照检查后就知道自己处在哪个阶段,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上努力,如何去用功修行? (原标题:佛菩提果修证之根本----第八识阿赖耶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此略抒管见,只希望能引起有心修学唯识增上慧学之菩萨的共鸣,但愿能不违第一义悉檀,而方便以世间言说述之,用来证明世尊圣教之殊胜,来证明平实导师所述之法义如实、如义,则佛法幸甚!众生幸甚!第一节从行为科学切入的理由其实,唯识种智之学早已涵盖一切世出世间法,也涵盖一切有为、无为法,而现代科学只是有为法中的一部分,属于行为科学之制约心理学则更仅是其中之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并由此现观,反观如来藏之清净无我性,双证阿赖耶识染净二性和合,生灭与不生灭二性和合,并转依其清净无我性、本来性、自在性,随缘修除性障,修除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染污法种,如是方名学佛,而也唯有如此方是禅宗之真正的禅观。由此可知,证悟如来藏阿赖耶识,对于三大阿僧祇劫的成佛历程来说,只是一个起步,何足称奇!但祂却又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是步入相见道的唯一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从许多事相中,譬如出生才五、六岁,就懂得作曲,而且后来成为大作曲家,此事在欧洲古来已有;在的人文、艺术方面,也常常有这种现象;又如佛门之中,数万人精进参禅直到老死,总是无法真悟,却有人学佛数年就悟了,并且悟得很深入,且能破邪显正而没有人能推翻他的证量。这些现象都显示是往世的种子现行所致,才能做到他人无法成功的事,这就显示人类及众生都是有前世熏习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人对于一切事物,比如肚子饿了、睡醒了、身体痒时……经由前六识的分析之后,都必须由末那识的你去作决定——是否吃饭、是否起床、是否抓痒,然后才会有下一步的行动,但是众生却都不知道这个事实,往往将那夜夜断灭的意识我误认为是自己,甚至连正在学佛的佛子们也如此,乃至连佛学大师的印顺法师都跟着误会了。有的学佛的人可能会认为:睡着无梦的时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虽然杀父、杀母、杀阿罗汉者属于极重的五逆罪,但是因众生都有佛性(成佛之性)的关系,所以在受完五逆罪报后,经由无量劫的修学佛法熏习转变,最后仍然可以成佛。但是造下五逆罪者,在无间地狱需要长劫受苦,等到罪报受尽后仍然需要辗转受生于饿鬼道及畜生道接受此恶业的余报,才能重新出生于人间。在得人身之后仍有可能因为习性的关系,再度犯下五逆恶业而轮回不已,应当在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信不退故,方能继续修学佛法而不退失。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我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是实相般若之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未来进入极喜地,及进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云:已入于地,得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说,学佛人不可以外于阿赖耶识而求佛法,也不可以擅自建立阿赖耶识的所依,因为阿赖耶识无所依,否则就堕于“头上安头、转易佛法内涵”的过失中。因为阿赖耶识心体常住不坏,而且祂的体性清净,因为还含藏着分段生死种子,所以名称叫作阿赖耶识。当菩萨亲证阿赖耶识以后,并且断尽烦恼障的现行与三界爱的习气种子,于八地则改名称为异熟识;乃至断尽所有烦恼障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有人在读了《宗门密意》之後,见到台湾南部某大法师的邪说被平实所评论,只因为崇拜名师的缘故,情执深重丶心生不满;请托杨先生要求平实不再出版《佛教之危机丶学佛之心态》二书,而不能成功,心生极度不满之愤恨心,故作种种事相上之无根诽谤。亦有名师座下之出家法师,因为其师被评而不能答覆一语,彼法师因此而心生唇亡齿寒之想,欲制止平实对彼名师之评论,是故请托彼人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此善知识需要藉由广作法义的申论,以及对经典作解释写作成书;通过书籍的流通,让有心想要修学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什么是真实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在修学佛法中菩萨所应该修学的内容是什么?所应该实证的内容是什么?都能够因为接触到善知识写的书籍而能够经由阅读思惟,乃至能够拣择机会来熏习正法,进入佛法真实修证之门!所以在布施中以法布施最重要。初住菩萨经由财 | admin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目录一、学佛首要——断除三缚结二、我见之意涵三、如何断我见甲、与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之觉知心为意识心乙、离念灵知心是意识心丙、断疑见丁、断戒禁取见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甲、五蕴我乙、十二处我丙、十八界我五、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是修行的关键甲、识阴的定义乙、识阴的出生丙、识阴的苦丁、识阴的苦集戊、识阴的苦灭 | admin 2018-07-21 |
![]() |
等到了更后来,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文字,领受了更多的禅师作略,这些「公案」多了以后,想禅师们都这么容易就开悟了,怎么我都看不懂,这些哪里是这个开示真心呢?真的有吗?不懂的学人,越来越没有信心,想自己的根器怎么这么差?都不能够了解?所以对自己没有信心,想自己绝对没有办法自参自悟,所以一定要好好地知道个修学的方法,因此祖师们就创立一切修学参学法门,来方便为 | admin 2018-07-21 |
![]() |
于往昔学佛的过程中,在证果方面有一个疑问,一直无法解开:“为什么有些经典说:明心开悟只有别教七住,可是《十地经》却说明心开悟是初地,这其间的差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落差?是不是佛讲错了?有一些人来到这里,不肯用功做功夫及参究修行,只是用意识思维、并且四处探问答案;又私下约定:“谁先参究出来,就得公开讲出内容!”那么这样等 | admin 2018-07-21 |
![]() |
也就是在外门修六度万行,譬如在初住位修布施,二住位持戒,三住位忍辱,四住位精进,五住位修禅定,而且随缘、随分、随力修禅定,于五住位快圆满前就会思惟“难道修学佛法,单单只有修集福德吗?”思惟的结果知道佛是福慧两足尊,不仅只有福德而已,而且还有智慧。因此去寻找善知识,去依止善知识,得以圆满五住位,进入六住位。在六住位修般若,依善知识教导去熏习 | admin 2018-07-21 |
![]() |
这样说法,如果没有佛法正知见以及没有证悟的人,真的很容易被这样的知识所误导,说那是正确的,因此跟随这些知识修学佛法;可是对证悟的人来说,那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误导众生很严重。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如果顿悟与渐悟的说法是错误的,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说法?后学告诉你:从来只有顿悟与渐修,没有所谓的“顿悟与渐悟”。或许有人会继续提出质疑:“你有 | admin 2018-07-21 |
![]() |
3、于娑婆世界学佛是速行道也是缓行道(1)福德因缘具足者于娑婆世界学佛是速行道,也是易行道我们先来说明娑婆世界的速行道与易行道。娑婆世界为什么是修行很迅速的修行法?说禅这个法为什么是速行道?为什么又是易行道?我们一开始就讲“参禅很难”,还没有悟的人也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又说是易行道呢?我们娑婆世界的修行法门,以禅和定为主,在这世界修 | admin 2018-07-21 |
![]() |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除了禅宗的开悟明心——亲证如来藏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方法,可以使人能够真正的进入佛教的内门当中,来修学佛法。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我们才会说:“凡事莫如求悟急,凡事莫如见道急。”佛菩提道的修证,开始于六度万行的熏习,也就是必须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以修集大乘见道所需的福德资粮;然后再经过四加行的断我见,双证能取所 | admin 2018-07-21 |
![]() |
”印顺法师以这样的话劝勉学佛人,当然没有错。但他接着批评说:“禅者无法体会大乘菩萨的精神,未能理解人乘的菩萨行才是大乘佛教的本意,且因急切追求开悟解脱,其实是回复重视自己解脱的小乘佛教。至于说‘倘未能了道,将披毛戴角还’更是不解佛教因果理则。”以上这一类的话,散落在《妙云集》之中,我虽没有重新勘察出处逐字引用,但读过印顺法 | admin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