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记得平实导师常说福德和智慧就像水和船一样,「水涨船高」,福德累积够多了就像水很多了,那船自然就被撑起来。因此菩萨道的修行,每一个阶段的智慧实证,都需要靠福德来支撑。福德又像是碗,智慧是水;碗越大,水就可以装的越多。导师曾在书上说,布施以后有福德,如果不执着未来世的果报,就有解脱的功德。又说「功,是说能够自利及利他;德,是说它有真实的作用。」功德是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记得平实导师常说福德和智慧就像水和船一样,「水涨船高」,福德累积够多了就像水很多了,那船自然就被撑起来。因此菩萨道的修行,每一个阶段的智慧实证,都需要靠福德来支撑。福德又像是碗,智慧是水;碗越大,水就可以装的越多。导师曾在书上说,布施以后有福德,如果不执着未来世的果报,就有解脱的功德。又说「功,是说能够自利及利他;德,是说它有真实的作用。」功德是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四者,地上菩萨亦多在通达五明利众的方面用心,身处于各行各业当中,以无生法忍智配合五明善巧,这样于两大无量数劫的过程中成佛所需的福德智慧资粮,最后成就佛地一切种智的两足尊。故诸大菩萨多示现在家相,以此自利利他之菩萨行来摄受众生、摄受佛土。(原标题:诸大菩萨为何大多示现在家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菩提法,特别是在你说到已经明心开悟之时,他们就一定会生起烦恼。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那时说到明心开悟时,就不会再排斥了。菩萨性是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否请老师开示:菩萨种性的义涵是什么?如何发起、乃至菩萨种性?答:菩萨种性的义理与内涵,平实导师在《明心与初地》当中已开示许多,这个乃是十行位性种性菩萨的主修:发起菩萨性、伏除异生性、具足十长养,也就是长养菩萨应该有的圣性,亦即在完成习种性的修习,远离习种性的凡夫习气与熏习进修上地该有的知见以后,离开了习种性,进入性种性的十行位当中;十行位的性种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过这里也要提醒大家,即你将来生病,生活也很困顿,即使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也绝对不要对佛法失去信心;当生病到了很惨的地步,你就当作你就是把它受报了结。即使后来我们不能作身行上的佛事,可是你的心念还是可以念念回向啊,念念灭除你的贪瞋痴,这就是用功,这就是佛事啊!你还是可以改变你这些恶业生起之前的这些念头,因为你之所以会受种种恶报的因缘,它就是来自于你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他想到这里众生的可怜,才需要在这个世间,一点点地把大家这样捏塑起来,不然,导师也不用去藏地当那边的法王,想要从那边窝里反,他也不需要这么辛苦啊,他也不需要说一定要创立什么同修会,导师当时一直想要结束这说法的日子,因为确实这世界的因缘是很恶的因缘,那也就是说,现在就是这种很恶的因缘,很坏的因缘,那你想以后会更好吗?我也不知道啦,既然以后的因缘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在佛的末法时期,听到而能够信受,又是难上加难,为什么说很难?今天如果有人跟你说无上法,你可能不大会相信,因为他说的法和这世间的许多出色有名的大道场的都不同,你即使有点慧力,可是也很难加以简择,这个世界就是如此,这是个五浊恶世,众生的因缘本来就是如此,你能够要求什么?如果要世间的法师们都要亲证真如,才能够说法,这世间便没有说法的人了!如果要说法的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你在发愿的时候,你那一种平静或是欢喜的心,是没有办法用其他的取代的,何况是你最后产生的决定的心,这一定会有你的决定心,你想要怎么样去成就你的菩萨道。就像是我们忏悔的人,会说「永不复作」,可是还是会一直作,可是你愿意这样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终于那个不良的劣行,它会减低它的势力,如果你还能作观行,然后呢,这样最后你会,慢慢地你的戒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然不是说,你证悟,以后就永远不会证悟啦,或是说,今天遇到导师所说的这殊胜的第一义谛法,以后就再不会遇到,不是如此。只是说,你又要重新再累积福德资粮。当然,如果过去生累积福德资粮多了,那你今天呢,你是有因缘可以得到出世间的智慧,这个没有办法用世间的一切、金钱来换的证悟。可是,你用过一次以后,你如果不珍惜,你就要重新再累积一次,那你这样的话,到底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在这个漫长的佛道的过程中,有得到智慧的法喜,也有得到说,他自己感觉的回报的法喜,不是众生给他的那种东西的法喜,他感觉的回报是众生可以成就佛道的法喜,就是说,是基于助人本善,而扩充到这个助人让他成就于佛道,当他走上了成佛的道路,那种的喜悦。你这样想想,你这一辈子,在座的每一个都想想,你可能间接的帮助过别人成就佛道,或是间接地接引他到来,那你没有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换句话说,这是自己对自己的抉择,这佛道是自己甘愿的,如果你夹杂着一个不情愿的念头,在这第一大阿僧祇劫的过程中,你还是要与这时所种下的「不情愿」的念头来对抗,那可能是一件你今生会发生的事情,也可能让你未来的辈子很难释怀,给你带来心境上面的死结,给你带来你作意上的冲突,可是你的未来辈子永远不晓得为什么修道这么困难,而这个源头就是每一辈子都轻忽放过的「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善知识也没有说过,也没有保证过,将来你就可以一步轻轻松松地走过第二大阿僧祇劫,这世界没这么便宜的事情啦,绝对没这么便宜!那个是要你拿出你世间的性命来换得的,如果没有精进到这样的地步,如何可以显示你可以获得这殊胜的果位的殊荣,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你要还价的话呢,那你就要认命,你要从这点开始就要很清楚地知道,当你开始讨价还价的话,你是在你菩萨道的路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呢,菩萨道一定是从最高的位置来衡量,不是你现在还在三贤位的日子,就自己无知地赶快要去衡量别人,要去和他人来作比较。因此只要继续将自己的用功当做是本份就好了,什么时节你会得什么法,如来一定会有指示。不管是藉善知识的手,或者藉恶知识的手,或是藉由其他的因缘,或是逆增上缘,一定会让你呢,有那个方便,有机缘走上那一条路,只要你没有背弃你的初发心。而有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当你就是觉得自己修行真的很好的时候,那个念头,那个想,你要把它活生生地掐死,你要生起惭愧心,好好地忏悔,自己于出世间法中,这样生起贪染名誉的过失,生起轻慢自得的过失。出世间法的成就,就是不要世间法的恶法为伴,不是因为希求世间的赞誉,而来成就出世间法的。你要把这个爱瞋、毁誉的心,轻轻地丢掉,从这些众生对你的赞叹和诋毁里面走出来;像是自己的五蕴身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今天你听了,就要想:世间的人关心的事,都是以为他可以主宰的、都是眼前现下的事;而我自己呢,我关心的是佛道佛事,我关心的都是尽未来际,至少我关心的是我舍报以后,会何去何从?这都不是一般人所关心的,因此「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只能够走我自己的道路,行我应该尽的菩萨行,世间人要的三界有,是他们的份,毕竟我有佛法为伴,有诸佛为伴,有大觉者作我的明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虽然是一味的,因为大乘跟小乘修证内涵的不同,所以佛世佛早就已经宣说大乘跟小乘的名相。因为怕这种“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跟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以内容和境界也有所不同”的说法会被误会,说“大乘跟小乘只是心量的大小不同罢了,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所以首先要举一下《阿含》的经文。《增壹阿含经》第十八卷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是你发了这么大的愿,一定要救度他们,那你怎么可以毁弃你自己的誓约?即是你觉得说「真的是太累了,算啦,不要度啦!」,然而这样也是不可以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应该进一步来解释,因为永远永远永远的永远,不管这宇宙怎么成住坏空,不管你将来修行多么好,摄受众生的智慧能力是如何地高明,这永恒的永恒,这永恒也没有尽头,众生是度不完的。你必须要体认这个事实,不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呢,要行刑的时候,有一个人起了悲悯心,就觉得这个人还是很可怜――还是很可怜哪,那这样的悲悯心,后来,未来未来未来世以后,他们再相逢,这个人呢――被行刑的A,就对对他生起悲悯心的B很好,这就是我们说的一见如故,对这个B可真的是很好。可是我们看看这件事情的因果,B有没有真的在那个过去做了些什么?没有啊,只是那个念头,这样的念头过去了而已,而且这过程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比如说,常跟随在你身边的神,从你受佛法的皈依开始,就有36位;乃至受五戒,每一戒有5位神,这样总共36+25就61。因此除非你不是真的想学佛,不然这些神就会跟着你,就61位。何况你今天受的是菩萨戒,这个是「不共二乘戒」,唯有大乘佛子真正能发、能持的殊胜戒,那这样的话,你已经没有办法数出到底有多少的神在你旁边了。因此在成就你皈依的功德的时候,他们大家就都已经知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