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初地乃至等觉菩萨之一切种智未故,名为道种智;道种智位菩萨唯有下品中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佛地一切种智具足上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及大圆镜智成所作智,究竟。一切智之十智乃是解脱果,三乘无学通有;通教三乘有学无学依此建立果位,显示解脱果修证之位次,故名通教。是故大乘菩萨依此通教解脱果之修证,亦分四果四向,非唯别教五十二位次。一切智之十智具足,乃二乘菩提之极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今人恭敬总理遗像,即是敬他当初热烈提倡自由平等的精神,永为国民楷式。凡用偶像的意义,在此。上来已说以偶像当菩萨的错误。亦有于菩萨二字不得其解,望文生义曰:菩者、普也,萨者、济也。这也是谬说。当知菩萨乃天竺语言中菩提萨埵之省称。古译以菩提译作道心;因我国素来尚道,所谓君子之道,夫子之道,且老氏五千言美为道德经,道士尊之为道祖,故借译曰道。而萨埵则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性相平等。全体是个大解脱门。二六时中。受用转辘辘地。出生入死。不犯毫铓。或去或留。全超旷劫。所以道。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又道。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祖师又道。起诸善业亦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从上诸圣。尽向生死海中。头出头没。互相激扬。只要当人直截承当。(9)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师兄现下情况,于此欲作体认,或许稍有困难!不妨暂举一例,请师兄读过之后,自问自答,更作观行,更成自己见地!按照师兄发问主旨:不同分段生死,才有不同意识!同一分段生死,意识虽然有生有灭,还是同一个意识!然而,师兄应该听过失忆症,听过多重人格、人格症,听过阿兹海默症吧!按照师兄的想法,既然是同一分段生死,同一个色身,同一个大脑!您能说失忆症前的那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菩萨之处,就是一直以平等心来惠施,专精一意、念着一切众生等类由食而存,没有食就会失去依止,没有食就会丧失生命。就是这样啊!长者!这就是菩萨心所安处而能行广大的惠施。’其实这段《阿含经》是隐覆密意,用字相当精准到位,开示着很胜妙的大乘法义,不过在此不能公开地细说,只能依于现象界的法,和大家来谈菩萨的食观。菩萨在现象法界中,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佛法中的根本理,是说一切有情的本心如来藏的体性都是平等无二的,但是却是各个独立、唯我独尊的,所以各人造业,各人得果。若是想说我与别人是一体,别人的长处就是我的长处,别人的德能就是我的德能的话,那么是不是别人成佛了,就等于是我也成佛了呢?那么我是不是不用修学,就等着搭便车而成佛就好了?所以我们应该是要这样思惟才是对的:诸佛与众生的本心如来藏,都是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透过这种种的思惟你就可以知道,原来法是可以不断的增上;而且还可以透过如来藏的平等性,从如来藏的观点,一切众生,不管他是中国人、外国人、人、日本人、美国人,都是一样的,并没有人种的差异,大家都是如来藏。你现下观察,你就要去想:如来藏既然是这样的体性,别人的体性也是如此,那我为什么要产生瞋恚呢?因为大家最后都可以成佛,我对于一切的未来佛,是不是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佛说佛名经》卷1)要灭除这烦恼障、业障、果报障,要生起这七种心才能够灭除,那么我们就一一来探讨,这七种心的内容。第一种就是要发起惭愧心。指的就是说,要自己思惟自己与释迦如来在无量劫以前都同样是凡夫,可是现在世尊成道以来,已经过了尘沙数劫这么久了,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正是因为如来藏是如此平等平等,所以我们才说,佛教是最平等的宗教。那依于我们刚刚说过的,当您忆佛、念佛,拿着数珠也好,或者是说您依于《观经》,您去观像念佛想求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子的净土的三经所说的,这样子一个观佛或是说念佛法门,好像跟《金刚经》所说的相违背,其实是绝对没有违背。成佛必须要证得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依于一切种子识,种子就是功能,您要成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人间佛教》(原标题:次法与法的修习一样重要---平等地趣向法与次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初果人在断了三缚结之后,仍然要用心于观行微细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法,继续观行微细的五阴仍然是无常、苦、空、非身、无我的;乃至于一一阴、界,皆是能缘所缘平等平等。现前就已经现观到:无论是能缘的识,或者是所缘的五尘、六尘、五蕴,都真的是平等平等;因为它们都是自己内心、内六入的内相分法。如是看到能缘与所缘真是平等,而一一是苦;如是苦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初果人在断了三缚结之后,仍然要用心于观行微细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法,继续观行微细的五阴仍然是无常、苦、空、非身、无我的;乃至于一一阴、界,皆是能缘所缘平等平等。现前就已经现观到:无论是能缘的识,或者是所缘的五尘、六尘、五蕴,都真的是平等平等;因为它们都是自己内心、内六入的内相分法。如是看到能缘与所缘真是平等,而一一是苦;如是苦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要分辨所谓的真善知识以及假名善知识,难道不需要意识及意根抉择与论定吗?当然需要嘛!如果不经过意识如理的分析、归纳、整理,你又如何抉择及论定真善知识及假名善知识之差异呢?如果连真、假善知识都无法判断,你又如何随之修学,将意识及意根修行清净呢?既然对真善知识已经有所简择而随之修学,真善知识所说的每一个法,你有没有去思惟、整理及吸收呢?如果没有,你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人能观欲界无常,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无常,以是因缘,不求三恶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观已,见三不坚;以不坚身易于坚身,礼拜供养,来迎去送,自手施与,亲执福事,是名以不坚身易于坚身;以不坚财易于坚财,能自食用亦以布施,供给病瘦行路之人,供养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下贱,是名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以不坚命易于坚命,修于六念、慈悲喜舍,证四真谛;善能观察生老病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上午,在招呼一些信徒后,老和尚即对某某师说:‘在世俗社会分贫富贵贱,只要走进佛门来,就没有高下的分别,无论是贫是富,是贵是贱,一律以慈悲心,平等地对待,生生世世要广结众生缘,这样,我们在成佛度众的过程中,才会有殊胜的因缘。’‘不要说众生有善有恶,一切的善恶都是我们的分别,如果真正会修行的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无量清静平等觉经》佛说:阿弥陀佛国诸阿罗汉,般泥洹去者无央数,其在者,新得阿罗汉者,亦无央数,都不为增减也。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许多阿罗汉好像并不困难地转成了菩萨,其实许多阿罗汉原本就是菩萨,故意示现声闻相以助佛教化的。如《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中说,释迦世尊的十大声闻皆是菩萨示现。贪嗔痴慢疑这些思惑烦恼都是染污不净的,菩萨却不能厌离而急于舍弃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善男子!若人不乐久处生死,深见过罪,观人天乐、阿鼻狱苦平等无差;怜愍众生,具足正念,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使得成道,为具无上菩提道故,为如法行故,受持是戒,心不放逸;能观过去未来现在身口意业,知轻知重,凡所作事先当系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时亦复如是修不放逸。若先不知作已得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若客烦恼时暂起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得犯罪。是人常观犯轻如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譬如说,财富跟人家一样多,或者证得的法跟人家一样平等平等,却夸口说:我胜他,我的法比他高。你们来跟我学,不要去跟他学。这就是有过失的慢。在平等的情况下而自称比人家高,自称有过人法,所以产生了过失,这就是过慢。第三个慢是慢过慢。慢过慢是说他的慢心,是在有过失的慢心上面再增加另一个慢心。譬如第一个慢是胜过人家而自称超胜,第二个慢与人家平等而自称超过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真悟得根本的人,不可能有严重的慢心,因为我们亲眼看见一切的有情众生都是平等不二,没有差别。所以不应该任由过去所留存下来的慢习,障碍我们悟后起修的道路。另外有一种人,他过去由于卑慢或者傲慢的习性很严重,所以悟后虽然看到自己的真如与众生没有差别,而得到一些受用。但是他也看到自己与诸佛的真如没有差别,因此就生起了慢心,从此不礼佛,更不敬他的师父了。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明心见性以后则是从真如来看一切的有情众生,所以一切的有情众生完全平等。他从自己的体验,也会知道一切的有情众生到最后必定会成佛,因为未来时间无穷无尽。他也知道一切的有情众生本来是佛,因为真如佛性本来就具足,所以他知道菩萨再来其实很多。渐渐的他也会知道,他方世界的菩萨听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修行迅速,风闻而来的也很多,只因隔阴之迷,所以暂时忘掉了。如果遇到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