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而大乘的修法就是开悟明心并且转依如来藏。《瑜伽师地论》卷51:「缘真如境胜道方能转依故。」(CBETA,T30,no.1579,p.581,c10-11)以下关于转依如来藏的法语都是平实导师的在书中或讲经中的开示:【转依就是转变觉知心与意根自己的执我性、不净性,依止于常住如来藏的无我性、清净性、涅槃性。悟前都是依止于处处做主的我,依止于见闻觉知的我,现在开始转变自己而依止常住不坏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真正懂得禅宗的人,都不会小看禅宗的开悟明心,因为这是入道的基础。不管哪一个宗派,只要真的在大乘佛法中入道了,都是跟禅宗的破初参相应。因为大乘法的入道,就是发起般若的中道实相智慧,最主要的是要实证,要证真如,而真如是以如来藏为体来说。偏偏如来藏的实证不能靠思惟,禅宗祖师所谓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正是这个意思。而如来藏的所在,佛陀又在经中告诫们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禅宗的参禅也是一样,一定要自己真参实究,加上有正确的禅法知见,就这样子突然间找到了,而且有智慧确认是正确的,是没有错误的,这时就称为开悟明心实证般若。所以,般若的难悟难证,原因就在这里;因为般若的见道,是一念相应而悟入的,不是经由思惟而渐渐增加出来的。有人依凭学术观点来理解佛法,就批评禅宗那个法都没有一个次第,一悟就说那就是了,然后禅宗的禅师就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明心就是大乘法的见道,见道之后还得通达见道位的别相智以后,才有可能真正的进入修道位中,所以大乘法修行的第一步目标,本来就是要寻求开悟明心;如果说不想开悟,那又何必辛苦的修行禅宗的禅?只要每天在家中享受就好了,何必那么辛苦的常常跑道场?然而,明心、见性,明的究竟是什么心?看见的又是什么性?又如何来求明心与见性?佛法的修学次第有哪些?明心所明白的真心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关于玄奘菩萨的开悟明心实证第八识如来藏,除了前面所说菩萨果位的现观可加以证实之外,也可从玄奘菩萨指导日本僧人道昭的事情窥知一二。道昭当时是从日本越洋来中国跟随玄奘菩萨求取唯识无上妙法的僧人,玄奘菩萨悯念东瀛众生,私下观察道昭根器及心性,知道他是个可造之材,便亲自指导他实证第八识、证得真如;然后又介绍他到当时相州隆化寺,接受禅宗慧满禅师的勘验印可。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禅宗达摩祖师亦以《楞伽经》来佐证大乘的开悟明心──就是找到第八识如来藏,达摩祖师并将此经典授给门人,作为开悟的传承。然而《楞伽经》的文字以及义理都非常艰深,因此当时的学人难以明了如来的究竟意旨。由于当时的学佛人对于《楞伽经》艰深的文字及义理都还难以明了,因此佛法就陷入了停滞。这种停滞的局面,到了《摄大乘论》传到中国之后,才逐渐改观。《摄大乘论》是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目录【第一篇】悟前第一章前方便第一节闻法阅经建立知见第二节闻时记忆闻后思惟第三节培植福德广结善缘第四节受持佛戒发菩提心第五节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第六节忏悔业障深信因果第七节消除慢心第八节发大愿心第二章正修行第一节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第二节正修功夫第三节深解第一义经典第四节参究的方法第一目简介话头第二目简介公案第三目参究的方法第五节禅法知见第一则建立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虽然明心的在家菩萨现的不是出家相,可是在佛门中他仍然是出家人;所以在禅门中,只要是开悟明心的菩萨,不论他是出家人或者在家人,也不论他是男众或者是女众,都是出家人,亦名黑衣,不是白衣;纵使她现的是在家的女众法相,留长头发、戴戒指、抹胭脂粉,以及用种种珍宝来庄严自己,可是她仍然被称为大丈夫,现的是大丈夫相,而不是小女子相。如果没有明心的出家人以及在家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三乘菩提不仅可以让人解脱于三界轮回生死而成为阿罗汉,更可以让人开悟明心乃至眼见佛性,成为实义菩萨而脱离表义菩萨的层次;甚至入地实证道种智,乃至一步一步往佛地一切种智迈进。因此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这些内容就是佛陀教导众生趣向解脱的实证,乃至是未来大乘佛法实证所需的次法基础;有了这些基础,众生就可以迈向断我见、实证初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参禅也是静虑,因为就是用思维观的功夫去参禅!一个菩萨真正能够有净念相继的功夫,那他才不是只是知道,而是真正有做到!又譬如断我见的观行,首先我们都阅读导师的书,因此有断我见的正知见,然后我们也努力观行确认五阴十八界是虚妄的,但这都还只是知识,最重要的是我们历缘对境要派得上用场,我们在面对境界时,能够真正确定自己的五阴十八界是虚妄的,自己意识心是虚妄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我们不论要开悟明心,乃至眼见佛性!乃至要入地,菩萨道每一个阶位都有所需要的福德!因此我们应该要努力修集六度,努力摄受众生摄受佛土,摄受众生行菩萨道,如此我们的福德才会增上!才能够慢慢自己的大愿,广度众生、满菩提愿。(------《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66集修福报与学佛修道,到底有何关联?>正钧老师)即便终日为三餐奔波劳苦,也不要忘记护持正法,努力培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学佛者行善之目的,乃在于修集今世或未来世亲证三乘菩提之福德资粮;学人若欲求开悟明心,入七住位菩萨数,首重于累积福德资粮──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慈心不杀、归依三宝、修学佛法正知正见,并且随缘随分随力修集六度十善,护持三宝、护持正法,以此培植深厚福德。成佛之道资粮位的修集有二:一福德资粮,二智慧资粮;也就是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如世亲菩萨于论中说:布施、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三乘菩提的修证,不论是解脱道的断我见、断我执,或是佛菩提道的开悟明心、通达般若乃至入地后修学道种智、成就一切种智等,都是要有定力作为基础,而修证定力的前行方便,就是必须要从伏除性障、不贪五欲作起。世间人想要成就世间法的学业、事业,也是多分、少分必须要有相对的专注力才能成就,更何况是修证出世间的解脱道与世出世间的佛菩提道呢?所以菩萨也要舍离五欲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中佛陀的意思是说,开悟明心的菩萨摩诃萨,从第一次发菩萨心开始到未得到不退转地(初地或八地)时,因为一直都行布施波罗蜜多与持戒波罗蜜多,所以这样的菩萨永远都不堕入三恶道中。另外开悟明心的菩萨摩诃萨也常不舍离十善业道,并时常布施众生以及教化众生修行十善。《维摩诘所说经》卷上〈1佛国品〉也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那我们的能力啊!也都跟业种有关系,烦恼是多或少阿,也都是如来藏中的种子!依靠自己业力而活的佛典故事,最有名的就是波斯匿王的女儿善光公主的故事,以及波斯匿王两个内官的故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18集波斯匿王女善光缘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31集二内官诤道理缘当幸福来敲门:众生贫穷的原因所以菩萨就是努力修行六度,往断我见乃至开悟明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说,在《大般涅槃经》中说,眼见佛性的十住位菩萨就是菩萨摩诃萨;有的经典则说,开悟明心不退的菩萨,就叫做摩诃萨;有的经典则说,要入地了才能称为菩萨摩诃萨。前面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大菩萨们修三十二相业,每一相都要以百福德来围绕,才能成就三十二相的一一相。也就是说,菩萨必须在无量无数劫当中,为诸众生作大利益,然而这不是指在有漏有为法上所作的大利益。那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我们努力护持,证悟所需的福德够了,那一定可以开悟明心的,这也是许多已破参的菩萨亲身体会。记得平实导师常说福德和智慧就像水和船一样,「水涨船高」,福德累积够多了就像水很多了,那船自然就被撑起来。因此菩萨道的修行,每一个阶段的智慧实证,都需要靠福德来支撑。福德又像是碗,智慧是水;碗越大,水就可以装的越多。导师曾在书上说,布施以后有福德,如果不执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但如此,从大乘法来讲,说开悟明心了、眼见佛性了,也是因为这个五阴而开悟明心或见性。如果五阴、十八界都灭掉了,只剩下如来藏,这时就没有断我见与未断我见的差别了,也没有断我执、未断我执,或开悟、未开悟的问题了,所以断我见与断我执以及开悟明心,都是五阴身心的事情。如果阿罗汉把五阴身心灭了,他就不是阿罗汉了;如果开悟的菩萨把五阴身心灭了,他也已不是开悟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学佛人具有暇满人身,却生于末法时期,虽然是不幸,但是却有不幸中的大幸:时值即将断灭之时,正好有正觉同修会之出现,由导师平实菩萨续佛慧命,宣说;短短的几年中,会中已有三百多位在家、出家破参「开悟明心」,能作狮子吼。此后仍将会有更多狮子吼菩萨出现人间,来摧邪显正、正本清源,让三乘菩提的实修实证重现人间,使得众生具足正知正见,将一群又一群的魔子魔孙逐出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另外开悟明心是菩萨,是要具足菩萨种性之人才可以得到的法。佛陀以前也只帮助有发菩萨心的菩萨们明心,如果是定性声闻阿罗汉,将来一定会入无余涅盘,那佛陀也不会帮他们开悟;所以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其中有五十位是定性声闻,也就是声闻种性者,佛陀也没帮那五十位声闻种性的阿罗汉明心,只有帮一千二百位菩萨阿罗汉们明心,这一千二百位阿罗汉菩萨们也都在后来入地了,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