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又如世间人在下意识中----也就是意根自住的作意中----常常因为自我的存在,而有极微细的洋洋自得,这种心态是很难被人发觉的!不但世间人无法发觉,乃至修行人、哲学家也不知道这种慢的存在,甚至于三果人也很难发觉到这个我慢的存在,所以他无法成为四果人,无法取受现般涅槃,除非有人为他导我慢的真正意涵。譬如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我思故我在,喜乐于自己存在,正是基于我见 admin

2020-02-21

现在大家是不是始觉得五阴炽盛苦跟行苦谈的是同样一件事情呢?因为我们刚才在解释行苦的时候,跟大家讲了行苦就是身口意行;而这个身口意行,不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阴在运行的状况吗!所以,五阴炽盛苦确实就是跟行苦两个是一体的两面,只是文字上的讲法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在学习苦圣谛的时候,要透过这些方式:比方说透过苦苦,认知到这个苦苦,然后自己心里面要生起 admin

2020-02-21

接下来,我们就是要问了:既然五阴炽盛或者行苦呢,它们是一切苦都含摄,那么我们应该要如何去超越这个部分的苦呢?我们就要认知到这个苦到底它是怎么来的?那么我们用一个方式跟大家说:我们仔细想想看,所有这些的苦都跟我们对境界的认知有关系;今天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状况就是说,今天如果碰到一个境界,我们感受到这个中间有苦的话,那么我们想离或是我们想超越这个部分的 admin

2020-02-21

但是不管是怎么样,你去除了多少的这些杂质,黄金的本质从你找到金矿始,甚至于你还没有找到金矿,金矿它依然还是在那个地方的时候,它一样是具足了黄金的本质,所以它的本质其实都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叫作没有差别。但是本质虽然都是黄金,可是指环、臂钏、瓶盘等器等,外相的功用,跟金体的外相毕竟是不同的。所以,世尊就举出金跟指环的外相的差别,这个外相其实是有差别, admin

2020-02-21

在这部经典里面,它一始就描述这个梵天,有一次他就起了一个念头,他认为这个梵天它是常的,梵天是恒的,也就是主张这个色界天的境界它是常恒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说佛陀依于祂的他心智通,祂就知道这个梵天起了邪见,世尊就依祂的神通力,就变现成为梵天的那个模样,到达梵天。当然祂是以比丘佛陀的身相变现到梵天去了,然后就跟梵天说:你说梵天是常是恒,这里面是有无明 admin

2020-02-21

因为修行是一个总说,而菩萨从十信位始,一直到等觉、妙觉,所需具备的资粮的层次,没有办法一概而论,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能够了解,或是说应该进一步去了解。我们应该从一般的状况而说,而其第一关就难在说:过分贪求五欲,所以反而被五欲所束缚;要能够多多少少的舍弃对五欲的执取,那才是苦行的初分罢了!第二种快乐是出世间乐,因为它不像受用世间的五欲乐所引生的快乐,但 admin

2020-02-21

如果能够至诚心的来修习念佛心,他不但可以离、远离那些不净的因缘,也因为心都是和佛相应的,都是在熏习佛的功德法要,所以可以增长自己慈悲的相应智慧。佛陀祂真的是示了很好的办法,这办法跟前面的我们一始讲的五种不同的是:把自己放在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当中,心里想着佛;如果我们心里想的都是非常清净庄严的佛,自然对照之下,这些贪瞋痴的不净因缘,就显得非常的 admin

2020-02-21

我们的古德佛果圜悟禅师,他在《碧岩录》里面,引二祖慧可禅师的求法心,来为弟子们示,二祖慧可禅师说:【昔人求道,敲骨出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如。】(《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10)二祖的意思就是说,他那时候为了跟达摩祖师求道,他就想着说,古人他为了求道,他敲骨头让髓出来,刺血为墨这样子,甚至像释迦牟尼佛,曾经把头发铺在地上, admin

2020-02-21

】还有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示说:【有二种忍:生忍、法忍。】这些经论都是各从不同的层面来说明忍的内涵。在这一集中,我们则是针对生忍、法忍及无生法忍来探讨。首先来说生忍。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生忍名众生中忍,如恒河沙劫等众生,种种加恶,心不瞋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意思是说,生忍就是菩萨处于众生中,面对一切众生以种种恶害加诸于我,心 admin

2020-02-20

受持菩萨戒,首要的是要有戒体,要由真实有戒体的善知识来传授,经过师师相授就有了戒体!因为菩萨戒师能够受持清净的戒行,所以能够教导菩萨戒子,来学习清净戒行!而在学习戒行中,主要是要以不损害、不恼乱来饶益有情,例如不贪众生肉,不于众生生起杀念;不贪他人资财,不于他人资财生起偷盗之念! 这个除了对于资财生起偷盗之念,还有一个层次,就是说有的人知道 admin

2020-02-20

先能够安住在忆佛念,不要去打门户,不要门户洞让客尘进来成为你烦恼心性内贼通外贼,而扰乱自己的心不平、不等、不慈、不悲;所以第一个要先以定动,能够恶来不报。恶来不报,住于清净忆佛念;再依你修学知见,你对于断我见,你对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对于生灭法、不生不灭法,对于三自性有正确的认知;知道凡夫有四颠倒——有常乐我净的四颠倒:以无常为常 admin

2020-02-20

你如果忍受那些破坏佛法的人,不加以辨正,众生就会被那些人误导,而走入歧途,佛法就会始在人间渐渐地灭绝了。如果你不知道某人的示、所写的书、所作、所为是在破坏佛法,那么这个人的破法、残害众生慧命的行为,也就跟你无关;可是你明明知道某人或某一些人,他们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所发行流通的书籍,都是在破坏佛法,你就不应该视而不见。这一种悲心能使你安忍于难行 admin

2020-02-20

接着要来探讨《优婆塞戒经》中圣教示:“破僧复重出佛身血”。也就是说,逆罪之中以破僧罪最重。原因是什么?在《本事经》中这么说,世尊曾示:“比丘们应当知道,世间有一法发生时,就会带给众多众生不利益与不安乐,引发诸天天众及人间大众造作没有意义没有利益的恶业,而感生未来极大痛苦的果报;这一法就是破僧。”为什么呢?世尊说:“僧若 admin

2020-02-20

既然有教法住世,当然就表示还有菩萨绍继如来而转法轮,像《佛说海龙王经》中记载了阿耨达海龙王从龙宫带领了他的眷属、宫女来到王舍城外灵鹫山,请释迦世尊示菩萨行持;经过世尊详细为他解说后,龙王欢喜踊跃,就以当世最珍贵的白珠璎珞来供养佛。这时龙王有个女儿,名字叫作宝锦离垢锦,也跟着龙夫人们一起一心恭敬礼佛后,都拿着珍珠璎珞上供世尊、赞叹世尊,并发起了大宏 admin

2020-02-20

在前一集节目中我们举出了释迦牟尼佛在《优婆塞戒经》中的示:【是五逆罪,杀父则轻,杀母则重。杀罗汉重于杀母,出佛身血重杀罗汉,破僧复重出佛身血。】(《优婆塞戒经》卷7)已经说明了前面的杀父则轻,杀母则重;杀罗汉重于杀母,出佛身血重杀罗汉。现在要说破僧复重出佛身血。为了方便说明,我们要就前面“佛教戒法中的破僧逆罪”一集中所说破僧的意涵,再作 admin

2020-02-20

古时印度外道很多自称证涅槃的,然而他们所称的涅槃,不出欲界中离语言相的离念灵知,乃至初禅等至位到四禅等至位中一念不生的境界,根本还在三界中,何来解脱呢?直到释迦牟尼佛出世弘法,才有人归依佛,闻佛演声闻解脱道之法而真正证涅槃。所以声闻解脱道之法皆从佛出。声闻解脱道的法如此,那连证得声闻极果的阿罗汉都不知不证的佛菩提道的法,当然更是从佛出,以佛为根本 admin

2020-02-20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始我们所引的《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示:“若能修忍三昧智慧,勤行精进,乐于多闻,当知是人则能增长尸波罗蜜,庄严菩提,证菩提果。”(《优婆塞戒经》卷6)这里也是在示:配合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可以增长持戒波罗蜜。修忍辱波罗蜜能够清净及增长持戒波罗蜜,在前面已经略谈过;而菩萨如果能忍于“五阴是虚妄法&rdqu admin

2020-02-20

”(《优婆塞戒经》卷6)这里示:菩萨如果看见了破了戒的恶人,不可以对他生起恶心;我们对谤佛、谤法者,尚且不生起恶心,何况只是破戒,而不谤佛、谤法的人,所以不该对他们生起恶心,应该为他们施设种种善巧方便来调伏他们;如果不调伏他们,我们也应该不对他们生气,不必到处把他们的恶事,加以宣扬。如果菩萨受戒之后,自己不能把心调伏下来,至少也应该怜愍众生, admin

2020-02-20

因此,受戒之后一定要依照世尊的示确实去作,这样子就能够逐渐让善法增长而远离恶法。只要正确地去作,实际上就一定会成就,而且可以很快呈现出持戒的功德出来;因为戒法是吻合三界因果律的,因此持戒所产生的效果,就有成就的决定性。在这个单元里面,我们要来探讨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一段非常重要的示,希望藉由这些内容的讨论,让诸位菩萨在受戒后能够顺利持戒,并 admin

2020-02-20

 另外在受菩萨戒前,也要寻求已受戒的善知识示,以便确实了解戒的内涵。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40中的示:“若诸菩萨欲于如是菩萨所,学三种戒藏,勤修学者,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弘愿已,当审访求同法菩萨,已发大愿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先礼双足,如是请言,我今欲于善男子所或长老所或大德所,乞受一切菩 admin

2020-02-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