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此当他人评论另外一个人如何如何的时候,如果没有办法离开现场,一个方式是说,就不要去说他所说的是对的、或是错的;因为你所说这件事情,那一个人不是这样的,你有可能马上触怒了这当前这一个人。所以他找你来谈话,就是希望你赞同他,结果你说了相反的话,而且还为另外一个人来辩解,这样他就不高兴。所以透过这样的思惟,你就发现,最好的第一时间的处理是先不要说话,然 | admin 2020-02-20 |
![]() |
这才是菩萨啊!布施救护众生的生命,成就的福德与功德不可限量!因为是及时施;更何况是具有很多钱财,怎么能够不布施呢?《金刚经宗通》第三辑第66—68页也开示说:另外一种福德叫作随喜赞叹。譬如某甲菩萨努力来作义工,有的人心里面酸溜溜地,开口就说:哎呀!我就是没时间啦!不像你那么好命啦!我都没办法啦!酸溜溜地说出口,就削减了自己的福德。为什么不改一个方 | admin 2020-02-20 |
![]() |
《楞伽经详解》如此,《真假开悟》、《灯影》等等的这些书也是一样,都可以使我们迅速增长增上慧学,这些绝对不是一般的佛书。所以我们大家在这上面用心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在世间事相上面用心呢?所以不太懂也没关系,我们在意业上用心把握住,身口的恶道就不会犯了!并且要努力把一切种智赶快吸收,努力修集入地所需的大福德,因为这个福德很大;还要努力修除自己的性障,因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顺便说明一个与念佛求生净土有关的知见:就是当众生发愿要求生净土,并且在念佛法门上面开始实行了,那么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就会增大一分。增大一分要作什么呢?就是为你出生一朵莲花,而那一朵莲花的出生以及那个七宝池的扩大,并不是阿弥陀佛一个人所成就的,而是由祂以及那位发愿要往生之众生的如来藏来共同成就。所以一个人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心志不变并且也在念佛了, | admin 2020-02-20 |
![]() |
有些人听了佛陀有关布施的开示以后,明了了由于有如来藏异熟性的缘故,所以今生所造的善业,在来世会得到百千万倍不等的果报;但是却认为,来世命终之后,今生所造善业的果报,就会完全失坏了,要再靠来生努力去造作善业,来积累后世的福德。但是这种见解其实是不正确的。世尊为我们开示说:【若人以房舍、卧具、汤药、园林、池井、牛、羊、象、马,种种资生布施于他,施已命终 | admin 2020-02-20 |
![]() |
首先我们引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若有人能摄护诸根,身四威仪不作诸恶,能堪众苦,不作邪命,当知是人则能具足尸波罗蜜。若于轻重戒中,等生怖畏;虽遭恶时不犯小戒,不令烦恼秽污其心,修集忍辱,当知是人则能具足尸波罗蜜。若离恶友,令诸众生远恶邪见,知恩报恩,当知是人则能具足尸波罗蜜。】虽然在家菩萨想要持戒清净是相当困难的,但是佛菩萨仍然会告 | admin 2020-02-20 |
![]() |
在这次节目单元,我们要来探讨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一段开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尸波罗蜜时,所受众苦谁能说之?有人若受小小戒已,少欲知足,不能怜愍诸苦众生,当知是人不能具足尸波罗蜜。若能修忍三昧智慧,勤行精进,乐于多闻,当知是人则能增长尸波罗蜜,庄严菩提,证菩提果。(《优婆塞戒经》卷6)首先,我们要了解在菩萨的六度法门中,前后度是有密切的关联。譬如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先引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有戒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戒,有戒有波罗蜜,有非禁戒非波罗蜜。是戒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辟支佛戒。是波罗蜜非是戒者,所谓檀波罗蜜。是戒是波罗蜜者,如昔菩萨受瞿陀身时,为诸虫兽及诸蚁子之所唼食,身不倾动不生恶心;亦如仙人为众生故,十二年中青雀处顶、不起不动。非戒非波罗蜜者,如世俗施。】(《优婆塞戒经》卷六 | admin 2020-02-20 |
![]() |
】(《优婆塞戒经》卷六)这整段经文,我们简单用一行话把它浓缩起来叫作:一个优婆塞受了三归五戒开始要修行,初始修行当先立制,也就是要自誓作戒;然后由于这样子的一个作法,可以让您依于遵守五戒,依之修行而证得五果。这整段的经文,如果我们把它跟正觉同修会一般会跟学员菩萨们在演说的时候,用四种修来容括这一个我们初始修行的重点,那就是:第一个、修学知见,第二个 | admin 2020-02-20 |
![]() |
也许有人说: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佛已经示现入涅槃了,我们要去哪里供佛呢?《优婆塞戒经》卷3佛开示说:【如来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应当至心、勤心供养生身、灭身、形像、塔庙。……若能如是至心供养佛法僧者,若我现在及涅槃后,等无差别。】(《优婆塞戒经》卷3)意思是说:只有如来可以教导我们法界实相的究竟了义正法,所以说如来就是一切法藏,一切法都含藏在 | admin 2020-02-20 |
![]() |
譬如常常看见电视报导,规劝大众不要酒后开车,可是偏偏有人酒后开车,而违背交通规则。乃至警察在处理酒驾时,酒驾者常常有情绪失控的情形发生。如果这位酒驾者是菩萨的话,众生又如何看待菩萨呢?当然不会有好的印象,也失去了菩萨应有的威仪,菩萨未来又如何度众呢?更何况菩萨饮酒,在戒律上乃是犯戒,不论是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菩萨戒,都有很严重的果报,不 | admin 2020-02-20 |
![]() |
次法的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三论内容,诸佛说法度众,也是先从布施来开始教导弟子。《大智度论》中说:一切诸佛说法时,檀波罗蜜为初门。如经中说:佛常初为众生说布施,说持戒,说生天,说五欲味。先说世间苦恼、道德利益,后为说四谛。以是故,初说檀。(《大智度论》卷45)《瑜伽师地论》中也提到,因为深信因果道理、且戒慎畏惧业报,因而恭敬供养父母、尊长、修行的圣者 | admin 2020-02-20 |
![]() |
在断除了五根对五尘的贪爱,产生净颠倒的贪爱之后,又断除了三种受,然后终于依于这样子的定慧等持,而在离开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的状态之下,意识自己证知自己的生灭,所谓的真正地断我见,依这个断我见为基础,才能够说是修行的入门。------《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一》<第008集从轮回、记忆谈不生不灭法之必定实存>吴正洁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其中声闻相信佛语的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以及缘觉自己推究而了知有一个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也就是说,二乘人知道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是无常、苦、空、无我,所以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及诸法等法而入无余涅槃,从此在三界消失了。接下来谈菩萨,菩萨的作法迥异于二乘人,以探究什么是生命实相为根本,并于探究生命实相之前,事先具备 | admin 2020-02-20 |
![]() |
就像《菩萨地持经》当中有这样的圣教开示:【菩萨初发心,是一切正愿始,悉能摄受一切正愿。……当求无上菩提安立一切众生,令究竟无余涅槃及如来大智。如是发心求菩萨道……缘于菩提及缘众生而发心求。是故初发心,摄受一切菩提善根。】(《菩萨地持经》卷1)因为这个发心是为了安立一切众生,是为了实证无上菩提,所以佛陀在经中开示说:菩萨摩诃萨 | admin 2020-02-20 |
![]() |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修行者如何能坦然面对死亡?”对于一般人来说,死亡大都是个忌讳去碰触的问题,当然目前这种情况已经略有改变,像是安排安宁病房或生前告别式等,这些都表示已经能够接受即将要面对死亡,所以提早作安排,因此能够较无牵挂地离开世间。但是除了对这些生前的事务、情感等等,作个圆满的了结以及处理死亡时候的痛苦之外,另外还有一个让许多 | admin 2020-02-20 |
![]() |
何况大部分的亡者,实际上他的眷属都跟他非常地要好,都很难过;但只是难过并没有办法令亡者来利益,所以应当来遵照《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说的,这四十九天之内尽量能够茹素,尽量能够来供养、布施,尽量来读《地藏菩萨本愿经》,来念佛菩萨的圣号;用这样的功德以及善因缘来回向,然后让亡者能够得到七分之一的利益,这样亡者就可以离开这样的恶道。所以这个法既然几乎是 | admin 2020-02-20 |
![]() |
正信的佛弟子应该信受佛所说的正理,因为佛陀所开示的内涵乃是符合法界的事实,这是可以经由修行而得验证的,古今一切的实证者可以重复验证佛陀所说的正理。 我们知道,法界的事实是众生有八个识,就是前六识以及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只有第八识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才是法界的实相心。但是,有情众生的五阴乃是八识心王和合运作而产生出来的,并不是所谓的三魂七魄等 | admin 2020-02-20 |
![]() |
也就是说,如果因缘成熟,佛弟子也要能够为他们教导基本的知见,应该以佛教的仪式或者超荐、追福、念佛、诵经、演说正法、或者是开示因果正理这种种的方式,来让鬼道众生及祖先除了能够得到福德之外,并且能够结下与正法有关的因缘、结下这些善缘;在结下善缘的同时,双方都能够因此善缘而种下未来世能够共同修学佛法以及证悟佛菩提的因缘;而且这也是符合三乘菩提的正理之作法 | admin 2020-02-20 |
![]() |
正如同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有这样子的开示,龙树菩萨说:“‘定’名一心不乱,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不得见面,如风中灯不得好照。”(《大智度论》卷二十六)散乱的心就如同水波荡漾不停时,不能够从水面上映现来看见自己的脸面;风中吹动的烛灯,也无法好好地照亮周围的环境一样。因此,佛道修学中的闻、思、修、证,无不赖于一心不乱的定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