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了真心的话,妄心就统统是无常、是空;如果离开了真心的话,三十七道品等一切佛法也都是无常、是空。因此,学般若的人,绝对不可以离开真心第八识而说一切法空,不可以说:一切法空就是般若,没有第八识心。在末法时代有很多人解释般若,因为先入为主地接受了古印度应成派中观师的错误观点,往往会将般若讲解为:性空唯名,如果第二转法论般若诸经中的义理真 | admin 2020-02-18 |
![]() |
佛法是释迦牟尼佛教导世间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由于去圣日遥及众生无明、烦恼、业力的遮障,佛的殊胜法教在末法时代的今天,已少有人能如实、如法的开示讲解,更难冀望能依法依教修学,断结证果,开悟明心见性。乃至连弥陀世尊极乐净土之易行道,都因缺乏正知见的熏习,而无法发起信力及愿行,导致念佛多年能否往生一点把握也没有,令人不忍。实因目前佛教界,充斥着太多凡夫、 | admin 2020-02-18 |
![]() |
如果有大蟒神想要脱离蛇身,祈求观世音菩萨加持,菩萨就示现为大蟒神的身分来为牠们说法,教导牠们离开大蟒神业道的法门,让牠们可以离开大蟒神的身分。天龙八部就是这八部。这些不属于人的异类,他因为归化于佛的威德,所以成为佛的眷属,所以我们就特别介绍一下。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95集佛教崇拜鬼神吗?>正旭老师开示 | admin 2020-02-18 |
![]() |
虽然能这样在短时间内调整心态、放下烦恼,让心情回归平静,已经很不容易,且是迈向圆融人生的一个好开始,但离烦恼的断除显然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而且,断除烦恼所需要的定力,并非练习放下就能养成,所以开悟的圣者----广钦老和尚曾教他的弟子在纷忙的工作中静心磨刀,以锻炼行住坐卧中的定力。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你所寄来的第二篇文章的摘录:‘因为自己不断的要得,想 | admin 2020-02-18 |
![]() |
乃至说忉利天人他们在天上,他们实际上跟地狱暂时是没有缘分的,那地藏王菩萨为什么要说了那么多在地狱里面摄受众生的事情呢?为什么要说那么多地狱的法呢?就是也是要让大家能够警醒:你现在虽然在三界中的果报非常殊胜,你在天上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但你幸福快乐的日子也不会永久的啊!因为三界无安,将来你还是有沦落到这种地狱的可能啊!而且就算不是如此,难道你父母、亲 | admin 2020-02-18 |
![]() |
’第一个人看着图片,然后就会开始侃侃说出:这只小狐狸牠正在流血,牠正在悲伤地哭泣!我们就继续问:那你觉得牠为什么在哭泣呢?因为牠的妈妈不要牠了,把牠丢弃了,所以牠在哭。就这样子引导他,他就会讲出一连串对于这一张图片他心里的感觉。于是心理学家就利用这种方式,去了解、去分析、去挖出这个说话的人他的心态、他的背景。同样的一张图片我们问第二个人:你说图里有两个人 | admin 2020-02-18 |
![]() |
除非修很大的善事,但是却同时在破坏佛法,才会成为魔子魔孙;因为天魔波旬往世一样是修很多善事的,但他就是想要破坏正法,想要阻扰所有人离开欲界五尘境界,所以才成为天魔。广修善事,但是却也在否定正法或弘扬六识论邪法,将来捨报后都会成为魔子魔孙,特别是西藏密宗那些人将来都是天魔的徒子徒孙。天魔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势力?正是因为他往世做了很多的善事,可是他却想要 | admin 2020-02-18 |
![]() |
何等为十?所谓:1、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2、恶心布施,瞋持戒者,是为魔业;3、弃舍恶性懈怠众生,轻慢厌恶乱心无智众生,是为魔业;4、悭惜正法,诃责法器众生,贪求利养,为人说法,为非器人说深妙法,是为魔业;5、不闻波罗蜜,虽闻不修行,生懈怠心,不求深妙无上菩提,是为魔业;6、远离善知识,亲近恶知识,乐求二乘,于受生处,起离欲、寂静、除灭之心,是 | admin 2020-02-18 |
![]() |
《菩萨地持经》卷3开示:【如来以是,昼夜六时,常以佛眼观察世间,谁应度者,未起善根我当令起,乃至谁应得无上果。】世尊昼夜六时观察众生,有谁有可以得度的因缘。诸佛菩萨无时无刻不在护念我们。所以我们更应六时精进,以报佛恩:马鸣菩萨云:【其初学菩萨虽修行信心,以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或为魔邪所恼,或为世务所缠,或为种种病缘之所逼迫;如是等事为难非一,令 | admin 2020-02-18 |
![]() |
三三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在《长阿含经》卷10中的开示: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虽然有无量的百千三昧,但是三三昧是趣向涅槃解脱,这里面三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因此佛世尊特别要把它标示出来,而施设这个三三昧,目的是让修学者容易掌握重点。以上我们大致了解三三昧的定义跟目的之后,我们先来看二乘法中的三三昧:第一个就是二乘法 | admin 2020-02-18 |
![]() |
但是各位一定奇怪:既然有三乘,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讲唯一佛乘,而要分成三乘来讲呢?这个原因大概有两种。第一种、因为佛乘甚深难解,如果佛一开始出来就讲大乘法,那么很多人是无法信受的;单就一个二乘法的“我见”的内涵,就好多人都听不懂了,而不要说讲如来藏这样的一个如此甚深微妙的法。所以祂必须先把比较简单的二乘法拿出来说,因为二乘法只要一辈子努力去做 | admin 2020-02-18 |
![]() |
接下来,佛开示说:【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很多人看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会想要把意识修到“应无所住”;但是事实上如同我前面讲的,意识祂一定会分别,祂是没办法修成无分别的,所以祂一定有所住;所以这里讲的其实不是在讲意识心,而是 | admin 2020-02-18 |
![]() |
那她又何必坚持佛经中所说的如来藏是外道神我?又何必坚决的认定识共有六个,不许有第七末那识、第八如来藏识?因为法界中,只有第八识如来藏才是业果报系统,以外没有任何一法可以持种,没有任何一法可以取代祂的业行果报功能,也没有任何一法可以像祂一样具足中道性、实相性、真如性、涅槃性、本来性、圆成实性,那又何必否定佛开示第八识心体,另行建立一个全新的、想象中的 | admin 2020-02-18 |
![]() |
这样一分一分进入到八地的时候,中品的妙观察智就具足圆满而开始了上品的妙观察智(一分);上品的妙观察智达到佛地的时候、成佛的时候,才能够究竟的圆满成就。而且到最后,佛陀目睹明星而眼见佛性,成就了大圆镜智以及成所作智:第八识产生了大圆镜智,不仅能够跟五遍行相应,而且跟五别境、善十一心法相应;而且成就了成所作智,可以化身无量、利益无量的众生。所以说,大乘 | admin 2020-02-18 |
![]() |
佛说完这个法以后,佛就离开了;这个最胜仙人,得到了这样的辩才以后,他就不断地为众生广说妙法,让许多的众生都能够修学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佛在开示这一段话的时候,祂是在对我们说,这位最胜仙人,其实就是佛的过去身,也因此佛进一步说:如果有人愿意恭敬求法,不论佛有没有在这个世间,但是法不会灭;而且只要恭敬求法,十方诸佛如果听到有人这样的 | admin 2020-02-18 |
![]() |
学人应该修习长养守护善根,我们大家应该这么做,可是怎么样做呢?应该从正受三归依开始。从正受三归,五戒,菩萨戒,学习六度波罗蜜,戒定慧三学,以这样的次第来学习,来长养守护你的善根。因为善根是要守护的!要怎么守护----不允许恶知识、恶缘来误导我们。如果有人觉得说,有的人也在讲开悟,而且说三个月就可以开悟,很快;既然我们这边也是讲开悟,那我就去跟他学。这样 | admin 2020-02-18 |
![]() |
其中,某甲听从善知识的开示,就真的一句佛号念到底,他有可能怎么样?从口念心听、心念心听,乃至于也许他会进展到不念而自念,甚至于说,自己在梦中看到自己在念佛。虽然说这样的念毕竟还是在声尘上或是法尘上,不是真正的念佛;因为信心具足的关系,他也有把握说,舍报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这个时候,已经有坚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力。可是问题是,学净土法门的人都 | admin 2020-02-18 |
![]() |
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题目是:佛教中的四悉檀是什么呢?在探讨这个题目之前,我们先来说一说,一个人如果想要开始学佛,成为佛弟子,应该从何入手呢?那就是应该要先归依三宝,然后才能成为正式的佛弟子。三归依的仪式很简单,要件是应该要在寺院中,佛像前,由佛教的比丘或比丘尼见证,并且传授三归依,也就是归依佛、归依佛所说法、归依住持佛法之贤圣僧和凡夫僧团;并且发起四 | admin 2020-02-18 |
![]() |
成佛之道,它是必须从亲证万法本源的第八识如来藏开始的;大乘成佛之道,是以佛菩提智慧为主,但是却又函盖了二乘菩提的解脱道;所以大乘成佛之道,并不是只是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系诸经所说的实相般若总相智或别相智,必须再进一步求证一切种智增上慧学。般若是以亲证如来藏为开始的,依所证的如来藏,才能现观如来藏的中道实相义;而一切种智增上慧学,则是第三转法轮诸经所说如 | admin 2020-02-18 |
![]() |
如果不信受大乘法,这样即使是三归五戒,都不能够圆满佛果,都要相信这样的话并没有如实三归,因为自己没办法归信自己的自性佛,如何能够在真正佛法的道路上,开展自己的正觉之道呢?如何能够亲证菩提,而能够摄受众生呢?所以应当于己身起庄重想,但是不应该起高慢想。要想:自己是道器,自己有这真如心,应当来亲证这个真如,所以大乘法才是我要的,不应当以小乘法作为依归。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