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一个小孩如果一开始没有受到好的教导,将来会因为一切的知见、习惯的错误,不只在校成绩不好,长大到社会工作,也会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而无法与人在职场上共事,或者没有办法在职场上生存。同样地,如果我们一开始学佛时,接触到的是错误的佛法知见,就无法熏习到正确的佛法,往后即使每天跟着努力修学,也无法得到应有的解脱功德,或者要断我见都不可能,更别说要亲证生命 | admin 2020-02-18 |
![]() |
入宗门是说进入佛法实证大门,正式开始学佛,这是内门广修六度万行的开始,因为未明心之前不能说真正在学佛,只能说是随顺行世间善法,属外门修的相似佛法,是在修集见道应有的资粮。人无我是说依于如来藏所生的五蕴身心都是无常的空相。种智是指地上菩萨应学应证的道种智。法无我则是深观如来藏更细腻的法无我相,以及现观如来藏辗转所生无量法的无我相,现观一切法都是依第八 | admin 2020-02-18 |
![]() |
譬如修学无相念佛法门,藉由训练意识心一境性的止,专注一心安止于无相念佛的所缘境;以及藉由审正观察的观,来观察无相念佛的念,是否有语言、文字、音声、形相的圣号以及圣像出现,如果出现了,就必须再舍离,直到最后可以离开语言、文字、音声、形相的圣号以及圣像,而于无相念佛安止下来;再观察无相念佛的念是否持续不断,如果中断则再令意识心生起无相念佛的念;或是观察 | admin 2020-02-18 |
![]() |
修行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当然这个就是说,我们只要张开眼睛看看周围,只要有修行的人(所谓修行的人)往往都会看到许多的样貌,比方说,有些人就是一辈子就专注于作善事,有些人甚至进了一个僧团之后,一辈子就在僧团里面担任一些职事,但这些职事却始终都跟佛法的义理没有太大的关系,那当然就是说如何去选择自己的修行路。说实在我们尊重每一个人自己的选择,可是如果我们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当你知道以后,你要知道,这部经里面如果纯粹只有讲解脱道,纯粹只有讲二乘的解脱道,那你就知道说,它没有方广的名称可说;因为方广,只有大乘的经典可说,因为二乘的解脱道本身,它没有含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这个解脱道本身并没有含摄;因为佛道本身的法,不是只有解脱道,你实证解脱道以后,只是一个能够离开生死苦的解脱果,并不是成佛。所以我们说,你读 | admin 2020-02-18 |
![]() |
我们来看《法华经》当中有这样一段经文:【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二〉这个就是大家很熟悉的开、示、悟、入。佛之所以降生到人间来教导众生修学佛法,祂的目的就是要把祂的知见 | admin 2020-02-18 |
![]() |
如果只是将此福德当作未来世享福的话,那是会消耗殆尽的,如佛在《阿含经》开示:我于尔时,七万岁中,以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供养彼佛,令不减少。般涅槃后,复于七万岁中供养形像舍利,烧香、然灯、悬缯幡盖,无所渴乏。我于尔时以此功德,求在生死,获此福佑,不求解脱。大王当知,尔时所有福德今有遗余耶?莫作是观,如我今日观彼富有,无有毫厘如毛发许。所以 | admin 2020-02-18 |
![]() |
有智慧的人,譬如二乘人当中的声闻,听闻佛陀的开示,因此透过了四圣谛等法来修行,断除了三缚结而证得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因为相信佛语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因此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因而成就三法印当中的涅槃寂静的道理;由于灭除五蕴的缘故,永远不再有五阴炽盛苦出现。缘 | admin 2020-02-18 |
![]() |
但是不管是中阴身,还是落入到鬼身里面的,这样子的一个身量都是属于五阴所摄,因为他还是离不开色、受、想、行、识,他还是离不开在三界六道的法上面去了知;也就是说不管你这个中阴身变成了天人,或是说变成了人道的众生,或是变成了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的众生,乃至于中阴身的本身他都是属于五阴所摄的。因为外道对这个道理没有了解,所以混淆不清。那这个中阴其实都是异 | admin 2020-02-18 |
![]() |
大众要依止佛陀开示的四不依的法理来作简择,那就是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来作简择分别。尤其当依这个法师所说的法教,来判别说他所说是否符合佛说三乘菩提法教;而不是依止此法师是否有大名声、大道场,有广大徒众来作真假善知识的分别。第二个层面,说也要依照佛陀经教的开示来简择善知识。如佛陀在《佛说华手经》开示如何才堪任为真善 | admin 2020-02-18 |
![]() |
假名善知识,他们把一切法空、一切法缘起性空当成是法界实相,当成是佛陀两千五百年前所教授、所要开示悟入的一代法教。这样如同生盲者,不见言见、未证言证,把佛陀一代法教,慈悲要开导众生悟入的法界实相,要众生亲证唯我独尊的自心如来真实如来藏心,错解成就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缘起性空;坚持这样的断灭见外道论的这些法师,只能是名恶知识,不名为善知识。佛陀在初转法轮 | admin 2020-02-18 |
![]() |
世尊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当中有开示说,要想成就菩萨道的无量行愿的话,应当要先正三业,习三宝教,信向因果。也就是要先端正我们的身口意行,要三业清净,还要修习佛陀正法以及贤圣僧的教导与教诲,并且要深信因果,信受三宝,这样的话就可以深入佛陀的教诲,快速的成就佛道。所以我们要先来谈谈先正三业,这里所谓的三业就是指身业、口业以及意业。所以,先正三业就是说,如 | admin 2020-02-18 |
![]() |
今略答如下: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真实心、实相心,也就是找到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真如……(此一心有诸多不同名称),也是禅宗所谓的破本参或破初参,或是俗称的开悟。此心是有情众生生命之最初与最后的根源,证得这个无形无相人人本有的真实心,便能如实了知此心不是妄想、分别、思惟、觉观的心,不是能听能知的心,也不是一念不生时还能观照分别的心 | admin 2020-02-18 |
![]() |
又譬如《杂阿含经》卷2佛对识阴的开示说:【别知相是识受阴。何所识?识色,识声、香、味、触、法,是故名识受阴。】(《杂阿含经》卷2)这时也是将各各领受及了别六尘的六识定义为识阴,称为识受阴。所以识阴一定是能熏习的心,这是因为识阴有面对六尘各别加以了知、识别的功能,才能经由各别的了知而生起憎厌或好乐的心行,经历了憎厌或好乐的心行后,在心行结束之前都没有反 | admin 2020-02-18 |
![]() |
一开始我们来看在《阿含正义》第三辑中,平实导师的开示:【如来藏妙义极为胜妙而难知、难解、难证,是故四阿含的经典中说:彼诸众生亦复如是,久习无我、隐覆之教,如彼‘凡、愚’染诸邪说,去、来、现在,不解密教,闻如来藏不生信乐,非余众生。(阿含《央掘魔罗经》卷二)密教是指如来藏秘密法之教义……。】(《阿含正义》第三辑,正智出版社,页86 | admin 2020-02-18 |
![]() |
在三乘菩提修行过程中,如来藏是证悟、转依、开发的目标,意根是修除杂染不平等的目标,而意识则为能否成就这两种修行成果的关键。若我们误以识阴是常住且真实不灭的法,则一定无法取证解脱果,更无法成就大乘佛菩提道的修学;因此对识阴如实了知,并确认识阴的虚妄无常性,对修学解脱道及大乘菩提道的人而言,就变得很重要了。如何是对识阴的如实了知?除了对识阴的内涵确实了 | admin 2020-02-18 |
![]() |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就多处开示了善知识的重要性,在《瑜伽师地论》卷30中就开示说,修行时的圆满处所有五种,其中第五种处所就讲到善知识的重要地位;论中是这么说的:【又若处所有善知识之所摄受,及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居止;未开晓处能正开晓、已开晓处更令明净,甚深句义以慧通达,善巧方便殷勤开示,能令智见速得清净,是名第五处所圆满。】(《瑜伽师地论》卷30) | admin 2020-02-18 |
![]() |
世尊说完了流转门与还灭门的道理之后,告诉婆罗门,你问佛世尊说的是什么法?现在为你开示:我说因、论因,说因缘世间成的流转门,与因缘世间灭的还灭门。到这里,我们可以确认了世尊所说完整的法义,它必须要具有流转门与还灭门的两边;如果不能知彼法如何流转,则不能知彼法如何还灭。现在一般人讲到解脱道,通常都只用心于还灭门,但那只是后半部;因为不知道前半部流转门, | admin 2020-02-18 |
![]() |
世尊从一开始出世弘法,在佛教的最初期初转法轮的时候,《阿含经》中就已经明说佛法不是外道所说的断灭见,也不是外道的常住见。所以世尊在佛经中,常常批评婆罗门教、《吠陀经》、新沙门的这个六师外道他们不如理之处,而且沙门佛法的基本就是强调五蕴无我。但是如果说万法皆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灭尽了一切却又说这不是断灭;那到底佛法要追求的是什么呢?佛法 | admin 2020-02-18 |
![]() |
衪住在由衪所出生的身体之中,也就是每个人的五阴十八界就是衪的房屋;即使有一天身体坏了,我们的五蕴身败坏了,但是衪却没有任何的改变,衪离开了此世的五蕴身,而继续地去住持下一世的五蕴身。世尊直接为我们说明了,有一个本识--识神--住在我们的身中;识神走了,身体虽然会坏失,但是这个识神本身却是不亡灭、不会改变的。所以,在巴利文的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的《阿含经》经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