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是故报化身佛之说法度众诸种事业,悉依法佛之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而施作;此非等觉菩萨之真如所行境界,唯究竟佛地真如法身所行境界,佛地真如能与五别境及善十一心所法相应故,等觉菩萨以下之法身真如唯与五遍行相应,故真如无自觉圣智所缘境界,不起法佛大用。法身佛虽与二十一心所法相应,而不堕于觉知心性种种相中,依其自觉圣智所缘佛菩提境界,建立报化身佛之一切法施运 | admin 2020-06-08 |
|
又观察这个真实心,含藏了种种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乃至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等一切佛法,都是从如来藏这个真心所出生、所显示。经过这样的确实的体验,我们就说你已经证得了般若慧的别相智。《心经密意》在佛菩提道里面,说总相智叫做根本无分别智,别相智叫做后得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是说,证得这个第八识的时候,那是进入佛菩提道真正修行 | admin 2020-06-08 |
|
又观察这个真实心,含藏了种种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乃至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等一切佛法,都是从如来藏这个真心所出生、所显示。经过这样的确实的体验,我们就说你已经证得了般若慧的别相智。在佛菩提道里面,说总相智叫做根本无分别智,别相智叫做后得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是说,证得这个第八识的时候,那是进入佛菩提道真正修行的开始,也就 | admin 2020-06-08 |
|
《心经密意》从禅宗破初参明心所得的般若智慧,以及禅宗破重关的眼见佛性所得的般若智慧,乃至从禅宗的破牢关所得涅槃智来看,都只是在般若的总相智与别相智上,都不能及于一切种智。因此我们就可以断言:禅宗的修证确实是了义法,确实是般若正义,但不是究竟法,因为仍然不能够通达成佛之道,仍然不能证得一切种智,只是打开了成佛之道,打开了后续进修一切种智的门罢了,可以 | admin 2020-06-08 |
|
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曾接触过外面的五尘;你所接触到的五尘,都是由你的如来藏,借着你的五色根所变现出来的内相分,只是因为那个内相分和外相分一模一样,所以你不知道是自己的心所变现的内相分,而误以为所见所闻乃至所知的五尘都是外面的五尘。这就好象开战车一样,战车的驾驶员并没有直接看见外面,而是看着三菱镜所反射出来外面的影像来驾驶的。又好象电视的监视器一样,你 | admin 2020-06-08 |
|
正念:忆念正法到很普遍,念想着、又再忆念着,心心念念不忘于解脱心所应想的,这样的忆念就称为正念。正定:心得安住、或者藉禅定境界而安住、随顺所观察的正法而安住,不掉乱也不散失,收摄自心止于正确的解脱智慧中而且心得决定,这就称为正定。当苦圣谛具足观行完成时,才会有厌恶三界世间、厌恶自我存在的出离心;然后开始探究灭除各种苦集的事项,终于了知:原来三界生死 | admin 2020-06-08 |
|
譬如离念灵知心喜欢长住于定境中,一直都想要住于定境中,这就是别境心所有法的「欲」心所。又譬如离念灵知心住于定境中时,对定中境界能了知,也了知这境界与以往曾经进入的定境相同,这就是别境心所有法的「胜解」心所。又譬如定中的离念灵知心往往忽然想起某件事,所以会打妄想,这就是别境心所有法的「念」心所;又譬如离念灵知心住在初禅定境中时,忽然忆起曾经常常住在此 | admin 2020-06-08 |
|
八解脱中的最后一种解脱,是解脱於非想非非想定的等至境界,也就是解脱於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相,所以把意识灭除而没有想阴了知性存在,并把意根的受、想心所法灭除了,这是灭尽定的境界,随时可以舍报而入无余涅槃中,是第八种解脱。这八种就是八解脱,意思是经由四禅与四空定的修证,再以断我见的智慧来现前观察色界、无色界的种种不同境界,都是有为性的生灭法,所以从上一层 | admin 2020-06-08 |
|
菩萨在悟后不断努力进修,历经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之修行,永伏思惑,离异生性;又复研读修学一切种智如来藏系诸经,而触证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等八识心王诸心所法,证入百法明门而发起道种智者,就叫作分证即佛,但是仍然不是究竟即佛。大乘别教唯一佛乘之宗通究竟,必须圆满具足以下四法,方能成就圆教之究竟即佛位;而这四法就是指:无量福德 | admin 2020-06-08 |
|
到了初地开始修学无生法忍、学道种智,也就是修学一切种子功能差别的智慧;因此初地要修百法明门,对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色十一、二十四心不相应行、六种无为,都要一一了解去领受。也就是说,在人间必定八识心王具足,若无八识心王具足及运作,五遍行心所有法不能在人间生活存在及运作;若无五遍行,则五别境心所有法亦无法生起及运作;若无五别境心所有法,则不能了知 | admin 2020-06-08 |
|
换句话说:以触证领受如来藏为基础,以眼见佛性为基础,去熏习法无我,可以成就大乘十住位的如幻观;以如幻观为基础,去观察能觉知能作主的我,以及相应的各种心所有法悉皆如幻,可以成就阳焰观,发起圣性,远离自我的贪执;以阳焰观为基础,去观照法无我的熏习及菩萨道的修行,可以成就如梦观而发起地上菩萨的修道心,成就道种性。三观若不成就具足,便不能入初地;圣性及道性 | admin 2020-06-08 |
|
智慧解脱则是证知微细自我的虚妄,是必须否定意识觉知心一切细相的,也要否定觉知心我所的一切细相,也就是否定觉知心所拥有的种种心所有法的常住性;觉知心的我所是指心所法,这与一般所说我所(我所有)的欲界贪爱不同;欲界境界的贪爱,是五蕴的我所贪爱。断除我见以后,离欲而发起初禅时,能远离欲界生,就可以名为心解脱,他就是三果人了;虽然他对五下分结的断除,还没有 | admin 2020-06-08 |
|
住地,是说觉知心所住的境界,觉知心住于一个境界中,不能了知该境界是虚妄而执着不舍,所以称为住地。见一处住地,就是住在我见的境界中,误认为五阴的全部或部分为恒常不坏的真实法。欲界爱住地,就是住在欲界五欲的境界中,对于五欲境界执着不舍。色界爱住地,就是指修学禅定的人对于从初禅到四禅的禅定境界,或修道的人对于色界天的境界产生了贪着。无色界爱住地又称为有爱 | admin 2020-06-08 |
|
这是因为意识心一旦现起了,就一定会有五个遍行心所法及五个别境心所法同时运作,所以一定会有知觉,有知觉的定就总称为有想定。这样子了解有想定与无想定了,我们再来观察一下:从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转入无色定,死后就会与无色界相应;譬如说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都是有知有觉的,有知有觉的定境就是有想定。既然有知觉的定就是有想定,这意 | admin 2020-06-08 |
|
佛子住灭尽定中,前六识俱不现前,离于自心内境之觉知,三界境界之觉受悉灭,唯余末那识之触、作意、思等三心所法,受想二心所法已灭,故不住于三界境界中。俱解脱无学入于灭尽定中,不受三界法尘;然因入定前之预设,故能于次日午前,或三日三十日后出于灭尽定。此因灭尽定中末那识未灭,尚有五遍行之作意、触、思心所法作用,唯除受想心所;故于如来藏所现内相分显现其入定前 | admin 2020-06-08 |
|
智慧解脱则是证知微细自我的虚妄,是必须否定意识觉知心一切细相的,也要否定觉知心我所的一切细相,也就是否定觉知心所拥有的种种心所有法的常住性;觉知心的我所是指心所法,这与一般所说我所(我所有)的欲界贪爱不同;欲界境界的贪爱,是五蕴的我所贪爱。断除我见以后,离欲而发起初禅时,能远离欲界生,就可以名为心解脱,他就是三果人了;虽然他对五下分结的断除,还没有 | admin 2020-06-08 |
|
八解脱中的最后一种解脱,是解脱於非想非非想定的等至境界,也就是解脱於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相,所以把意识灭除而没有想阴了知性存在,并把意根的受、想心所法灭除了,这是灭尽定的境界,随时可以舍报而入无余涅槃中,是第八种解脱。这八种就是八解脱,意思是经由四禅与四空定的修证,再以断我见的智慧来现前观察色界、无色界的种种不同境界,都是有为性的生灭法,所以从上一层 | admin 2020-06-08 |
|
四识住者,谓五阴中之四阴(色受想行)乃是一切凡夫六识心所住之处,名为四识住。四识住的意思是说,识阴所住的四种境界:色受想行四阴,是六识心王所住的四种境界相;若离这四种境界相,六识心就没有安住的地方了!所以六识心必定要依这四种境界相为所缘,在三界中才能有安住的方所。如尊者舍利弗言:【复次,四识住,是佛所说。谓色生、色缘、色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受 | admin 2020-06-08 |
|
不定心所法包括了悔、眠、寻和伺等四个法,由于这四个法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恶,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所以叫作不定。《成唯识论》卷七云: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成唯识论》卷七)论文的意思是说:悔、眠、寻、伺等四个法,对于善、染、无记等三性,不一定属谁;它不同于触等遍行心所,一定是遍行于八 | admin 2020-06-08 |
|
随烦恼心所共有二十个,可分为小随、中随和大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十个,中随烦恼有两个,大随烦恼有八个。然而什么叫作小随烦恼呢?所谓小随烦恼是说,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小,而行相粗勐,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者,称为小随烦恼。小随烦恼有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和害等总共十种。中随烦恼则有无惭、无愧等两种;其发生作用范围较小随烦恼为宽,较大随烦恼为窄,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