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末法时代弘传非常困难,因为有许多的人把纯粹是解脱道的阿罗汉法,当作究竟佛法在解说、在弘传!有许多人把生灭的意识当作常住法在弘传,有许多人以意识在定境中的境界当作是常住法在弘传,所以了义的弘传经常遇到这些人的,乃至被扭曲为邪魔外道。因此善知识需要藉由广作法义的申论,以及对经典作解释写作成书;通过书籍的流通,让有想要修学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什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如果说,想要为别人看病的话,那就应该努力去考取医师执照,才能够为人诊病、开处方,来救护众生身的病痛。如果我们私下为人看病,成了密医而被起诉、被法官判刑,那也只能接受,因为现代法律的规定,就是这样子啊!但是现代的主流医学是以治病为主,却不太注重预防医学,不太了解养生之道;很多人都是因为不懂得饮食作息、调身、调的道理,所以才生病的。我们还是可以 三摩地

2018-07-23

像嘉义有一个行善团体,成立已经将近五十年了,靠着团内的义工们,在假日共同出钱出力来建桥,到现在已经兴建了四百多座坚固又耐用的桥梁,让很多的偏远乡村,能够安全又安的出入,他们也因此共同成就了很大的世间福德。佛陀又开示说:见怖畏者辄为救藏,以物、善语诱喻捕者。(《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看见有人或是动物,被恶人或是猎人追赶的时候,他们非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像这样的祀祠,会不会得到福德呢?世尊开示说:【是人祀已亦得福德,何以故?令彼受者生喜故。是祀福德,能护身财。】(《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祭祀,都是可以得到福德的;这是因为祭祀,会让接受供养的鬼神、饿鬼,他们身饱满,而产生了欢喜的缘故;而且常常祭祀的人,可以使得他不会受到恶鬼对他加诸横难,也可以获得未来世财物上的回报, 三摩地

2018-07-23

于是这位比丘他就释然了,就去专地把浴室清扫干净了。这个例子是说,我们为了维护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以及身体的健康,所以应该要常常清理打扫;但是目的并不是为了要杀死虫子,因此这样作并没有杀生的根本罪业,而且只要我们把环境清洁卫生保持好,就算偶而会有虫蚁,也是不会太多的。我曾经去一家素食餐厅用餐,餐厅的老板也是学佛人,但是他不懂得应该要保持清洁卫生的道理 三摩地

2018-07-23

在布施的时候,有哪些原因会让我们生起了后悔,而减损了布施的福德呢?我们又该如何生起智慧,能够欢喜的布施,而得到大福德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开示说:【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谘承邪见、三者见受者过。复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责、二者畏财尽受苦、三者见他施已受诸衰恼。】(《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布施了以后,之所以会出 三摩地

2018-07-23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当中开示说:【善男子!一切布施有三根本:施于贫穷,以怜愍故;施于怨家,不求报故;施福德人,喜敬故。】(《优婆塞戒经》卷五)意思是说,一切布施可分为三种根本类别,所有的布施都不离这三种根本类别。这三根本,共有三种对象:就是贫穷者、怨家以及有福德的人。因为对象的不同,也就产生了在布施时三种不同的善念:第一种之所以会布施给贫穷人,是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五)我们从世尊这一段的开示,就可以了解到:原来世尊祂并不认为,法布施是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专有的权利;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男女居士,只要是证悟了,而且有能力弘传,能够教导其他人对佛法具足信,教导持戒、布施、多闻,甚至能够使他出生菩提智慧的话,一样都可以作法布施的。这是因为大乘菩萨的法道,和着重出家表 三摩地

2018-07-23

上次说到,菩萨具足福智庄严之后所生的七个法相中,谈到第五个法相:获菩提。讲的是在亲证了佛菩提道的时候,也会分证解脱果,而这两者其实是汇归于唯一佛乘之中的。接下来谈谈第六个法相是:不放逸。因为菩萨有了上次所说的自知罪过,一直到获菩提的功德,所以能够自我督促而继续地向前迈进。为什么这么说?当菩萨有了获菩提的功德之后,他又看见了自己另外一方面的罪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他在久远劫修学的过程之中,不但能得此殊胜的世间法,也能够证得出世间法;而此处又说菩萨摩诃萨,所以其最低的层次,至少应当是证得自如来的七住位菩萨。换句话说,他又证得了世出世间法,最低层次的世出世间法的证得,表示他也如同二乘人一样,断了我见而证初果。既然是断了我见,就说他已经开始了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个相,因为能够离开我等四相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样的人不能作布施?什么样的人是大施主?佛陀为我们开示说:【若人无慈,不知恩义,不贪圣人所有功德,惜财身命,贪着重,如是之人不能布施。智者深观一切众生,求财物时不惜身命,既得财物能舍施人,当知是人能舍身命。若人悭悋不能舍财,当知是人亦惜身命;若舍身命求得财物以布施者,当知是人是大施主。】(《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在这里,是教导我们观察:如果有人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一小段为我们说明,世尊已经为我们开示了不同的布施因果,所以我们应该尽量简择,以能够得到最好果报的方式以及态去布施,但是在中却不需要去贪求果报。因为有智慧的人已经了解,福德果报是如影随形的紧跟着施主,绝对不会无缘无故消失掉,那么又何必在中牵挂福德果报呢?中分别计较,就会失去了至诚,反而使得施变得更低下,而使得果报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接着又依布施时,财物、施以及福田大小,这三种状况的差别不同,分为五种情形来为我们说明未来世产生果报的差别不同。佛陀开示说:【若人共施财物,福田、施俱等,是二得果无有差别。有财、俱等,福田胜者得果报胜。有田、俱下,财物胜者得果则胜。有田、财俱下,施胜者得果亦胜。有田、财俱胜,施下者得果不如。】(《优婆塞戒经》卷五)这第一种情形是:布施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所有的财物太少了,或者觉得想要布施出去的财物不够好,因此中就感到羞愧,怕人家笑话而不肯拿出来布施。佛陀说:像这样的人,就会增长自己未来世的贫苦。如果说,这种错误的态一直不改正,那么就会导致自己,未来一世比一世更贫苦,更拿不出钱财来布施,而陷入到恶性循环下去。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有这种不正确的态去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说,我们修集福德,不必全部自己一个人去作,如果能够分一部分给别人,共同来作最好;而所节省下来的部分,我们可以另外再找别的植福因缘,然后再找别人一起作,这样子可以让更多的人,也都发起善、增长福德,共同来成就善业以及佛法上的功德。能够这样作的人,到未来世不但福德广大,而且会有非常多、非常多的世间法以及佛法上的眷属,将来在作任何事的时候,也绝对不会 三摩地

2018-07-23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当中开示说:【善男子!一切布施有三根本:施于贫穷,以怜愍故;施于怨家,不求报故;施福德人,喜敬故。】(《优婆塞戒经》卷五)意思是说,一切布施可分为三种根本类别,所有的布施都不离这三种根本类别。这三根本,共有三种对象:就是贫穷者、怨家以及有福德的人。因为对象的不同,也就产生了在布施时三种不同的善念:第一种之所以会布施给贫穷人,是 三摩地

2018-07-23

世尊说:【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瞋,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不杀,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多饶财宝;众生闻已,开乐施,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法,断诸放逸,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安乐;众生闻法,断除痴,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无碍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五)我们从世尊这一段的开示,就可以了解到:原来世尊祂并不认为,法布施是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专有的权利;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男女居士,只要是证悟了,而且有能力弘传,能够教导其他人对佛法具足信,教导持戒、布施、多闻,甚至能够使他出生菩提智慧的话,一样都可以作法布施的。这是因为大乘菩萨的法道,和着重出家表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他在久远劫修学的过程之中,不但能得此殊胜的世间法,也能够证得出世间法;而此处又说菩萨摩诃萨,所以其最低的层次,至少应当是证得自如来的七住位菩萨。换句话说,他又证得了世出世间法,最低层次的世出世间法的证得,表示他也如同二乘人一样,断了我见而证初果。既然是断了我见,就说他已经开始了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个相,因为能够离开我等四相 三摩地

2018-07-23

)声闻人是怎么修解脱道的呢?他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我们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无常、空;他如实了知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无常、空;如实的了知我们这个见闻觉知的——也就是识蕴——是无常、空,是变异法,所以他断了我见,断了我见之后再把这个自我的执著修除掉,然后他成为阿罗汉;成为阿罗汉后,我执断了,三界的贪爱也断了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