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广论之平议》─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议 正雄居士 附一:深信因果——平实导师《禅----悟前悟后》同时还要深信因果。有的人并不相信因果,不信因果之人,大多是断灭论者,称为断见。这种人不相信有过去生,也不相信有未来生,他只相信当下这一生。因为没有过去生、没有未来生,所以他认为:如果今生放弃享乐来修行,若万一不能明心见性,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深信因果——《禅----悟前悟后》同时还要深信因果。有的人并不相信因果,不信因果之人,大多是断灭论者,称为断见。这种人不相信有过去生,也不相信有未来生,他只相信当下这一生。因为没有过去生、没有未来生,所以他认为:如果今生放弃享乐来修行,若万一不能明心见性,那放弃一切享乐来吃苦修行不是太冤枉了吗?就会产生这样的怀疑。而这样的怀疑,即是断灭论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此我开始看《无相念佛》,后来又有《禅——悟前与悟后》感到写得真好,应该是我值得去深究与探讨的东西。在此真心的感谢平实导师和当时讲法的大善知识。奇遇仙缘,让我经历了一次难得的亲身体验,想起来真为那些迷途未返的人担心;如今有多少人一头栽进去,再也无法自拔!因为他们贪图感应,贪图钱财,贪图名誉;殊不知几年的贪图,换来的却是将来可怖的恶果!假使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换句话说,悟后修又是不一样的情况,而修学前五度的一一度,每一度的福业,都有它的不同差别,所以才说在五度之中都要修学。现在就简单来说一说,修学这五度所得的福业的差异;布施法中有财施、法施两种,财施所得的果报,仍旧是世间的财物,某甲过去世行于财施之后,这一世有福德受用财物,可以自己受用,也可以再拿出来令他受用;也就是说再布施出去,未来世又有另外一分福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换句话说,悟后修又是不一样的情况,而修学前五度的一一度,每一度的福业,都有它的不同差别,所以才说在五度之中都要修学。现在就简单来说一说,修学这五度所得的福业的差异;布施法中有财施、法施两种,财施所得的果报,仍旧是世间的财物,某甲过去世行于财施之后,这一世有福德受用财物,可以自己受用,也可以再拿出来令他受用;也就是说再布施出去,未来世又有另外一分福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以佛法的修行而言,一个菩萨想要在中能够见道得法,全部都得仰赖师长的教导和摄受,不仅是悟前如此,悟后的进修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对师长的态度,都能够虔诚恭敬,那么对师长的教诲,自然也能够信受奉行,能够如法修学。假使能够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被慢心所遮障,修行自然就容易有所成就了。相反地,如果我们对师长不能恭敬奉侍,那么学法就没办法得力。有些人则是因为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却不一样,菩萨悟后七识心都在,色身也在,五阴、十八界都具足;当菩萨找到如来藏时,观察如来藏离见闻觉知,在摒除十八界后的如来藏自住境界中,就是无余涅槃中的境界;而菩萨如此现观时时,五阴我、十八界我都在(七识心的我全都还在),就用这个虚妄的前七识自我来观察背后的如来藏真实我:祂离见闻觉知,离一切苦也离一切乐,十八界俱灭,一法不存,祂自己独存的境界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点儿奇特的神通境界都没有,和悟前以为悟后会有神通的想法完全不同,所以无法生忍。特别是打听来的,更不能忍;因为体验不够,智慧出不来。但是这个还容易忍,最难忍的是修证内涵,其中有许多不能讲的;但是若是生来口没遮拦的习惯,一不小心溜了嘴,就讲出去了。我过去几年总是这样,现在改过来了所以能忍。更难的忍是诸地的无生法忍,那些现观境界都不许讲,你胆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证悟后到外面时总会有一点顾虑:我已经开悟明心了,不能再像世俗人那样开口就三字经或大声叫骂,这也是无漏戒的小部分;也不可以像世俗人顺手牵羊或起恶心,这就是无漏戒。为什么会有无漏戒呢?都是因为转依第八识的真如性而且成功了。但是如果被影响了,心不决定了,认为所证的阿赖耶识不是如来藏,就会否定阿赖耶识心体的真如法性,就会想:“我现在仍只是个凡夫,圣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般学人悟后会想:“我现在证悟了,是胜福田,众生应该供养我。”佛的意思却不是这样。你证悟了更应该布施给众生,因为你若受人布施,是田胜,对方因为你这个福田胜妙而得到无量福报。但你若继续布施给众生,你未来的福德更大,因为你是施主胜。所以阿那律尊者眼睛瞎了,没办法缝补他的僧衣,他就开口说:“有谁愿意修福?来帮我缝补僧衣呀!”佛说:&ldq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般学人悟后会想:我现在证悟了,是胜福田,众生应该供养我。佛的意思却不是这样。你证悟了更应该布施给众生,因为你若受人布施,是田胜,对方因为你这个福田胜妙而得到无量福报。但你若继续布施给众生,你未来的福德更大,因为你是施主胜。所以阿那律尊者眼睛瞎了,没办法缝补他的僧衣,他就开口说:有谁愿意修福?来帮我缝补僧衣呀!佛说:我来帮你补吧!补好了!阿那律尊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有一个,就是酒戒:卖酒、酿酒、开设酒厂、酒廊、酒店,都是遮重(悟后不肯善护密意,违背佛在定中或梦中的指示或告诫,也属于遮重)。这个遮重虽然无关心性缺陷与否,但不利于众生,也会对修行产生重大的遮障,所以佛特别指定这个不卖酒戒、不酗酒戒:不可贪杯、烂醉如泥,也不许制酒卖酒,否则就是犯了遮戒中的重罪。这个饮酒本身与一个人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怎么说呢?在家修就是恶因缘多嘛!出家是为了将来十地的修行作准备,所以悟后如果能出家是最好的,修行大多是在顺境中,除非自己性障真的很重:贪瞋特重。将来如果要回归在家身相,要过将近一大无量数劫再来回归,开始让众生磨,让众生诽谤,你去习惯它,这叫作除习气种子。可是在初地之前,你最好是以出家身去修行,遮障会比较少。这当然不是指现在佛教界的情况,因为现在佛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第一个愿戒,其实就是一个总相,它是最困难的;这个戒也是我们讲堂常常要求的,悟后一定要有这个戒,这就是我们墙壁上挂着的“摄心为戒”,就是那四个字的意思。换句话说,先不必管什么戒相,凡是心里起心动念时,若是有了私心想要做什么,就是犯戒了!所以,以摄心为戒时,只要心里动了坏念头就算是犯戒了。胜鬘夫人第一个愿戒的正受,就是这个戒:“从今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不是道家那个真人,因为道家的真人其实还是假人,因为都是假合而成的五阴身,怎么能叫作真人呢?不管是张三丰,或是老子、《抱朴子》的作者等人都一样,都是假名为人,因为都是五阴所成;然而五阴无我、无人、苦、空、无常,都是缘起之法,怎能叫作真人呢?换句话说,不能这样观行的人都不是人身;换句话说,都是假人,只有证悟后的诸位才是真人。(实修重要知见—&mdas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有一个,就是酒戒:卖酒、酿酒、开设酒厂、酒廊、酒店,都是遮重(悟后不肯善护密意,违背佛在定中或梦中的指示或告诫,也属于遮重)。这个遮重虽然无关心性缺陷与否,但不利于众生,也会对修行产生重大的遮障,所以佛特别指定这个不卖酒戒、不酗酒戒:不可贪杯、烂醉如泥,也不许制酒卖酒,否则就是犯了遮戒中的重罪。这个饮酒本身与一个人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怎么说呢?在家修就是恶因缘多嘛!出家是为了将来十地的修行作准备,所以悟后如果能出家是最好的,修行大多是在顺境中,除非自己性障真的很重:贪瞋特重。将来如果要回归在家身相,要过将近一大无量数劫再来回归,开始让众生磨,让众生诽谤,你去习惯它,这叫作除习气种子。可是在初地之前,你最好是以出家身去修行,遮障会比较少。这当然不是指现在佛教界的情况,因为现在佛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依据我们现在手里所有的文献来看,连我见都没有断,连觉知心、离念灵知心虚妄的道理都还不懂,何况能坚定的接受呢?现在想要供养须陀洹至阿罗汉,只有在正觉同修会中才有,目前只有我们会中的部分法师,以及悟后告长假而暂时离会的法师们有初果证量;不信的话,你们去外面找找看:从有些南洋自称阿罗汉写的解脱道修法的文献,你会发觉他们都还落在觉知心上,连意识我的虚妄都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再来,庞蕴居士他是现在家相还是现出家相呢?那请问他是真出家还是表相出家?凌行婆她是现在家相还是现出家相呢?乃至于陆宣刺史,乃至于六祖大师悟后潜藏于猎人堆里面,他现的是什么相呢?他现的还是在家相啊!而且诸多的等觉菩萨现的是什么相呢?等觉菩萨——我们所知的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乃至于弥勒菩萨,现的全部都是在家相,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者身出家、心不出家;不勤求证悟而故作悟状、说悟后事,建大道场,求名闻利养,如大法师是。四者身出家、心亦出家,如十方诸佛,及我会中已明心见性之法师是。(改版补案:二○○七年起,为恢复佛世大乘菩萨僧团之住世利生,已有正受菩萨戒而不受声闻戒之出家僧宝,住持于正觉祖师堂,名为菩萨僧,如同佛世之文殊、普贤、童女迦叶等菩萨无异,与兼受声闻戒之菩萨僧和合共住;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