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学人若于悟后发愿往生极乐,则能上品上生,在阿弥陀佛的加持下,可以迅速入地,进入修道位。因此禅宗与净土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未可拣别为二。极乐世界犹如色界而超胜于色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而不诽谤正法、诽谤善知识者,舍报已,于生起中阴身时,其上品上生者,中阴身乘金刚台;上品中生者,其中阴身坐紫金台;上品下生者,其中阴身坐莲花中,由阿弥陀佛及诸菩萨众迎往 admin

2018-07-21

事实上,禅师无悟也无得,本来现成,以这种心态来看这些公案的分别,才是正确的」事实上,真正的事实上,真悟的禅师,是真的开悟,只不过他悟的,是这个无所得法,因为这是真心的体性,祂圆成万法,但是却不在其中作意,不在其中起念,对于这个六尘,不生起如同我们现在以为是心的这个妄心的觉知,因为没也这个觉知,所以祂也无所知无所得,因为三界中的妄心所认为的「知」和「 admin

2018-07-21

-----详见本网站《读书局版书摘录》栏目之《禅的悟前与悟后》。推荐请购。 (原标题:看话头禅的悟前与悟后 admin

2018-07-21

悟后则应请善知识印证,并随善知识悟后起修,修学道种智乃至一切种智。这一部分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我们将专门著书详细阐述,在此不再重复。大宝积经卷111,佛云︰「生死无边际,常住于实际,一念慧相应,生死无疲倦。」故知禅乃般若,一念相应而得悟。如来藏无形无相,然真实可证,悟前即与妄心同在,非因悟而从无变有,非因修定除烦恼而将了了常知、明觉寂照之七转识妄心变为 admin

2018-07-21

今天讲的不论是精神讲话,或《成唯识论》的开示,都是非常重要的法,都与明心者悟后修入初地有关。现在先说今天的精神讲话:方才发到诸位手上的影印本,是从《大乘入楞伽经》影印下来的,其中有些地方用笔圈了起来,这就是今天精神讲话的主题---明心与初地---的主旨所在。有人说:“老师!你为什么要讲成唯识论呢?它那么啰嗦!”又有人说:“老师!你不要讲那 admin

2018-07-21

经中有一首偈说得非常好,已经将悟前、悟时、悟后的道理说出来了,那就是:“生死无边际,常住于实际,一念慧相应,生死无疲倦。”(《大宝积经》卷一百十一)众生无始劫以来不断轮回生死,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菩萨透过参禅的功夫,于因缘成熟,得以一念相应的慧心所找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然后依此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实际理地,现前观察祂真实存在; admin

2018-07-21

这个世界劫短,所以我们这里修行很迅速,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个大劫等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佛刹只有一天,所以这里修行很快,因此我们说:在娑婆世界有这么多的道理,可以说明娑婆世界是以禅为主,是悟后起修的法门,所以是易行道,也是速行道。(2)福德因缘不具足者于娑婆世界学佛是缓行道,也是难行道但是在娑婆世界修禅,悟后起修也是缓行道,也是难行道,因为要悟道很困难。 admin

2018-07-21

学人若于悟后发愿往生极乐,则能上品上生,在阿弥陀佛的加持下,可以迅速入地,进入修道位。因此禅宗与净土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未可拣别为二。极乐世界犹如色界而超胜于色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而不诽谤正法、诽谤善知识者,舍报已,于生起中阴身时,其上品上生者,中阴身乘金刚台;上品中生者,其中阴身坐紫金台;上品下生者,其中阴身坐莲花中,由阿弥陀佛及诸菩萨众迎往 admin

2018-07-21

想要转变为究竟清净的末那识,必须在悟后历经长时间的历缘对境中,一分一分去转变祂,并非一悟就可完成的。但也不是像世间法上所讲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要有决心,努力去做,时间久了,还是可以有成绩的。 -----平实导师《甘露法雨》问答——————————————阿罗汉与佛的差异从 admin

2018-07-21

这个部分都必须靠行者在悟后,一步一步的去亲自体验祂。末那识意根,虽然本身办不了大事,可是祂却很厉害,祂遍缘一切法(无有一法不缘);解脱道的修证要靠祂,祂若不肯自己灭了来成就无余涅槃,谁也奈何不了祂;修学佛菩提道而成佛,也同样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祂;乃至将来利乐无量有情,成就佛地广大无边的功德时,也得要看祂。修行愈到最后的阶段,和意根的关系就愈密切,所以 admin

2018-07-21

是故正觉讲堂在学人求悟前,皆须经禅净班共修熏习两年半,使其缘熟再来参究证悟;若无这种修学次第的施设,而快速引导学人开悟的话,其后果就是悟缘未熟之人悟后无法安忍真如,无法转依真如,不能发起解脱正受、智能正受。若悟后又不肯接受善知识摄受,最后!必将导致退转、不信受、诽谤乃至随意泄露密意等,严重破坏正法,成就亏损如来、亏损法事、断善根等极重恶业!正觉讲堂 三摩地

2018-07-21

-----平实导师《悟前与悟后》第二篇第二章第六节证果 (原标题:菩萨初果——须陀洹)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不是真正的悟,他会落入到五受阴当中,因此他无法转依成功,他就不懂得悟后起修的修道次第与内涵,那他就不知道佛法的博大精深,反而让自己的憍慢心生起,成为狂禅之徒而去呵佛骂祖了。因此他也不知道自己所悟到底是不是真实,嘴里面虽然说是悟了,其实心里面是不断的在怀疑我所悟的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那他就无法对于阿弥陀佛及极乐净土产生深心的信受,那他如何能够具 三摩地

2018-07-21

悟后则应请善知识印证,并随善知识悟后起修,修学道种智乃至一切种智。这一部分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我们将专门著书详细阐述,在此不再重复。大宝积经卷111,佛云︰「生死无边际,常住于实际,一念慧相应,生死无疲倦。」故知禅乃般若,一念相应而得悟。如来藏无形无相,然真实可证,悟前即与妄心同在,非因悟而从无变有,非因修定除烦恼而将了了常知、明觉寂照之七转识妄心变为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六祖所悟的自性即是第八识-含藏識-如来藏-如来平等法身,其於五祖門下初悟所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等語,皆是开悟后对如来藏心心体体性作现观之后的称心之谈,一切证悟如来藏之菩萨对此都能当下作现前之观察而无异议,并可为作证明。《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言:「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 三摩地

2018-07-21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五)克勤圜悟禅师说:悟后只要转依自心如来一味一相之清净无我真如法性而行,自能于历缘对境中不夹杂一切烦心琐事,纯依真心一心而住时,心境就洞然无遮,没有爱憎而又离于虚妄之取舍,不分别彼真心与五阴我,也不作得失之分别,于一切法中坦率自然的安住,因为一切法都是我自家真心宝心不思议处、清净圆明妙心所受用之物罢了。悟后觉知心应该依此 三摩地

2018-07-21

答:要防止自己悟后退失,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打探密意,也不要期望善知识给你太明白的机锋。其次,就是悟前的观行必须很确实,要彻底了知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才不会像那些人一样的在悟后返堕离念灵知心。然后再以解脱道的正见调伏自己的性障,以后就不会因为所求未遂,以致别创异见,否定自己的根本传承上师。悟得深的人,在悟前多半已依相似般若的观行,得到明显的解脱功德受 三摩地

2018-07-21

十五者无相念佛之知觉心:今时因拙著《无相念佛》一书而学会无相念佛者渐众,然有部份人于学会无相念佛时,即以无相念佛之觉知心做为自心真如,此亦错会,仍是意识心;必须进前参取自身一向远离见闻觉知之自性真如,如拙著《悟前与悟后》所示:以见闻觉知心觅取离见闻觉知之心,见闻觉知心与离见闻觉知之心一向并存,非以灭却见闻觉知心而可谓为「觅得离见闻觉知之真如」也。( 三摩地

2018-07-21

大乘菩提修证四禅八定的目的,只是藉禅定的实证来利益众生,那是戒慧直往菩萨悟后的事,也只是作为利乐众生及修证无生法忍现观的工具而已,不同于外道以追求四禅八定的境界作为最终目的。打坐修证禅定,真能出得了三界生死吗?佛子之中有些人喜欢禅定境界,认为打坐境界很殊胜,误认为打坐所得的世间境界高于般若慧学的修证。也有人是以定为禅,把禅定的修证当作是禅宗般若禅的 三摩地

2018-07-21

阿罗汉断尽烦恼,怎么不开悟呢?为何还要佛陀拈花,好不容易大迦叶才破颜微笑呢?其它的阿罗汉都在想什么呢?为何阿难要等到大迦叶教他,去把外面竿子倒过来,这样才悟道呢?以前去劝一位师兄修学这个殊胜大乘佛法的时候,虽然因缘不错,是遇着了,但还是满腹邪见,以为开悟就是会有神通,会了生死,这哪里是如此呢!开悟以后,还是要仰仗佛陀!三贤位菩萨有何可以骄人,没有佛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