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意思是说,随师修学而悟的人,见地如果能与他的师父相齐等的话,他悟后所得到的功德将只有师父的一半;假使悟后的见地能超过帮他证悟的师父,才能堪受师父传给他悟后的种种教导。二、法性的亲证不同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为佛。法性二种:一者总相,二者别相。声闻之人总相知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同知总相不从闻故,名辟支佛,不名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正因为菩萨悟后想要证得各种现观,其实是欲界的人间最有因缘──于人间无量有情的烦恼身上才最有触发的机会;所以诸地无生法忍的智慧果,也就是诸地现观圆满的因缘,都是以人间为最具足的。又譬如前面所说的:菩萨证悟以后,如果是以出家身而示现为童子、童女相,则必然会因为他所悟般若智慧的缘故,被少数有智众生恭敬、供养,但却不被声闻种性众生所恭敬、供养,也不会被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我们修行成佛只要三个无量数劫,所以我们修行成佛后世尊的报身还在住世度化众生,祂的报身无量无边,无尽久远,这个报身是示现给初地以上菩萨来亲近修学的报身,所以悟后尚见不到报身佛。因为悟了只是菩萨须陀洹,或菩萨斯陀含,还不到初地菩萨,故不见报身佛,必须修入初地以后往生色究竟天才得以见。因此有些外道因不见报身佛,也未见到化身佛,就说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盘,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祂不是外道神我的第六意识的我,而是第八识;不但是第八识,而且祂是究竟纯净的第八识,凡夫地及诸圣的第八识都还不能与祂相提并论,这样究竟清净的第八无垢识——心真如——怎么会是外道神我的第六识我呢?这一种真常唯心的思想,太虚大师推崇它为佛法的最究竟法,难道还有错吗?印顺导师却把外道所讲的第六识神我,拿来跟经中所讲的佛地的第八无垢识心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目录一、前言二、大乘的解脱道三、佛菩提道的内涵 甲、佛菩提道之宗通 乙、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五十二阶位之六种菩萨性 丙、佛菩提道首重开悟——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 丁、依万法根源如来藏,方有胜义谛 戊、亲证转依离生如来藏,始能分证无我 己、悟后起修——历缘对境断尽烦恼 庚、宗通之究竟—&md | admin 2018-07-21 |
![]() |
那另外呢,在证得法界实相心明心以后就是七住不退----“位不退”的位阶,然后继续在悟后修习,转依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这个体性,那来慢慢修习到十住位能够眼见佛性,证得“世界身心如幻观”。这一个就是“十住位的习种性”的“十发趣”所要修证的大概的简单的内涵。那接下去,十住位圆满了以后,我们就要进入到“十行位 | admin 2018-07-21 |
![]() |
这个别相智是相见道位的菩萨所作的悟后思维修。真如的总相智和别相智就是二转法轮般若经所说的般若智慧。c、种智,也就是菩萨证得般若之后,佛再为他开示我们这个真如之中有无量无数的种子,对种子具足了知,证知种子的智慧,名为种智。这就是唯识诸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同性经》《无上依经》……等三转法轮所讲的经。唯识种智是实际上可以修证的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意思是说,随师修学而悟的人,见地如果能与他的师父相齐等的话,他悟后所得到的功德将只有师父的一半;假使悟后的见地能超过帮他证悟的师父,才能堪受师父传给他悟后的种种教导。二、法性的亲证不同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为佛。法性二种:一者总相,二者别相。声闻之人总相知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同知总相不从闻故,名辟支佛,不名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是亲证法界的实相的人无我,因为所亲证的祂是无我性的,因而发起了般若实相的智慧;但这个时候只是总相智,悟后还得要继续修学,进而再得别相智;别相智之后,再得道种智,证了法无我,然后进入初地;继续修证一切种智,断所知障,然后迈向佛地。这个中间将近要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修学,可是这种种地修学无不依靠最初亲证如来藏所得的人无我而为基础。那么,要先明白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另外呢,在证得法界实相心明心以后就是七住不退——位不退的位阶,然后继续在悟后修习,转依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这个体性,那慢慢修习到十住位能够眼见佛性,证得世界身心如幻观。这一个就是十住位的习种性的十发趣所要修证的大概的简单的内涵。那接下去,十住位了以后,我们就要进入到十行位的性种性的菩萨。性种性的菩萨,为什么叫性种性呢?因为他在十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大乘菩提的内涵,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总相与别相上说二转法轮的般若空,这个般若空是以真心空性来函盖蕴处界空相,而不是专指蕴处界空相;另一个部分,则是到了三转法轮的时期,再从别相上来说明一切种智,也就是唯识的百法、千法、万法明门,也就是如来藏系经典的内涵,这是第三转法轮时期所说的,证悟菩萨悟后进修成佛之法。修学第二转法轮的般若诸经,能使已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菩萨若得证悟,不论证悟后已否证得有余涅盘,悟后皆必依于大悲之心,发起世世受生不入无余涅盘之大愿,世世自度,亦复如是教人转度有情;如是乃至成佛时,度众无量,故名大乘菩提。一切菩萨成佛后,应身示有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然其三十二相庄严报身永不入灭,恒为十方诸地菩萨宣说种智,尽未来际而无穷尽,所度众生其数无量,故称为大乘菩提。(-----)3、所证智慧深浅不同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接着是要断思惑,断思惑的过程就是解脱道的悟后起修。把见惑断了以后,是有解脱道的见地了,可是性障还没有除掉,三界爱仍然存在;所以,见道之后要发起修道的过程,就是断思惑!断思惑的第一阶段就是对贪、瞋、痴(三界爱)要尽量淡薄,藉著断三缚结的见地,观行三界境界的过失,使三界爱淡薄了,那么贪少了、瞋也少了、愚痴也减少了,那就是薄贪、瞋、痴的境界,称为薄地,就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菩萨若得证悟,不论证悟后已否证得有余涅盘,悟后皆必依于大悲之心,发起世世受生不入无余涅盘之大愿,世世自度,亦复如是教人转度有情;如是乃至成佛时,度众无量,故名大乘菩提。一切菩萨成佛后,应身示有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然其三十二相庄严报身永不入灭,恒为十方诸地菩萨宣说种智,尽未来际而无穷尽,所度众生其数无量,故称为大乘菩提。3、所证智慧深浅不同佛菩提具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前言二、大乘的解脱道三、佛菩提道的内涵甲、佛菩提道之宗通乙、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五十二阶位之六种菩萨性丙、佛菩提道首重开悟——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丁、依万法根源如来藏,方有胜义谛戊、亲证转依离生如来藏,始能分证无我己、悟后起修——历缘对境断尽烦恼庚、宗通之究竟——四法辛、说通四、结语欲成佛道者,须证佛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菩提若得证悟,不论证悟后已否证得有余涅槃,悟后皆必依于大悲之心及实相智慧,发起世世受生而不入无余涅槃之大愿,世世自度,亦复如是教人转度有情;如是乃至成佛时度众无量,故名大乘菩提。一切菩萨成佛后,应身示有灭度而入无余涅槃,然其三十二相庄严报身永不入灭,恒为十方诸地菩萨宣说种智,尽未来际而无穷尽,所度众生辗转无穷、其数无量,故名大乘菩提。佛菩提具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接着是要断思惑,断思惑的过程就是解脱道的悟后起修。把见惑断了以后,是有解脱道的见地了,可是性障还没有除掉,三界爱仍然存在;所以,见道之后要发起修道的过程,就是断思惑!断思惑的第一阶段就是对贪、瞋、痴(三界爱)要尽量淡薄,借着断三缚结的见地,观行三界境界的过失,使三界爱淡薄了,那么贪少了、瞋也少了、愚痴也减少了,那就是薄贪、瞋、痴的境界,称为「薄地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明心的人断了三缚结,见性以后,殷勤的舍除贪、瞋、痴以后再配合悟后的思惟修,以及见性的体验,然后继续修学后得智——差别智,而得到牢关的解悟,在因缘具足以后,体验牢关境界,称之为破牢关。那么这个破牢关的人,或者进入三果向,或者还在二果之中,又或者断五下分结进入三果位乃至四果,并不一定。为什么会不一定?因为破牢关,配合他本身过去的习性,配合他今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大乘菩提的内涵,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总相与别相上说二转的般若空,这个般若空是以真心空性来涵盖蕴处界空相,而不是专指蕴处界空相;另一个部分则是到了三转法轮时,再从别相上来说明一切种智,也就是唯识的百法、千法、万法明门,也就是如来藏系经典的内涵,这是第三转法轮时期所说的证悟菩萨悟后进修成佛之法。修学第二转的般若诸经,能使已明心破参入七住位的修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欠缺方,所言不论如何胜妙,终将只是画饼充饥;若欠缺完整理论架构,纵有实证,亦只是入门而无法悟后胜进。讲记:最后,平实再为大家特别叮咛的是:人间佛教的正修行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即是诸位常常在经中读到的四个字:趣法次法──平等地趣向法与次法。大家进入佛门以后,都希望修行能有成绩,而成绩就是您所亲证的法;可是在准备证法之前,得要先具足次法;次法若是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