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世尊这一大段的开示的意思是说,如果众生听了你说法,或者因为你送给他的书籍,他读过以后理解了的道理,知道对众生起瞋,在未来世会有很长久很不好的果报,所以他就愿意开始断除瞋心,开始一直对他人和颜悦色,而因此得到了好的果报;那么因为是由于你的帮助,而产生了这种的改变,所以这就会使得你在未来无量世中,得到了上妙色的果报。现代的医学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这并不是一下子或者是一、二世就可以成就的,往往在开始度化众生的时候,是非常勇猛的;也许就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说:众生真的是不容易调伏啊!自己又不想从他们那边获得钱财的供养,甚至于是自己又要花上金钱、投资心力,好能够把胜妙的法去供养众生,却有时候还会被恩将仇报!想想说:这样化导众生回向正道的事,尤其是在这一个娑婆世界,真的是不容易啊!但是心念一转,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说菩萨断了我见就能够开始离开我等四相呢?因为断了我见就一定会证得三种的三昧——就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而无愿三昧有时候也称为无作三昧,这里的三昧指的是在智慧上心得决定而不动摇,而不是世间禅定的定。空三昧是说证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因缘和合而假有的,所以所见的一切世间的种种相,也是依缘相对待而有,并不是真的有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在这里,是教导我们观察:如果有人因为没有慈心,所以不愿意利乐有情,别人对他有恩德时,他也不懂得要感恩、报恩,所以他也没有兴趣追求圣人所有的般若德与解脱德,他的心中只关心爱惜自己的色身、性命以及财物,贪着心非常的重;像这样的人,他是不可能会去布施的。如果这个人如此的悭吝,不能施舍财物给他人,那么我们就应当知道,这个人一定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尊者接受以后,就为她祝愿,并且教她要持斋吃素,还教她念佛的种种功德。老妇人听了,回去就按照尊者的教导来念佛,在那天半夜的时候,她就命终,而往生到忉利天去享天福了,后来还由于某个因缘,而成为了法眼净的初果人。从这个佛典故事,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即使是身无分文,也还是可以布施的。只要是诚心诚意的依佛陀的教导而行,那么未来的命运,都是会逐渐改善的。又像是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世尊这一大段的开示的意思是说,如果众生听了你说法,或者因为你送给他的书籍,他读过以后理解了的道理,知道对众生起瞋,在未来世会有很长久很不好的果报,所以他就愿意开始断除瞋心,开始一直对他人和颜悦色,而因此得到了好的果报;那么因为是由于你的帮助,而产生了这种的改变,所以这就会使得你在未来无量世中,得到了上妙色的果报。现代的医学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里讲的自在,就是指菩萨经常会发大愿想要生到哪里去利益众生;当他想要生到哪个地方去,要受用多少财富,要怎么样来利益众生的时候,他要能够自在生到某个地方去,他想要度众的对象地方的方所。如果说他没有这样的福,他就没有办法有这样的愿,可以自在的生到何处去受用福报。所以要在世间中受用福报,而且要能够自己依照愿而去受生,一定要在无量劫中广行布施、修集福德。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呪愿王及贫穷人,所得福德等无差别。】《优婆塞戒经》卷四佛陀继续这样告诉我们:很贫穷的人,谁没有衣服可以穿呢?倘若有衣服,难道没有办法布施一条棉线,让这个身上长脓疮的人来绑着脓疮,让这个脓疮能够干掉而病能够痊愈吗?难道拿不出像一个手指头那么小的材,来给需要点灯的人当灯柱吗?天下的人有谁贫穷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恒常以不争胜,不轻慢受施者,不为受世间名声,不为刻意去讨好他人,或者不是为了酬偿所曾发的世间愿等等,不以种种不清净的心态去布施,这样的时候就可以除去种种的烦恼,而向着一切施的目标前进。布施的时候也不计较自己现在身边的财物或多或少,只是说遇上众生需要的缘分现前了,那就布施出去,这样子才能够成就一切施。遇上该布施自己最喜欢宝物给所需要人的时候,也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会有不信因果的状况,表示说这个人在布施法上信愿行的环节之中出了问题,或者是只是稍微相信,继续去作布施的愿就不会那么恳切,碰到可以修于布施的时候,就是有意无意地作一点,那么怎么有可能叫他乐行惠施呢!所以若是要于布施法的因果,是要能够深信不疑的话,也不是一蹴可几的。 (原标题:如何除去布施法的障碍2)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项,为什么能够因为布施发种种愿呢?它的道理在哪里?佛陀这么开示:【云何因施发种种愿?因是施已,能发种种善恶等愿,因善恶愿得善恶果;何以故?誓愿力故。】《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说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告诉我们说,因为布施这个福一定存在,因为具足身口意行,这个身口意行,已经熏习在自心如来中,同时也有作意,这个作意也储存在自心如来中,所以这个福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种可能的身体器官的布施,是有人在舍报的时候,舍报的时候有发愿:自己舍报的时候,如果身体器官没有毁坏,他愿意布施给需要者。这一种情况,也应该要把他当作是活着的时候一样来看待;因为人不会因为快要舍报了以后,割除身上的器官就不会疼痛。因为这种不会疼痛,在舍报以后,只有在每一位有情的自心如来藏舍离以后,大约在舍报八小时以后,才会没有疼痛,因为那时候已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时候菩萨自己会思惟:为什么我对于这个好的东西贪着而不愿意布施出去?是不是我把它当作常?因为常而以为是可以依靠,以为不会毁坏,以为是可以依靠的我所呢?这样子是不是自己就颠倒了?颠倒想了,这样的话,把这个自己长养贪着的机会,以这种颠倒想的愚痴,来长养自己贪着的机会。菩萨发现到有这个过失以后,然后他就能够破除自己喜爱好的东西不能布施的情况。第四种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假使布施的果报真的如同您所说的那样,那我也是心甘情愿而符合我的愿望啊!即使因为慈悲惠施众生而遭受重罪,我仍然会坚定自己的信念继续去作;因为不顾自己的安危而行慈悲救度、拔除众生的苦难,本来就是菩萨最大、最高的志愿。”帝释就问:“您到底在崇尚什么而有这么宏大的志愿、高洁的行为呢?”菩萨回答说:“我希望能够成就佛道,济拔众生的苦难,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要有这种心量,所以众生无边誓愿度,发愿要度很多、很多的众生,这才叫作菩萨嘛!放生,顾名思义,就是放众生一条生路。为什么需要放众生一条生路呢?表示牠有生命存亡的灾难,若不及时救护牠,生命即将陷入危险,所以及时伸出援手,这才是放生的真实义,也是无畏施的一种。但现见有许多的宗教团体都在做集体放生的事业,为什么说是事业呢?因为他们多是有计划的长期性的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只要自己准备一张照片,或是简单的画像,等到要供佛的时候,就在自己的房间,这样也是可以的;这样就把佛像请出来,请出来以后,你可以准备食物,不论是哪一种类的食物,只要是可以来食用的、受用的,这样就算是供佛的物品了;然后再礼敬这尊像的相貌的佛菩萨,然后诚挚地发愿,希望以这供佛的功德,供养菩萨的功德,来让自己未来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等到供佛好以后,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哪知道国王您也要供养三宝,我们并没有设想到会如此,可是我们实在是不得已,只好据死来力争,希望国王您可以见谅!国王一听,心里面就心生怜悯;他很感慨,感慨众生的福德跟他完全的不同,也很赞叹这样的贫苦之下,还能够发这种的誓愿,决定要卖身来供养三宝,实在是太难得了!因此他就赞叹说:你们夫妇两人实在是太有智慧了!能够了解贫穷的痛苦,真正知道这种痛苦应当来改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回到家里,儿子启禀父母说:但愿两位尊亲大人为我礼请佛陀以及众比丘僧。父母回答说:要礼请佛陀与众僧必须先准备各种供具,不是匆匆忙忙就可以办好的。儿子说:只要把厅堂房舍洒扫干净,把桌椅座席排放整齐,再施设三个高座,那么百味饮食自然就有了。另外,我前世的母亲现在还在人间,就住在波罗奈国,恳请两位尊亲帮我把她请来。父母随顺儿子的意思,就派人去把儿子的前世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老妇人心想:如果可以把贫穷卖掉,我一定要问尊者如何做,要用什么方法来卖?于是就问说:大德尊者!贫穷该怎么卖呢?迦旃延尊者回答:如果你真的想要把贫穷卖出去,就随我所说而回答:‘是的,我愿意!’迦旃延尊者又说:首先你先沐浴清净。老妇人洗澡清净后,尊者又告诉她:你应该要布施。老妇人回答说:尊者!我那么贫穷,身无分文、乃至些许丝毫的完物都没有,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必定居住在那个一亿里的地方,这样来成全我生存之遗愿啊!当他说完了这个遗愿以后,就舍寿死亡了。居士妇将居士的丧事办完以后,就带著儿子去看家中的财宝,展示这些宝物并告诉他说:你的父亲的遗言嘱咐,就是必须要你长大以后,将来你一定要努力赚钱,再具足一十万就可以满一亿了,等凑得一亿元,我们就可以住进一亿里。儿子听完母亲的话,回答母亲说:妈妈,您放心!何必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