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陀罗尼如果就只是咒语文字,怎么会有形貌状相?大梵天王的请问不是很奇怪吗?可是观世音菩萨却赞叹大梵天王,说他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作如是问,并且详细为他开示:“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著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 | admin 2018-08-04 |
![]() |
这个总持咒已经将释迦世尊所宣演阿含、般若,及唯识三转法轮的整个佛法架构及内容,以重点方式列出来;譬如五阴、十八界,涅槃、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前面的这六个名词,已经函盖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接下来再将前面六个名词所含摄世出世间一切法,一一加以剖析,并汇归于一切最胜的八识心王,与此相应的五十一个心所法,二所现影的十一个色法,三位差别的二十四个心不相 | admin 2018-08-04 |
![]() |
无漏习气(证悟如来藏,无间转依如来藏心体之体性真如-无漏无为法)非剎那。非凡愚所觉。计着剎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断见坏无为法。」No.671《入楞伽经》(卷7)T16,p0556c:「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故。能与六道作生死因缘。譬如伎儿出种种伎。众生依于如来藏故。五道生死。大慧。而如来藏离我我所。诸外道等不知不觉(外道以意识觉知心种种变相境界为真心 | admin 2018-08-01 |
![]() |
总持咒涵盖一切法,此一切法有五种: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五位法中,首位是八识心王。因为一切世、出世间法都由八识心王直接或间接出生和显现,是三界及出三界最殊胜的法。心法(一切最胜故)包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第二位是心所有法,51个心相应的所有法和此八识心王相应。心所有法(与此相应故)包含:遍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异熟识无有取故,诸转识等不复得生,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在。于此界中般涅盘已,不复堕于天龙药叉、若干达缚、若紧奈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数。所以说,阿罗汉入无余涅盘时,是异熟识舍所依止,由于诸转识(前七识)等不复得生,仅仅剩下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异熟识——断尽一念无明的阿赖耶识存在,这就是无余涅盘。既然真心就是涅盘--阿罗汉死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5、礼部杨杰居士,号无为。平生最好参禅,曾历参诸山名宿,但均未契旨。晚年谒天衣义怀禅师。义怀禅师每每为他举庞蕴居士机语,令他参究。后来有一年,杨杰居士奉陪皇上登泰山行祀。一天早晨,鸡刚一叫,他便登上泰山顶,正好看到日出如盘涌,忽然大悟。后因为母亲去世,闲居阅藏,遂栖心净土,并绘丈六阿弥陀佛像,随身观念。后被提为礼部员外郎,出任浙江提点刑狱。不久即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依法出生分第八“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精进直指端的之道,尊贵绝学无为之人;合沓佛佛之菩提,嫡嗣祖祖之三昧。只为恁么,须是恁么,宝藏自开,受用如意。--摘自《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2册〔编者按〕原文无分段,部份标点为编者所加,方便阅读,个别句字则曾稍作调置以顺文意。(原文内「当知自现前昏散先扑落若从坐起徐徐动身安祥而起不应卒暴」数句是放于「似虎归山」与「尝观超凡越圣」两句之间。)欢迎印刷流通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师曰:“无为是无为是。”神曰:“佛亦使神护法。师宁隳叛佛耶。愿随意垂诲。” 师不得已而言曰:“东岩寺之障,莽然无树。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拥。汝能移北树于东岭乎。”神曰:“已闻命矣。然昏夜间必有喧动。愿师无骇。”即作礼辞去。师门送而且观之。见仪卫逶迤,如王者之状。岚霭烟霞,粉纶间错。幢幡环 | admin 2018-07-23 |
![]() |
而以佛性真常的人,不了解真如仅仅是第八识的清净无为法性,真如是不能离第八识心体而独立存在的,自然不应该说真如是法界诸法的依止,而应该说第八识为一切法的依止,而以阿赖耶识为所依。而说佛性当常的人,则误会阿赖耶识,祂因处于分段生死的阶段,就以为阿赖耶识不具有清净的本性;这是因为不了解每位有情的佛性本自常住,所以无论是处于分段生死位的阿赖耶识,或是入八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于真谛三藏法师并没有亲证佛法的根本──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他误会了《摄大乘论》中所说的佛法根本,而自行把第八识本自清净无为的体性,独立出来建立为第九识,因此他撷取《瑜伽师地论》部分的内容,并且扭曲其中的原意,而译著了《决定藏论》,并且进一步主张:第八识是依第九识而有。他又根据《无相论》而节译出另外的两部论,不断大力地宣扬有第九识的存在,这导致后代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除此之外,还有在修学之后能够与实相相应的无相观,则是更为殊胜的;例如世尊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当中有开示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4)也就是说,无相观是依真实心如来藏的诸法实相来施设的,因为真心无形无色,又能出生万法,也能在与万法和合的运作当中,显示出真如实相无为之性;所以说,修学无相观是非常殊胜的!一般打坐或是数息的修行方式,都是在尽量远离外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谓菩提即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因为觉悟的内涵各不相同,所以分成三乘,《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即: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乘的圣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乘的圣人;觉悟佛菩提者,即成贤位或圣位菩萨乃至成究竟佛。然而此中异同,错综复杂,绝非三言两语便可厘清。末法时期,由于一般修学佛法之人,对于三乘菩提普遍缺乏正知见,无法了知三乘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又说,一切众生应当要归依如来藏,真如无为的第一法宝,因为如来藏真如无为,是一切法当中最尊、最胜的,没有其他法能够超越祂。由世尊在这部经中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第一义谛的究竟法宝指的还是有情众生的本心如来藏。世尊所开示的三乘经典中,都是同一种说法,只是应听法者的因缘方便,用不同的名相来说明祂的体性;因为第一义谛真理只会有一个,不会有互相矛盾的两种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维摩诘经》有这样说:【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维摩诘经》卷二)另外,《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二也记载了佛陀对于迦叶尊者的开示,佛陀说:【迦叶!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菩萨亦复如是,于无为中不生佛法。迦叶!譬如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郁毘罗迦叶尊者就说了一首偈,来向世尊禀白:见寂静灭尽,无为不欲有,更无有尊天,是故不事火。世尊为最胜,世尊不邪思,了解觉诸法,我受最胜法。(《中阿含经》卷十一)意思是说,他已经跟从世尊修学最胜妙的法,证得了后有永尽的寂灭清净了,不再对天界有所尊崇,所以就不再供事火神了。于是世尊就告诉郁毘罗迦叶尊者应当要变现神足通,让前来聚会的摩竭陀国的大众们,都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它的意思就是说,三界中的一切法,包括有漏法,以及一切的无漏有为法,都是因为八识心王而出生;乃至于无漏无为法,也是因为八识心王而才能显现;如果离了八识心王,就没有一切法可得,因此说万法唯识。十方三世一切的有漏无漏法,既然都因为八识心王而出生或者显现,而八识心王又依第八识以及无明才会现于三界中;可是众生的无明业种以及上烦恼的随眠,又都是由各自的第八识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菩萨所作的真正大利益呢?这当中包括了无漏无为法以及无漏有为法上面所作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大利益啊!要修集大乘见道的福德资粮----包括要归命三宝、供养三宝、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以及修十善业道。我们为什么要修十善业道呢?那是因为菩萨在漫长的修道成佛当中,必须要有许多善缘的帮助,才能减少修道过程中的障碍,也才能使得我们的成佛之道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念善相应就是:我们的心去安住在善法之中,或者是我们安住在忆佛的念当中,或者我们的心安住在清净无为的、这样的清净心当中。佛陀说要把心安住在善的这一念,祂举的例子说:好像木工师,他们要切割木头的时候,会拿一条墨线,用那条墨线为准则来切割木头,那样的木头就可以切得很正。同样的道理,用这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的心,常常都住在善念当中,那么如果有恶念起来的时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念善相应就是我们的心去安住在善法之中,或者是我们安住在忆佛的念当中,或者我们的心安住在清净无为的这样的清净心当中。佛陀说把心安住在善的这一念,祂举的例子说:好像木工师,他们要切割木头的时候,会拿一条墨线,用那条墨线为准则来切割木头,那样的木头就可以切得很正。同样的道理,用这个例子来说:我们如果心,常常都住在善念当中,那么如果有恶念起来的时候,就跟善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