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除此之外,还有在修学之后能够与实相相应的无相观,则是更为殊胜的;例如世尊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当中有开示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4)也就是说,无相观是依真实心如来藏的诸法实相来施设的,因为真心无形无色,又能出生万法,也能在与万法和合的运作当中,显示出真如实相无为之性;所以说,修学无相观是非常殊胜的!一般打坐或是数息的修行方式,都是在尽量远离外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说如来藏具足无漏无为性与具足无漏有为性,这个无漏无为跟无漏有为,我们其实可以《六祖坛经》慧能祖师他那个自性偈,就是开悟的时候所说的自性偈,来这样子的一个相对照。因于五祖三更袈裟裹住,为他讲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的时候,六祖大悟之下,他说了一个自性偈,很多人都知道,我们来念一下: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这样的实相忏悔必须是要证悟的菩萨,他能够现前观察如来藏清净无为的体性乃至无量无边,因此而转依如来藏,转变自己七转识的行为,转而依止于如来藏的无贪性、无瞋性、无私性、中道性、菩萨性等种种的无漏法性。所以我们换一个层面来说,证悟的菩萨他在悟后努力的护持正法,其实也是实相忏悔的一分功德;如果悟后他努力的破邪显正救护众生,也是实相忏悔的功德之一;悟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这样的实相忏悔必须是要证悟的菩萨,他能够现前观察如来藏清净无为的体性乃至无量无边,因此而转依如来藏,转变自己七转识的行为,转而依止于如来藏的无贪性、无瞋性、无私性、中道性、菩萨性等种种的无漏法性。所以我们换一个层面来说,证悟的菩萨他在悟后努力的护持正法,其实也是实相忏悔的一分功德;如果悟后他努力的破邪显正救护众生,也是实相忏悔的功德之一;悟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老庄哲学,它的本身是无为之学,也就是说,它其实是属于自然外道。老庄哲学,譬如说: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会有人出生的阴阳的这样一个行为,就是因为有天道。那天道是从什么地方来?是因为自然而生的,自然而生在佛法里面就叫作自然外道。第六种:有人认为儒学就是佛法,但是儒学只是入世之学。也就是说,儒学只是人本主义的入世之学,所以它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为什么说声闻法可以令学人亲证出世之法呢?看看《增壹阿含经》卷十六是怎么说的:【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汝等岂非欲离生死,求无为道故、作道乎?然五阴之身实不可保。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姓子所以出家学道者,以求无为道,灭五阴身,是以学道。】(《增壹阿含经》卷十六)这一部分的佛法,是从整体佛法里面析分出来一个小部分,是要对治一分心量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它的意思就是说,三界中的一切法,包括有漏法,以及一切的无漏有为法,都是因为八识心王而出生;乃至于无漏无为法,也是因为八识心王而才能显现;如果离了八识心王,就没有一切法可得,因此说万法唯识。十方三世一切的有漏无漏法,既然都因为八识心王而出生或者显现,而八识心王又依第八识以及无明才会现于三界中;可是众生的无明业种以及上烦恼的随眠,又都是由各自的第八识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济神离苦,后得无为,皆由慈孝、学道所致。’”】(《佛说菩萨睒子经》)经中甚至于有不少佛陀以自己过去修行的行谊,来为弟子们强调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譬如说在《杂宝藏经》当中,就记载了佛陀为弟子们讲述一则故事。佛陀说,从前有一个国家住着一个贫穷人,他只生了一个儿子。可这儿子却生了好多子女,因为家庭贫穷,又遇上饥荒食物缺乏,竟然把父母活活给埋了,拿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这样的实相忏悔必须是要证悟的菩萨,他能够现前观察如来藏清净无为的体性乃至无量无边,因此而转依如来藏,转变自己七转识的行为,转而依止于如来藏的无贪性、无瞋性、无私性、中道性、菩萨性等种种的无漏法性。所以我们换一个层面来说,证悟的菩萨他在悟后努力的护持正法,其实也是实相忏悔的一分功德;如果悟后他努力的破邪显正救护众生,也是实相忏悔的功德之一;悟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无得无说分〉第七讲记:「须菩提啊!你的意下如何呢?如来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回答说:「如果我真的了解佛陀所说的真实义理,并没有什么一定的某个法可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亦没有哪个一定的法是如来可以解说的。为何这么说呢?如来所说的法,全都不可执取、不可明说,不是法、也不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是故受持菩萨戒,感世出世无为果。」持戒利益很大,所以千万不要轻易的就想舍戒。三、持菩萨戒的人,应以大乘胜法及大乘胜义菩萨僧为归依的对象,不应该以声闻僧为归依的对象,否则就成为违犯菩萨戒的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84佛开示说:「若诸菩萨修行布施受持净戒,回向声闻或独觉地执取净戒,是诸菩萨失菩萨戒,应知名为犯戒菩萨。」所以修学大乘法而归依声闻僧、声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些相似佛法的发展,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始即已存在,起先是以老庄的清谈无为之学解释佛法;自宋朝以降,由于理学的发展,杂揉道家与儒学来解释佛法,蔚为时尚,更将真正的佛法扭曲殆尽。从唐朝开始,乃至到了宋明以后,以男女双身法为本质的教大举入侵(美其名为藏传佛教),大力鼓吹不离淫欲而能证菩提,并将其男女行淫的双身修法冠上佛法名相,欺骗善良而无知的广大众生,形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陀罗尼如果就只是咒语文字,怎么会有形貌状相?大梵天王的请问不是很奇怪吗?可是观世音菩萨却赞叹大梵天王,说他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作如是问,并且详细为他开示:【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著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无碍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者,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依法出生分第八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里:「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是、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汝当依此而修行之。』」很多人以为只要意识心起慈悲、平等、无为、不染着、观一切法空、对众生恭敬谦卑、心不散乱、不贪取、不见有一个我,就是无上菩提心,就是在修行,其实这些都还在事相上打转,都还是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住住央掘魔汝当住净戒我是等正觉输汝慧剑税我住无生际而汝不觉知汝央掘魔罗我是等正觉今当输汝税无上善法水汝今当速饮永除生死渴住住央掘魔汝当住净戒我是等正觉输汝慧剑税我住于实际而汝不觉知汝央掘魔罗我是等正觉今当输汝税无上善法水汝今当速饮永除生死渴住住央掘魔汝当住净戒我是等正觉输汝慧剑税我住无作际而汝不觉知汝央掘魔罗我是等正觉今当输汝税无上善法水汝今当速饮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