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此是大乘般若之无生忍,能忍知觉心外别有如来藏心之本来无生、未来无灭,故名大乘般若之无生忍,依此忍故,能忍色身之我为无常苦空无我,能忍有念及无念觉知心之我为生灭变异、为假我,能忍“受想行觉”等知觉性为假合幻有,如是名为大乘般若之法智忍,依此忍故而生法智,名为大乘人无我智。然此唯是法智,仅知如来藏之总相与别相智,不知种智。如是法智乃依自相起观 admin

2018-07-21

祂有无量无边的异名,就好像《阿含经》常常说我、无我、如、本际、实际、涅槃、如来藏,《般若经》里面也常常说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菩萨不念心,而在唯识诸经中也常常提到说第八识、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如来藏、异熟识、真如、无垢识等等。亲证了祂以后就是大乘的见道,这个跟二乘亲证蕴处界的虚妄的见道,同样施设为人无我的名称,但是,所证所观察的标的却是 三摩地

2018-07-21

自古以来有许多人误会佛法,以为不停的打坐修学禅定,使妄想杂念不再出生,这个就是涅槃境界;误以为这样子保持无念就可以出离三界,就可以解脱生死。但是实际上,声闻菩提跟缘觉菩提的解脱道,并不是由于禅定功夫而出三界,而是由于断尽我见跟我执的智慧才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譬如外道之中,也有修学四禅八定,乃至修得非想非非想定的人,而结果却仍然还在三界轮回之中;最 三摩地

2018-07-21

大乘宗门所证悟之无念心体,乃唯识诸经所说之“如来藏、心、阿陀那、阿赖耶、无垢识、真如、所知依”,乃是般若诸经所说之空性,乃是阿含诸经所说之“名色缘识之识、涅盘本际、有分识、识、欣阿赖耶、喜阿赖耶”。如是诸名,皆指有情之第八识;此识从无量劫来,恒不起念,不与语言相应,不与见闻觉知相应,不于六尘中暂起一念分别,故名无念心体;如是无念 三摩地

2018-07-21

为了从痛苦中解脱,自古以来人们寻求各种解脱之道,却都无功而返,直到佛陀出现于世,人类从此才有了解脱痛苦的正确答案,但是有许多人对佛法产生误会,以为积德行善就是学佛,以为不停的打坐、修学禅定,使妄想杂念不再出生就能取证涅磐,以为保持无念就可以出离三界,就能解脱生死,实际上佛法分为三乘菩提,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解脱道”,另一部分是佛菩提道; 三摩地

2018-07-21

误以为如此保持无念就可以出离三界,就可以解脱生死。但是实际上,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解脱道,并不是由于禅定功夫而出三界,而是由于断尽我见与我执的智慧,才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譬如外道之中,也有修学四禅八定乃至修得非想非非想定者,而结果却仍然还在三界轮回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没有无我、无生的智慧,所以不能得解脱。解脱是发起无我、无生的智慧之后,断 三摩地

2018-07-21

在打坐时非常的清明,在定中听闻一切声音,心中如如不动,一般叫这个为:“一念不生”,但在这个一念不生中,有一个清净之念,叫做“无念之念”,所以严格说来也属于一念相续,因为很清明的缘故。第三种状态称为忆佛定,忆佛的念没有相貌和状态,却如泉涌一般,相继不绝,动静不失,即是忆佛定的境界。虽然没有定的状态,但不论在动中或静中,忆佛的念始终 三摩地

2018-07-20

若言其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眠。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故唯一心。以见谛故,名理一心也。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伏故。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又道:《参疑二字,不必分解。疑则参之别名,总是体究追审之意。但看“念佛是谁”,以悟为则而已。又 三摩地

2018-07-20

”这位卧轮禅师修的是“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这是离念、无念的事一心。可是六祖惠能大师听了,就知道这位卧轮禅师还没有明心开悟,便告诉僧人,如果依卧轮禅师所诵的去修行,必定更加系缚,难以明心证真。当时六祖还开示了一首偈,六祖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六祖“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显 三摩地

2018-07-20

若言其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眠。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故唯一心。以见谛故,名理一心也。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伏故。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又道:参疑二字,不必分解。疑则参之别名,总是体究追审之意。但看‘念佛是谁’,以悟为则而已。又古人 三摩地

2018-07-20

若言其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眠。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故唯一心。以见谛故,名理一心也。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伏故。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又道:《参疑二字,不必分解。疑则参之别名,总是体究追审之意。但看念佛是谁,以悟为则而已。又古人云:看话头 三摩地

2018-07-20

真心是无分别心,是指一切有情众生的真如本心——如来藏,它无念、非觉非观、没有境界可以安住,它本身不做任何的分别,它没有喜怒哀乐,不分美丑善恶,它没有是非可言,这是理上的无分别。但是要找寻这个无分别心却必须要有个分别心。所以圜悟大师讲:这个事情虽然它是无分别的,可是到了这个地步,却得要有眼睛来分别、筛选、选择。参禅的时候心、意、识固然是妄, 三摩地

2018-07-20

(离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 三摩地

2018-07-20

念佛偈(明)顶目念无念念古弥陀,念到无心寿转多。不动尊王全体现,脚跟随处涌金波。念无念念永无遮,念到无心始出家。任运腾腾随脚转,去来步步蹋莲华。怀净土(明)沈朗倩四十九年唇口债,千七百则葛藤窠。老僧怕事都推却,闲把光阴送曩谟。猛把屠刀砍爱窠,手中杀活肯饶他?洪名六字刀刀血,不似风飘驴耳过。乱搭伽黎挈领头,持名不是任情搊。一声直去无消息,最似苍鹰始脱 三摩地

2018-07-20

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故也。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瞋恚邪淫 三摩地

2018-07-20

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汝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异。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趋上品。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 三摩地

2018-07-20

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也。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舍。即饿 三摩地

2018-07-20

正是无念无求无生。何故。即精修是无修。非不修是无修也。人命无常。转息来世。尘事连环。钩锁不断。若不能于尘劳[鬱-山+止]结。及得志歇手不得处。一割割断。起愿力行。尽力一跳。焉得应念生彼。我今作礼。奉劝佛子。当一心而行也(念佛直指)。(原标题:净土圣贤录往生比丘第三之三) 三摩地

2018-07-20

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若舍现前弥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唯心净土。此是淆讹公案。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是脑后一锤。但能深信此门。依信起愿。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 三摩地

2018-07-20

本来无念。生唯心之安养国。真实无生。解脱苦轮。十念亦超于宝地。会归实际。二乘终证于菩提。如大舟载石而遂免沉沦。若顺风扬帆而终无留难。悟之则非远非近。迷之则即近而遥。嗟夫学寡障多。疑深观浅。斥为权小。阒若存亡。则以马鸣龙树为未然。天台智者为不达。不信当受菩提记。不肯顿生如来家。笼鸟鼎鱼。翻然游戏。隙驹风烛。妄计久长。虚受一报身。枉投诸苦趣。岂知大雄赞 三摩地

2018-07-20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   8   9   下一页»   共177条/9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