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举一下在经中佛陀经常运用的对治法来说明:譬如说贪欲重的,佛陀说要修不净观,因为贪欲重最主要是在五根身上面的受用上贪着,五根身它基本上,它不是清净的、不是常住的,所以要修不净观;透过修不净观来对治,对这个有根身的贪爱执着,对这个因为有五根身,而有了欲爱的这种乐受的贪着,所以要对于贪欲重的,要教导他修不净观,远离这种欲界的烦恼过重。另外对于瞋恚重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那么六祖大师这一段所说的就是说:愚痴的人不晓得这个因缘果报的道理,犯了过失以后,或是说平常的日子里面,认为说我只要努力修福,那就对了;而并没有想到说,怎么让自己能够解脱于这个生死的系缚?怎么让自己能够成就佛道而远离这些贪、瞋、痴烦恼,远离这些生死的这些苦业?只是认为说,修福本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的心总是在五欲法尘上面打滚,被五欲之绳给绑住了自己都还不知道。世尊说过:众生一定是被自己的五欲给绑住,为了贪着色、声、香、味、触,众生花尽了心思、时间,想要去享受五欲,这是众生的天性。既然是天性,代表这种情况是很难被改变的,因为众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辛苦了一辈子,不就是为了享受各种五欲的境界吗?佛学佛知道了那是有漏的过患,可是仍然无法、无力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持五戒不犯及修十善业道,来世受生于欲界天,获得欲界天之广大天身,成就欲界天身之异熟果报;修禅定证量而成就色界天身之异熟果报;布施钱财济世救贫,来生得布施的果报,所以饶富资财、眷属和乐,培植修集这些善业是名福德。学佛者行善之目的,乃在于修集今世或未来世亲证三乘菩提之福德资粮;学人若欲求开悟明心,入七住位菩萨数,首重于累积福德资粮──孝顺父母、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你看看,一个人福报的好坏,可以从这么多方面来显示出来;换句话说,一般福报的函盖面,就已经是很广阔了,虽然说菩萨这样子所修的福德,有一分是与世间人所共通的,但是由于所修学的时候的作意差别,使得菩萨这一分的福德是可以作为未来世证得菩提的因,而一般人所修的,只能作为在人天之中受用五欲乐的因。接下来,再简单来说说这个道理,为什么菩萨经过若一劫、二劫乃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五欲的不净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有详细说明:菩萨为了度众生,也应当要努力修证禅定而往离欲的方向迈进。例如《大智度论》卷17〈序品第1〉: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家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你看看,一个人福报的好坏,可以从这么多方面来显示出来;换句话说,一般福报的函盖面,就已经是很广阔了,虽然说菩萨这样子所修的福德,有一分是与世间人所共通的,但是由于所修学的时候的作意差别,使得菩萨这一分的福德是可以作为未来世证得菩提的因,而一般人所修的,只能作为在人天之中受用五欲乐的因。接下来,再简单来说说这个道理,为什么菩萨经过若一劫、二劫乃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菩萨不仅应该要断除杀心,更应该要效法世尊在过去无量生行菩萨道的时候,为了救护众生而舍身喂虎、舍身救鸽等种种伟大的行谊,这才是菩萨所当为、菩萨所应为啊!所谓菩萨从大悲中生,菩萨救护众生尚且来不及了,何况是去杀害众生断其性命呢,而为的只是逞自己一时之快,或者满足自己一时的口腹之欲呢!那么如果造了杀业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果报呢?我们来引述《大智度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果向也是有功德的,因为已能了知所取六尘缘起性空,证得所取空了,从此不会再因为求取财物、享受五欲而造作恶业了!虽然还没有断我见,仍不入初果,但是初果向者不会造作恶业,因此有功德在身。从初果向到阿罗汉,乃至第五果的辟支佛,或菩萨道从六住满心位开始到成佛为止,都是有功德在身的人,因此这些人都是功德田。换句话说,只要在三乘菩提上有了证量,从初果向开始都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生怜愍故给施贫穷;舍烦恼故施于福田,成功德故施于贫穷;增长一切乐因缘故施于福田,欲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讲记:菩萨如果具足福庄严和慧庄严,在一切布施时都不会产生忧悔,当他看见种种恶事时也能堪忍,不会因为众生恶劣而后悔以前所做的种种布施。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举一个例,在《优婆塞戒经》里面佛有说:【外道断欲所得福德,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须陀洹人胜于一切外道异见,斯陀含人胜于一切须陀洹果,阿那含人胜于一切斯陀含果,阿罗汉人胜于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优婆塞戒经》卷一)中所说的说,外道他断欲而且发起禅定,证得禅定以后,他所得的这种天福,胜于在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假如说把这个虚妄法当作真实法来弘传,然后把这种欲界贪爱最重的邪淫的法当作清净法,当作说是超越佛陀境界的法来弘传;这样的情况之下,自己本身没有在佛法中有解脱的自受用功德,又来欺诳众生,但终究这些被你误导的人,有一天也会发现说他是被骗了。那么这样的情况之下,又如何来增长福德呢?所以我们说,从以妄语的这个角度来看待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就知道说,行十善它确实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欲培植福德及广结善缘者,首先莫如归命三宝、供养三宝。所谓三宝,即是佛法僧三宝。又分为三种:一、住持三宝:(一)泥塑木雕,种种庄严之佛像,名为佛宝。(二)黄卷赤轴,三藏十二部经,名为法宝。(三)剃发染衣,住于寺院自修度他之出家人,名为僧宝。二、出世三宝:(一)报化应身,随类应现,名为佛宝。(二)四谛缘生,六度诠旨,名为法宝。(三)四向五果,十地菩萨,名为僧宝。有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能够转依如来藏,来内门广修福德,能够于生活中、于修学中、于护持正法中,能够追随善知识,来护持正法、广修福德之余,同时追随善知识修集智能!修集智能的方式是,由善知识来教导熏习种智,继续修集福德资粮!在修集福德以及智慧资粮的同时,仍然继续修学动中定力─继续修学动中定力让自己能够到达欲界定以上的定力─还不必发起初禅!但是只要有欲界定以上的定力,同时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住菩萨经由财布施(资助印行善知识的书籍)来含摄法布施,这个内容意义非常深远!因为只有法布施可以让有情建立佛法正知正见,能够让有情知道如何是生死之苦,怎么样能够断除生死之苦而脱离三界!可是财布施的未来世果报只能在欲界中领受,在欲界中只能够脱离贫穷!而只有法布施能让有情断除无明(能够断除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来修学解脱道,来修学佛菩提道!可是财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果向也是有功德的,因为已能了知所取六尘缘起性空,证得所取空了,从此不会再因为求取财物、享受五欲而造作恶业了!虽然还没有断我见,仍不入初果,但是初果向者不会造作恶业,因此有功德在身。从初果向到阿罗汉,乃至第五果的辟支佛,或菩萨道从六住满心位开始到成佛为止,都是有功德在身的人,因此这些人都是功德田。换句话说,只要在三乘菩提上有了证量,从初果向开始都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菩萨一念欲施之时具足十二因缘,也具足六度。菩萨一念心起想要布施,在这一念施心中就已经把悭心布施出去了,布施到解脱的彼岸,这布施度已经成就了。能起这个心念去布施,是奉持佛所开示、传授的菩萨戒来利乐有情,所以在这一念之中就具足了戒法。起这一念布施之心而能安忍无失,就是忍波罗蜜;能如教而行,常常起一念施心而施,就是精进不退;能够心得决定而不反悔、也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住于不调伏心,就会产生一个现象:不离爱见,行于邪见,起于贪欲、嗔恚,这是愚人──没智慧的人。可是如果住于调伏心,又变成声闻人;因为调伏了自己以后,舍报了要入无余涅槃去了,所以说是声闻法。所以菩萨不应当住于调伏心、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才是菩萨行。可是你如果没有证得如来藏以前,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这是什么境界。但是亲证如来藏以后,你想想看:如来藏会不会住于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淫坊、酒肆也去,那是示欲之过、能立其志。普入社会,使别人向善、向上,引发菩提心,这是一位在家大菩萨的形象。善财童子的参访善知识,表示了另一意义。善财所参访的善知识,初三位是出家的比丘;开示的法门,是念佛,观法,处众,正确的信解三宝,是修学佛法的前提。的善知识,比丘、比丘尼以外,有语言学者、艺术工作者、建筑的数学家、医师、国王、鬻香师、航海者、法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五欲中开示过患令离染着故说施论。于彼恶趣欲令出离故说戒论。欲令离下生上净天故说修定生天之论。二说出世法中。初说四谛论。(瑜伽论记释遁伦集撰)于是如来告女人曰。若汝欲得阿难比丘以为夫者。宜应出家学其容饰。答曰。唯然敬承尊教佛言善来便成沙门。鬓发自落。法衣在身。即为说法。示教利喜。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出要最善。又此欲者。众苦积聚。其味至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