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佛出人间时,常见外道极为盛行;乃至今日佛门内外,遍于南北传佛法诸显密法师居士,莫不堕于常见法中。佛为摧破诸种常见外道,建立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六入之法,一一分析,令诸学人闻己,依佛言声证解,而断我见乃至我执,成阿罗汉,此即声闻菩提。分述如下:闻:闻谓闻佛(或圣弟子)之音声说法,详述或略述五蕴十二处六入十八界之意涵,故断我见我执,成须陀洹乃至阿罗汉;钝根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建设了金碧辉煌的寺院,却是用来给西藏喇嘛传授双身法,或供作大法师暗中修练双身法之用,那绝对不可能让世界变成净土,只会变成愈来愈污秽,众生的福报将会愈来愈少,苦报将会越来越多。这几年在四川、青海藏区的大地震,就与喇嘛造恶业——男女双身修身邪淫都有关系啊!所以众生若想要改善依报,唯一的方法就是促使所有大法师、喇嘛及众生都修十善业道,都远离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于小乘经典中,就已经明说有三乘法,所谓的三乘法并非是少数的凡夫法师以为菩萨因缘就是不断地于三界中出生,不舍于三界,不舍于众生,这样继续方便度化众生就是菩萨法道,而其并无有别于二乘菩提之法,如是观念就是外道印顺凡夫以为的「无有真实的菩萨法」可说,这样的错谬!以为离开了「不断地出生于三界」,这样就是大乘佛法,以为如是之外,无有其它诸法可说可道,以为 三摩地

2018-07-22

住此世间有苦,小乘人心中所想的是,那要赶快脱离生此,不再受苦;而大乘人所想的是,要赶快成佛,在生死中救度众生不再受苦,所以了解其中的根本差异,因此就有小乘人和大乘人的差异,也因此所以大小乘人的心地完全不同,也因此无法以大乘的观点来看待佛陀在世时的出家,因为这些修学菩萨法道的时间还是很短,对于脱离生死的企求一直都在,因此无法可以根本断除其异执取的见解 三摩地

2018-07-22

此后的玄奘(627-645年求学印度)在《慈恩寺三藏法师》记载:[是时闻海中有僧伽罗国(此云执师子也)。有明上座部三藏及解瑜伽论者。]《大唐西域记》记载:[僧伽罗国。先时唯宗淫祀。佛去世后第一百年。无忧王弟摩醯因陀罗。舍离欲爱志求圣果。得六神通具八解脱。足步虚空来游此国。弘宣流布遗教。自兹已降风俗淳信。伽蓝数百所。僧徒二万余人。遵行大乘上座部法。佛教至后二 三摩地

2018-07-22

当代有些名声响亮的大法师们胆子很大,把佛所传的如来藏否定了,说如来藏只是个名言施设,公开宣称没有如来藏这个心可证;但其实,如来藏是确实存在的,也是可以实证的,而我们正觉同修会中已经有很多人实证了。那么如来藏是有自性的,因为祂出生了山河大地,出生了我们的五阴十八界,所以有自性;而这些自性也能由亲证如来藏的菩萨们,透过现前观察而证实祂能生万法的自性。这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有许多有名气的法师却没有般若智慧,就只能胡思乱想及瞎说,譬如对于如何去除嫉妒心,就有法师开示说:从理上改,则是想:我与别人是一体,别人的长处就是我的长处,别人的德能就是我的德能,我不但不能嫉妒,而且要之美。像这位法师这种含糊笼统的说法,其实并不是佛法中的正理。在佛法中的根本理,是说一切有情的本心如来藏的体性都是平等无二的,但是却是各个独立、唯我 三摩地

2018-07-22

第二类外道所误解的「无我」--常见论者的「无我」主张这一类「无我」的法师居士们常说:当你打坐到一念不生的时候,你不要对自己起执着,也不要去对世间的一切法起执着,然后你来反观你自己的心,也就是觉知心自己是空、无相,那就是空性了,这样就是证得真如法身了,不但是证得真如法身,而且是佛地的真如法身。然而他们所证得的真的是真如法身吗?当然不是。他们所证的真如法 三摩地

2018-07-22

在佛门,《心经》乃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所以在寺院里被列为早上及晚上必须课诵的经典之一,在家的菩萨们不论是优婆塞、优婆夷通常也会将《心经》列为必须课诵的经典之一;因此,有很多法师、居士们对《心经》能够朗朗上口乃至倒背如流。不仅佛门早晚如是课诵着,而且道教也列为课诵及常用的经典之一,更不用说民间信仰的阿公阿婆们,也会将《心经》列为课诵的经典。可见《心 三摩地

2018-07-22

比如说,有法师讲:什么法都不执着,当你什么都不去执着的时候,就是觉知心不执着,把一切都放下,放下,你就可以开悟了。这位法师这样说的话,但是我们来分析看一下:当我们把一切都放下以后,我们到底悟了没有?还是没有啊!当然是没有啊!我们来想,最能够把一切放下的人,就是阿罗汉、辟支佛,但是阿罗汉、辟支佛也是没有悟啊!他们只是悟得二乘菩提,对大乘菩提还是没办法 三摩地

2018-07-22

近几日,有幸与一位法师在其小庙安住数日,小庙后是一片苍翠的青山,并有溪水流过,清晨踏上青山,好似脚踏柔软的地毯,所处之境几似幻境。午后品茗,法师聊起他出家的因缘,当年还是13岁的少年,一次偶然的因缘来到一座寺院,刚进门,看见一幅佛陀画像,一下被这庄严的法相摄受,青色的肉髻、慈悲的微笑、飘逸的天衣,整个画面弥漫着那种出尘的意境,少年在佛前久久站立,此时 三摩地

2018-07-22

当劝他们应该弘扬佛说的经典时,他们反驳的理由还会很多:“这不就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吗?一切法不都是佛法吗?印光法师也曾弘扬过《太上感应篇》等书啊!”那么做为佛弟子,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猛地一看,《太上感应篇》、《玉历宝钞》似乎也在宣扬“因果”,劝人为“善”。但是它们所宣扬的“因果”、“善恶”等概念,与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近代显宗里面也有很多名师法师,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去修证佛法,所以就看到密宗他们作宣传作这么大,以为说密宗里面有法,就向密宗去攀缘;其实只是想要藉着密宗虚假崇高的名望,来拉抬自己的声势罢了。但是不管怎么样,密宗所弘传的跟历代祖师所作的密续,它的内容都是言不及义,都是没有进入三乘见道之中。这个部分各位可以看一看,详细看看说平实导师所着的四巨册的《狂密 三摩地

2018-07-22

固然到地狱去,这是今日到监狱弘法的法师居士们所无法相比,可是可以同样如是思惟,有众生因缘的地方,就应该方便前往,这是佛陀的教训。当初佛陀教导了五比丘,后来又教导耶舍和其亲友五十五位出家众,便劝令大家要分散各地,尽量地宣扬法义,让众生能够得到佛法的利益,乃至吩咐不可两个人以上,走同样的路,这是佛陀的慈悲,也是告诉我们就是要不断地宣扬,因为只有可以解救 三摩地

2018-07-22

诏天竺法师鸠摩罗什。在长安草堂寺。及义学沙门三千余僧。手执梵文。口翻解释。五十余部。唯梵网经。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其中菩萨心地品第十。专明菩萨行地。是时。道融道影三百人等。即受菩萨戒。人各诵此品。以为心首。师徒义合。敬写一品八十一部。流通于世。欲使仰希菩提者。追踪以悟理故。冀于后代同闻焉。】】2.佛于宣说梵网经菩萨戒前之序文:【【诸佛子等。合掌至心听 三摩地

2018-07-22

在圣严法师和的世纪谈话中,可以说是这类猜测圣境的另外一种想法,圣严法师说:「所以我刚才才问,心的光明现前以后,可以维持多久?如果一直维持下去,我们叫做澈悟;没有一直维持下去的话,叫做见性。」说:「对一个现证空性的修行者而言,空性的真谛是不可思议,超乎语言文字的。」这些想象中的般若,想象中的真心,都是违背了佛陀教义。妄心于定中,生起了一切诸相,不管是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什么是一心不一心的不净说法,如何说什么说,都是在猜想,不知道实际,对于证悟的人而言,看人还是看,这和证得真心有何瓜葛,然而有不同之处,菩萨会开始将七识心转依如来藏,根据如来藏的体性而转变,所以如果说了别的部分,人间还是八个识,各司其所,不是法师说的一个心,如果是要说真心,真心了别处,和七转识的了别处不相同,那又是尚未开悟人不易体会的,如是说来, 三摩地

2018-07-22

别人给近现代高僧弘一法师做菜时,菜咸了,弘一法师说:很好。咸有咸的味道。淡了,他说:很好。淡有淡的味道。利他心强的人比较快乐,爱与不爱是根据自己的利益判别出来的。总考虑自己的感受就经常有苦,一心想着别人的人就把自己放下了,从别人的快乐中获得了无穷的快乐。如果我们拥有视众生如独子的情怀,那么爱就不再会是苦了! (原标题:有爱就会有苦) 三摩地

2018-07-22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五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佛为阿难说处胎会第十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尊者阿难,于日晡时从禅定起,与五百比丘俱诣佛所,合掌恭敬,顶礼佛足,却住一面。尔时,世尊即告阿难及诸比丘:我有法要,初中后善,其义微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所谓入母胎藏修多罗法。应当谛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分别解说。阿难白佛言:唯然!世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要了解,这个禅宗公案绝对是有标准答案的,不是任那些人胡乱解释的,因为宇宙的实相只有一个,释迦牟尼证的和你证的一定要是同一颗真心如来藏,虽然他的是他的,你的是你的,但你们都有各自的真心如来藏,这就是我要讲的,如来藏虽无形无相,却一定可以证知,体验与感受,因为他才是真正的你自己,不停的帮助你与六尘接触却从来没有怨言,这麽真实的你自己,怎麽会是李敖所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