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有许多学佛人没有经过慧心的正确简择,仅凭着直觉,就死心塌地的对某个教派、道场或者法师认定不移、打死不改!我们不可以因此说:他这个样子是成就了十信位中的定心。而只能够说:他的我见、我执烦恼十分的深重!关于这一点,大家可是要分别清楚才好。这里讲的更重要的是要于心决定不变,所以这个定的部分跟慧这两者是息息相关。你如果没有适当的定,那你可能就没有办法静下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这个基础上,所以佛说众生都是平等的,原因是在这里;因为每一个众生未来都可以成就佛道,未来都可以透过佛的圣教开示,而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朝着这个方向迈进!因此说:佛法具足三乘菩提,能够具足!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附二、生活与佛法>正伟法师(原标题:信有五个层次)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绝大多数的学佛人都非常缺乏简择的慧心,大都仅凭着表相的排场或是直觉,就跟着感觉走,完全不去了解这位法师或者善知识所说的法到底正不正确。这就表示这些人的慧心是不具足的,他们还没有完成十信位中关于慧心的修学。------《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6集十信位——具足对佛教三宝及佛法的信心>陆正元老师(原标题:十信位所应该学习具备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绝大多数的学佛人都非常缺乏简择的慧心,大都仅凭着表相的排场或是直觉,就跟着感觉走,完全不去了解这位法师或者善知识所说的法到底正不正确。这就表示这些人的慧心是不具足的,他们还没有完成十信位中关于慧心的修学。我们要接着谈第五位——定心的部分。第五信位是要成就定心。但是这里所讲的定心,并不是专门指禅定的定,而是于事、于理、于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他不知道神跟佛的差别,即使他是学者、教授乃至出家的僧侣法师照样是迷信,这样对于佛陀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他没有正信,所以我们说迷信是层次最低的。我们接下来要说仰信。仰信就是说,对于我们不知道的道理,可是我们不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去否定它。因为我们相信佛陀是有智慧的,所以佛陀祂不会欺骗我们,所以我们相信确实有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阶段就叫做仰信,因为我们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我戒;我先礼足,应如是语:‘请大尊者,为师授与我戒。’其得戒;是中品戒。三、佛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萨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应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萨等,我学一切菩萨戒’者,是下品戒。《菩萨璎珞本业经》,佛陀亲口宣说:其师者:夫妇、六亲,得互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绝大多数的学佛人都非常缺乏简择的慧心,大都仅凭着表相的排场或是直觉,就跟着感觉走,完全不去了解这位法师或者善知识所说的法到底正不正确。这就表示这些人的慧心是不具足的,他们还没有完成十信位中关于慧心的修学。第五信位是要成就定心。但是这里所讲的定心,并不是专门指禅定的定,而是于事、于理、于义能够心得决定——确定不疑的意思。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华严经》为我们开示了佛菩提道的依法不依人的真理,若是出家以后只愿依止出家法师修学佛法,这个人就是依人而不依法;若是依法而不依人,又何必管他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人呢?只要亲近随学以后确实可以证得佛菩提就够了!对于前来修学佛法的人们,你要有智慧,能观察他们的根性究竟是阐提性、凡夫性、声闻性、缘觉性、菩萨性?才是有众智的菩萨摩诃萨。-----平实导师《优婆塞戒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对误导佛子的出家、在家人,是否存有乡愿心态?是否存有僧衣崇拜心态?若学人明知某大师所说法是误导众生(如藏密外道法、印顺法师的断见论、常见论、无因论等),自己无能力破斥,也不乐见善知识出面破斥。或有人不仅不愿护持正法,乃至出面加以劝阻抵制,不愿善知识救护佛子回向正道,当知此人是依人而不依法,当知此人对众生无慈悲,当知此人于如来藏法的修学上必会有遮障,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中让我们知道求生极乐上品上生乃是非常的殊胜,因此我们劝请大心的念佛人,应该让自己的菩萨种性能够具足的发起,并且在功夫定力上面能够用功得力,修集自己道业上的种种次法资粮,此世能够具足,让自己能够在此世因为遇到的因缘而使得念佛的层次增进,这样才不枉此生!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第25集上品上生》正伟法师 (原标题:如何才能获得上品上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说,某某法师在《正信的佛教》一书中就提到说:佛教在观念上否认有灵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识。那么佛教在观念上否认灵魂,我不晓得他是根据什么而说佛教在观念上否认有灵魂。从灵魂的本质来看,就是一个人死了以后呢,所出现的一个微细物质,然后再加上心识——也就是五阴,这样的一个五阴呢,除非说你具有天眼,或者有阴阳眼你才看得见;这样的一个微细物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二者无思惟妄想之灵知心,如圣严法师、法禅法师、元音老人、王骧陆、义云高、仰谔益西诺布、南怀瑾等人。三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之心,此是意识再加我执识末那,惟觉法师是此类人也。四者无分别之明觉心,此觉知心因禅坐而不起语言妄想,谓为无分别心,实非真正无分别心,仍是意识心也;密宗一切法王仁波切上师悉堕此中。五者专心课诵、专心做事的心,谓如是心为常不坏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由于当初引领「我」皈依的法师是宣化法师,所以此处曾经知悉,虚云老和尚继沩仰宗,为第八世祖,有文曰:「大众以余寿高腊长,为诸山敬信,请余继振沩仰宗,余因南华未能谢责,情不获己。」而第九世有多人,冠首者是宣化法师,师持戒精严,甚是末法一代有为大师,末学深为景仰,然其未悟,已如前说,此处毋庸再提。而虚云老和尚传法,不可谓有慎重之处,有偈曰:「宣沩妙义振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同观世音菩萨,您不可以不说祂不是圣义僧,祂当然是,不管菩萨是不是化现居士身,非出家相,祂当然是圣义僧,不是有人以为只有理去发须,穿上袈裟,这样才叫做僧吧?如果有这种错误知见,也无可奈何,那只问一句话,如果一个凡夫僧,无法说出大乘佛法的义趣,而一位居士,不知道是不是菩萨化现,但是却能够讲出当世都无法反驳的正知正见,而且依据这佛陀的经典,字句都能够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其二,沩山灵佑禅师知香严智闲法师堪为法器,欲激发智光,一日谓之曰:“吾不问汝平生学解及经卷册子上记得者,汝未出胞胎,未辨东西时,本分事,试道一句来,吾要记汝。”香严法师懵然无对,沉吟久之,进数语,陈其所解,佑皆不许。香严曰:“请和尚为说。”灵佑禅师曰:“吾说得,是吾之见解,于汝眼目,何有益乎?”香严遂归堂,遍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不说一般人不知道,连佛学泰斗的印顺法师,也不知道意根是干什么的,他也不相信有意根,他否定第七识,所以主张意根是头脑,所以说他不知道意根。如果知道意根在哪里,他当然就会相信有第七识,就不会再落入六识论中。连他都不知道意根,一般人的意识觉知心又怎能知道意根在干什么呢?不但如此,意根能知道如来藏在干什么吗?祂也不知道。等而下之,色尘也不知道眼识在做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种依文解义现象非常普遍,诸位可到各大佛学院及道场去听人家讲唯识的法,及有线电视宗教台上听到法师讲唯识的法;可是他们说出来时,我们一听,发觉错误连篇。为什么会这样?因他们是从想象上而说唯识增上慧学…唯识即增上慧学。两增上慧学是证悟的人才能修学的--换言之,尚未证悟第八识真如的人,没有办法如实亲证般若经的空性总相与别相,便无法如实证解唯识增上慧学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何如此?譬如印顺法师解释真如之「中道」:「心已灭了,是不能再生起的。心生起了就有灭相,这灭相却是不灭的。灭相是不灭的,所以问:『那就是真如那样的住吗?』是真如那样的,却不是常住的。这一段问答,不正是『非常、非灭』吗?」像他这样以灭相不灭而名真如中道,名为戏论,与般若中道无关,与解脱智慧不相干。学佛无非是求得智慧及解脱,和智慧解脱无关的一切说法即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个本心是指什么?能找到吗?要是能找到就不会诽谤萧平实弘扬大乘如来藏,我们有些法师找到这个真心的人,都讲萧平实是真正的善知识,所以他们只要萧平实的法宝(因为里面的正知正见指导佛应该怎么样有次第的修道才不会浪费时间)。六祖惠能大师悟道的时候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听闻华严经十地品而受到启发、回小向大的世亲菩萨:无著大师的弟弟世亲法师,也被后世视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世亲菩萨撰《百法明门论》是世人所周知,已翻译成各国文字,其中部分章句已列入了正觉同修会的总持咒中。世亲年轻时表现也不俗:入小乘经量部,立志改善说一切有部之教义。曾往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地区)研究《大毘婆沙论》。回国后,为大众讲授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