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中阿含经》卷7言:若内耳、鼻、舌、身、意处坏者,外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意识不得生。诸贤!若内意处不坏者,外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识得生。(《中阿含经》卷7)这意思是说,自身内的耳的浮尘根、胜义根如果损坏,外部的不来到它的领域,以及没有对应的注意,就没有对应的识出现。因此,识阴----识的出生基本条件是眼、耳、鼻、舌、身、意处没有坏,是正常 admin

2020-02-18

题目开宗明义就说明了佛的修行,必须依靠识阴这个来完成,它的关键是:识阴的组成中函盖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识觉知心。一切的修行人,不论是佛门里面或是在佛门之外,修行者成就了错误的见解或成就了正确的见地,证得正确的智慧或是堕入邪见之中,这全部都是函盖意识觉知心的识阴所能够成就的事,都是意识觉知心才能完成的;五阴中其他四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 admin

2020-02-18

但是这样的说很容易令人以为三摩地和奢摩他、止是一样的;然而,三摩地和奢摩他是有所差异的,这个差异在哪里呢?圣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瑜伽师地论》卷11)可见三摩地的修证,必须意识心于所缘境界中具备审正观察的观,以及心一境性的止;也就是说,意识心于所缘境界中,透过止与观的方才有三摩地的证入。止、 admin

2020-02-18

(一)心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永为种子)(二)心所五十一(受心王指挥)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想(由受生想)思(想生 admin

2020-02-18

从这个单元开始,我们将以世亲菩萨所写的《大乘百明门论》中的偈,来说明为什么第八阿赖耶识是一切的根本,也就是要阐述三界唯心,万唯识的道理。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偈是如何说的,偈曰: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大乘百明门论》)这首偈的意思概要的说,是指三界中的一切有漏以及一切无漏有为,都因八识心 admin

2020-02-18

所谓与此相应故是说,八识心王与此五十一心所,或多分、或少分相应,各不相同。这五十一个心所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称为遍行心所,有五个,也就是触、作意、受、想、思。第二类是别境心所,也有五个,就是欲、胜解、念、定和慧。第三类则称为善心所,有十一,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第四类则称为烦恼心所,有六 admin

2020-02-18

所谓与此相应故是说,八识心王与此五十一心所,或多分、或少分相应,各不相同。这五十一个心所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称为遍行心所,有五个,也就是触、作意、受、想、思。第二类是别境心所,也有五个,就是欲、胜解、念、定和慧。第三类则称为善心所,有十一,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第四类则称为烦恼心所,有六 admin

2020-02-18

五十一心所的第三类,也就是善心所。善心所是六类心所中的第三类,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总共有十一个。然而什么叫作善呢?所谓善的意思,即是随顺理,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称之为善。相反的,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名为不善。意思是说,随顺于理,于今生或未来生,能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的,就称之为善 admin

2020-02-18

这六根本烦恼总共有六个,也就是贪、瞋、痴、慢、疑和恶见。接下来我们就来略说这六个根本烦恼。首先是贪。贪就是贪婪、贪欲的意思,也就是说非义而取、心无厌足,就称之为贪。世间人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求种种五欲之乐,不义而取,心无厌足;由于贪的强大染着势力,驱使有情不断的起惑造业,以至于轮回三界无有出期。以上介绍的是贪。继续说明第二个根本烦恼:瞋。什 admin

2020-02-18

各位菩萨,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二十随烦恼我们无在这里为大家详细说明,留待《正觉总持咒》专书出版,书中我们将详述百明门的内涵,敬请菩萨们期待。------《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7集三界唯心万唯识之意涵>正圜老师开示 admin

2020-02-18

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第六类的不定心所。不定心所包括了悔、眠、寻和伺等四个,由于这四个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恶,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所以叫作不定。《成唯识论》卷七云: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成唯识论》卷七)论文的意思是说:悔、眠、寻、伺等四个,对于善、染、无记等三性,不一定属 admin

2020-02-18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说明《百明门论》偈中的第三句:二所现影故。所谓二所现影故是指色十一,也就是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以及处所摄色。这十一种色,乃是八识心王及其相应之五十一心所所共生而显示出来之影像,由于幻有幻灭,所以名之为影。色是五位百中的第三位,包括了五色根、五尘与处所摄色。眼等五色根,各有扶尘根及胜义根。扶尘根即 admin

2020-02-18

在前面的单元中,我们依序说过了一切最胜故的八识心王,与此相应故的五十一心所,二所现影故的十一色;今天我们则要继续说明三位差别故。所谓三位差别故,就是指心不相应行。而心不相应行是五位百中的第四位,总共有二十四个。这二十四为什么叫作不相应行呢?意思是说,这二十四个不像色、心、心所等有实质的体相,它是依心王、心所、色等三分位假 admin

2020-02-18

接下来,我们继续介绍四所显示故的六种无为。世亲菩萨的《百明门论》把世间林林总总、不可计数的事物,分类归纳为五位百,来统摄宇宙间的一切万;而这五位百是以八识心王为识之自相,以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以十一色为识之所变,以二十四心不相应行为识之分位,由这四大类、总共九十四和合运作,方能显示阿赖耶识自体之真如性。而这个真如性乃是阿赖耶识之所显 admin

2020-02-18

所谓真如无为,乃是行者经由修习二障之,具足前面所说的五种无为以后,进一步断尽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和无始无明一切随眠;当二障随眠究竟断尽的时候,不但可以远离分段生死,也可以断尽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非大阿罗汉所能知;除此以外,也断尽无始无明一切随眠,非等觉菩萨所能知;从此所说诸,不再有如等觉菩萨之有极微细之过失。这样的无为境界,乃是第八识中所有杂 admin

2020-02-18

所谓想受灭无为,是指俱解脱之大阿罗汉及六地满心以上之大菩萨众,已离开无所有处,乃至修至无色界顶之非想非非想处,于非想非非想定中灭除意识觉知心,令不现行;并将意根常时现行之五遍行心所中的受、想两种心所灭除,才能入住灭尽定中成无为住。也就是说,此等境界乃是断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所含藏之思惑我执种子,立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现之无为性,名之为想受灭无 admin

2020-02-18

所谓不动无为,是指凡夫或贤圣等人,在修证禅定以后而发起第四禅境界时,不再堕入初禅到三禅定境的喜乐当中,灭除了各种的苦乐受,心得以不动,似与无为相应;依着第八识心体中所含藏不动无为种生起现行,这时意根不动,觉知心也完全不动,所以就立名为不动无为。意思是说,不动无为乃是修除第八识心体所含藏七转识种子之贪乐厌苦,而住于无为境界,其实仍然是依止于第八识心 admin

2020-02-18

所谓非择灭无为是说,三乘贤圣依三乘菩提而见道以后,依着见道功德而继续进修,渐渐断除烦恼障之现行乃至种子随眠,成就四果有余依涅槃之修证;这时他的觉知心和思量心都能依清净体性而自安住,不像未悟三乘菩提之佛门凡夫或者外道,必须以意识心观察而压抑烦恼的现行;所以说三乘诸圣都是自性清净者,这就是非择灭之无为。换句话说,证得非择灭无为者,乃是证悟三乘菩提以后 admin

2020-02-18

所谓择灭无为是指行者以虚空无为为基础,而继续进修出世间;由于无漏之修学,产生了简择的智慧,因此就有了抉择力,而得以灭除种种导致分段生死之杂染;从此能以择灭无为之无漏智,而使烦恼障种子在现行时得以加以灭除;由于这种灭除烦恼障现行之无漏性,是依抉择力而产生,所以就立名为择灭无为。这显示出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的择灭无为种子已经开始生长了。如果依解脱果来 admin

2020-02-18

意思是说,这个自性清净心是本来就已经存在,非从他因他缘生,非自然生;除了具有能辗转出生三界万的有性以外,也具有犹如虚空的空性,就称之为自性。祂随着业种及无明种流转生死无量劫以来,于七转识贪厌万之际,藏识本身却不贪不厌三界万,所以名为清净。于无量劫的生死流转中,世世之十八界示现有生死,而藏识自心却始终住于如性,所以名为涅槃。这个自心藏识之本来自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