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有一天国王出宫狩猎,鹿群被狩猎的队伍冲散,死伤非常严重。鹿王看见这种惨状,忍不住悲从中来,哽咽地说:我身为这群鹿的首领,应该深思熟虑选择一个安全的地方,让大家可以栖息;但是我却草率地为了丰美的草原,把大家带来这里,使得整个族群凋落衰败,这是我的罪过啊!因此,鹿王决定亲自去觐见国王,让国王知道狩猎对鹿群的伤害。于是鹿王直接去到京城,来到皇宫,在大殿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佛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缘故,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毕定品〉当中,世尊有为我们开示说:应当要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够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因此,你们应当努力精勤地布施,这样自己的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开三恶道。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从音译来说,又称为檀,布施的福业就像宝藏,常常追随著施主;布施可以破坏痛苦的过失,能够让人得到快乐;布施是善法,能够摄受善人,与善人结缘;布施能够让众生安隐,临终的时候心无恐惧怖畏;布施就像大将军,能够降伏悭吝的敌人;布施是善妙的果报,天人都很爱乐布施;布施是清净的法道,贤圣们所追求的道路;布施是积善福德的大门,是建立度众的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行菩萨道中累积福德最关键的方法就是布施、持戒,和十善、修定等生天之论;此三论是度众生的基础,并且也是让我们生生世世都能不堕恶道而能顺利地行菩萨道。因此佛陀度众生时往往先为众生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有了此基础之后才进一步说明实际修行的内涵法要,而我们依教奉行的话,也会因此有福德庄严而能让我们在道业增上。《优婆塞戒经》卷2〈二庄严品〉第12云:【所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佛说:善男子啊!菩萨行布施的时候,要远离四种过失罪恶之法:第一种,用破戒的手段所获取的财物拿来布施,这是不对的。第二种,心中存着种种的怀疑之心而行布施;怀疑自己、怀疑别人,怀疑布施这一件事,种种怀疑的心交错在一起,这就叫作疑网。三者,心有邪见而布施。例如为了生天享福,为了获得大势力,为了来报仇等等而行布施。第四种,心有悭悋而行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今天要讲的佛典故事,是在讲布施,怀天地之仁惠泽众生这个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菩萨、修行人,他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家长,拥有亿万的家财,平常他敬奉三宝,对众生都很有慈悲心。有一次他到市集去买东西,看到一只待价而沽的鳖,心里就为这只鳖感到伤痛,看它在那边被卖,就询问说:这个要卖多少钱啊?鳖的主人知道菩萨有慈悲心,喜欢帮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婆提长者因为没有孩子,遗产无人继承,所有的财宝都得纳入官府之中。而波斯匿王就亲自前往收取这些财宝,婆提长者的遗产非常多,单单纯金就重达八万斤。这里面有一件事很奇怪,就是婆提长者虽然非常富有,但是他在世的日子里,平日所吃的饮食都极为粗弊下劣,从来不吃精美细滑的食物;所穿的衣服也是垢秽脏乱不净;所搭的车乘马匹更是瘦弱不堪,真是令人难以想象!波斯匿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人问到说:佛法之中求财富得财富,那不就没有因果了吗?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曾经起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会这么问?后来我想到世间法之中,不是也有求官不一定得到官,求如意郎君、美娇娘也不一定尽如人愿,甚至是求子嗣、求阖家平安等等,能否实现也都在未知之数;依于这样子的观念,所以有人会有这样子的看法。因为佛法之中说求财富得财富,那不就是没有因果了吗?会这样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果律中提到把钱财布施出去可为自己种下福田,将现有的福报转化为更大的福报。但若是将财产分给子孙,算不算布施种福田?另外,若被政府扣了一半遗产税,那些税金算不算种福田?因为自己并未享用福报,而是给别人拿去用了,故来世能得更大福报?答:子孙算是我所的一种,将财产分给子孙,是我所执。将来虽亦会得果报,但只是从我所执而产生继续轮回生死的果报;子孙也不属于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关于布施的种种法相与因果,佛说:有智慧的人行施时都具足五种布施。也就是布施时大家都要注意这五点,在每一次布施时都应具足五法,不管你布施的财物或者法品是大是小,都应该有这五法,因为五法的具足或不具足,所得的果报大不相同。第一、要以至诚心来布施。第二、要自己亲自行施,不要假手于别人。第三、要信心施。第四要时节施。第五、要如法财施。先说至心施:不要像某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佛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缘故,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毕定品〉当中,世尊有为我们开示说:应当要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够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因此,你们应当努力精勤地布施,这样自己的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开三恶道。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一集我们就要跟大家介绍七种不用减损财物的布施,却仍然可以获得广大的果报!一般的学佛人都知道布施可以获得富裕的果报,例如《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中说:【为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但是布施一定都需要有财物吗?其实佛陀有教导我们很多布施的方法,甚至有不用减损财物的布施,仍然可以获得大果报的。例如《杂宝藏经》中的七种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菩萨摩诃萨具足了福德与智慧的庄严之后,所以可以在一切的布施行之中都不产生忧悔,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说,菩萨已经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的缘故。也就是说,他在久远劫修学的过程之中,不但能得此殊胜的世间法,也能够证得出世间法;而此处又说菩萨摩诃萨,所以其最低的层次,至少应当是证得自心如来的七住位菩萨。换句话说,他又证得了世出世间法,最低层次的世出世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施是赈济贫穷以及助成一切的善业。无畏布施是施予众生安稳、没有恐怖。……而法施为佛法之布施;把我们所学的佛法告知有缘者,使其同蒙法利。布施为菩萨修行之第一度,亦为最重要之一部份,一个人想要求得禅定、智能的功德,如果过去生没有做好布施,今生就会有许多的障碍。由平实导师之开示即可知布施为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解脱品)第四假使有阿罗汉座下的某一真实发起无上菩提心时,阿罗汉还得要恭敬这一位;因为佛道真的很难成就,而他的竟敢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当知这个是个大心的人,是菩萨种性,应该说他是无上福田。为什么是无上福田呢?因为菩萨的种性出胜于——超出而且胜过——一切世间之事,也胜过所有一切三界众生。若少财时,先给贫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网络上有一段「巴西儿童恳求不要吃肉」的影片,妈妈因感受到小朋友实在太慈悲而掉下泪来,这段影片是一段非常赞的「法布施」,因为这不是事先排演,小孩能讲出这些话也是过去生熏习而来。看了这段影片,若有人开始戒杀、茹素的话,这位小菩萨及信受而去实践戒杀、茹素的人,他们的未来就开始一点一点慢慢转变了!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身上都有一个「如来藏」,纪录着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有七种的布施是不必损失财物,却可以获得广大的异熟果报。第一种布施是眼施:常常以柔和恭敬底好眼光来观视父母、师长,以及出家、在家的修行人,而不是以轻慢鄙视底恶眼来观视他们,这样的布施就名为眼施。舍寿后再受身时,会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即得天眼与佛眼,是名第一种布施的果报。第二种布施是和颜悦色施:对于父母、师长、出家修行人与在家修行人,不是皱眉嫌恶的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段明示布施需具足十种条件──财、法、无畏三施具足,并以清净、怜悯、不轻心、尊重、恭敬承事之态度布施,对于佛法僧之供养,乃至对于一切受施者须能尊重及承事恭敬,且于布施之功德秉持不望报、不求有之心态──其义分述如下:(一)法施具足:云何名菩萨法施具足无希望心?自受持法为人演说,不求利养不为名誉,为除一切众生遇恶不为于利,心无高下平等说法,若为王、若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欲入涅槃,诸比丘问佛:佛是无上福田,天人导师,佛灭度后,从谁得福?佛说:我虽灭度,经法还在,另有四因缘,可从之得福:一是看到畜生没有吃的,就施予食物救其性命;二是见人生病没人照看,给与供养令得安隐;三是保护和照顾贫穷者和孤独者;四是看到修行人独自一人禅修学道,无衣无食,就供养衣食。如能以善意行此四种布施供养,所获福报与供养佛陀没有差别。)(原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佛开始宣说布施的因果原理:有智慧的人为了四件事情而乐于施惠于众生,乐行布施。第一、因为布施能破除烦恼:众生最多的烦恼就是我所烦恼,众生对于我见烦恼,还没有机会接触到时,一般烦恼都是我所上面的烦恼;譬如这是我所有的眷属、我所有的房屋、我所有的田地、我所有财产、我所有的名声、我所有的权利、我所有的power,这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