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现在知道他是大善人,很乐于布施:即使我这个怨家、仇家去找他,他也愿意布施,这个人实在太好了。他就不自觉的赞叹你,所以怨仇悉生亲想。以前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你都不计较,照样帮助他,所以他见了你会觉得不自在,老是觉得对不起你,他这时就知道你对他根本不计较,所以他心中就放宽心了,你就使不自在的他因此得到自在,所以布施有这样的功德。由这个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观察世间万法万物都是生灭迁流无常的,一切荣华富贵以及寿命都难以久保,于是穷尽所有的资财用以布施济众。天帝释看到菩萨这样慷慨布施,慈心济度众生,如此功德勋业崇高伟大,所以威德厚重而震动十方法界。天帝释害怕这位菩萨将会夺走自己的天主宝位,因此他幻化了个地狱相,出现在菩萨的面前,并对菩萨说:「行布施济度众生的人,命终之后堕入太山地狱,将历经火汤烧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舍卫国有个叫摩诃男的人死了,因为他没有子息也没有亲眷,所以他的财产被充了国库,因为财产太多,波斯匿王天天都去清点,搞得身蒙尘土,大感疲劳。)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从何所来。身蒙尘土。似有疲惓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此国长者摩诃男。命终有无子之财。悉入王家。瞻视料理。致令疲劳。尘土坌身。从其舍来。佛问波斯匿王。彼摩诃男长者大富多财耶。波斯匿王白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总而言之,财富在经济学上之定义即是购买力,财富越多,表示购买力越强,是故无形的购买力——信用,也是一种财富。因此缘此,财富之定义不易界定,譬如因于修行而得功德,亦能多致财富;如修四无量心者成就时,得为梵天王,财富无量;又如佛之三十二相,每一相皆因成佛前之无量施而得,故三十二相及八十随形好,莫非财富。然而归根究柢,一切财富皆从心来。此则一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广修布施以后,心中没有侮恨钱财被布施出去了,这个人如果是因为在客尘上,特别是指我所烦恼,也就是贪瞋痴的烦恼(是从客尘上发生的我所烦恼,以及把虚妄的自我误认为真实不坏法而毁谤正法,都是从客尘而生的烦恼。客尘在《楞严经》有定义过了,所以客尘就是指相对于真实心以外的我所烦恼,都属于客尘。如果是因我见没有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佛开示说:有智慧的人为了两件事情的缘故,所以能修行布施。第一、是为了调伏自心,不对我所起贪,因此可以不受系缚,在我所上面获得解脱。第二、是为坏除怨心和瞋心,诸如来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称为无上尊。一般众生看见别人比自己有钱时,就会起怨心;看见众生来求取财物,使自己不能迅速比别人更有钱,所以就起瞋心了!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施主有三品,就好像喝酒的人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就像李白,喝了酒变成诗仙,写起诗来非常飘逸自然;中品人喝醉了就睡觉,不打扰别人;下品人喝醉了可就大吵大闹,令人厌恶,所以说酒有三品人。如是,施主也有三品:下、中、上三品。先讲下品施主:假使施主不信业果,不信布施善业在未来世会有善法果报,所以深心中悭吝贪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在度众说法的时候,同时也要考虑众生的根器适合与否,有时要顺于众生的觉受,有时候却不得不呈现逆于众生觉受的作法。经论上也说:【云何施与云何不施?谓诸菩萨,若知种种内外施物,于彼众生「唯令安乐,不作利益」;或复于彼「不作安乐,不作利益」,便不施与。若知种种内外施物,于彼众生「定作利益,不定安乐」;或复于彼「定作利益,定作安乐」,即便施与。如是略说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布施以后应当常常观察烦恼有什么罪过?烦恼的定义要先弄清楚,这不是世间人讲的烦恼,因为那都是我所的烦恼。我们佛教中讲的烦恼主要是我见、我执,以及无始无明的上烦恼。要是能常常观察这些烦恼的罪过,就不会对布施生起讨厌心;接着再深入观察涅槃的功德、涅槃的微妙。涅槃有什么功德呢?因为涅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呢?因为布施的行为是由意决定的,所以意就是布施的根源(意识与意根是布施的根)。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正确,因为布施都是要具足五阴的,并不是只有意识、意根就能完成布施的行为。因为布施时要具足身口意:不但要有意识与意根,还得要有口去告诉人家:把财物、佛法、食物布施给对方。所以还得要有身与口,要沟通,否则布施往往不会成功。因为受施者往往会有很多想法,需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净施者在未来世可以得到布施的上妙果报。佛说:如果布施时不是以不好的财物布施:已经发霉或有些损坏的物品,不该拿来布施。如果是用具足色香味触的食物布施给对方,叫作净施。如果能如法得财来布施,也叫作净施。不可以像廖添丁那样劫富济贫,那是不如法得财而布施。有人说:如果让我再得到六百万,我就会大力的实行善事、广作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善男子啊!有智慧的人常常做这样的思惟:‘如果想要让这些财物追随着我去到未来世,最好的方法不会优先于布施。’因为你布施了以后,来世得到布施的极多倍果报,而你是施主——布施之主——当然只有你能得到这件布施的果报,所以想要让这一世的财物转移到未来世的自己身上去,最好就是布施。而且还要深入观察‘贫穷是多么痛苦,豪贵是多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且,不是仅仅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道位观行所得之智慧,次第进修诸地,也必须具备福德作为进修的资粮;乃至即将成佛之前的等觉位中,还必须百劫专修布施,头、目、脑、髓、舍宅、妻、子,无一不可布施,都无贪着;以如是百劫难施能施所得福德,方能成就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及无量随形好,具足如是广大福德之后始能成佛。因此,佛说菩萨六度乃至诸地所修十度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说了很多布施的因果,但是常常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不但是现在,古时候就有,所以世尊还得要做这些开示。就好像我们讲般若,以第八识如来藏空性来说般若;但是那些凡夫位的大师们误会了,他们认为:般若就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缘起性空就是般若。所以印顺法师会把般若定位作性空唯名,说一切法的体性都是空,就只有名相;换句话说,依他的定义,般若就是戏论。因此他从一切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没有钱财的人,自己说自己没有钱财,这个道理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一切的水与草,哪个人会没有呢?以饮水布施也是施,身口意具足的解除别人的口渴,所以舀一碗水布施也是布施。有位老婆婆很贫穷,都没办法布施,有位大阿罗汉怜愍她,希望她来世有钱财,故意去找她布施。老婆婆说:我没有钱财可以布施,也没有饭可以供养你。阿罗汉说:没关系!你去河狸舀一碗清水来布施给我。阿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如果有人对于自己的色身、生命、财产有悭惜之心,吝啬而不肯布施,这就叫做悭。护惜悭——一直照顾悭心——增长不肯布施的悭心,他就不会产生怜愍心,他总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我要把财物留着,等待最好的福田出现。他以这个理由而等待最好的福田出现,若不是最好的福田,他就不肯布施。可是等到有一天终于找到最好的福田了,譬如真正妙法,而且是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辩疑1、接受布施者若以所得到的财物来做恶事,他所做的罪会殃及施主。佛说这种说法不正确。〖或有人说:‘受者作恶,罪及施主。’是义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时,为破彼苦,非为作罪,是故施主应得善果;受者作恶,罪自锺之,不及施主。施主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恶,云何说言施主得罪?施主施已,欢喜不悔,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有人布施以后心中产生了后悔的心情,或有人去劫夺别人的财物来布施,这两种人未来世虽然可以得到布施应该有的福报,但是常常会耗散而没办法守得住,所以应该如法求财来布施。有人想要布施时,是向别人借钱不还,用来布施,这人未来世所得财物也是常耗不集的。特别是布施以后绝对不要后悔,否则来世得福时也会常耗不集的;所以不管以前你们在哪里布施过,现在已经知道不是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有人布施以后心中产生了后悔的心情,或有人去劫夺别人的财物来布施,这两种人未来世虽然可以得到布施应该有的福报,但是常常会耗散而没办法守得住,所以应该如法求财来布施。有人想要布施时,是向别人借钱不还,用来布施,这人未来世所得财物也是常耗不集的。特别是布施以后绝对不要后悔,否则来世得福时也会常耗不集的;所以不管以前你们在哪里布施过,现在已经知道不是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有人布施以后心中产生了后悔的心情,或有人去劫夺别人的财物来布施,这两种人未来世虽然可以得到布施应该有的福报,但是常常会耗散而没办法守得住,所以应该如法求财来布施。有人想要布施时,是向别人借钱不还,用来布施,这人未来世所得财物也是常耗不集的。特别是布施以后绝对不要后悔,否则来世得福时也会常耗不集的;所以不管以前你们在哪里布施过,现在已经知道不是了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