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三昧是包括止与观所得的境界,不单是禅定的境界。止就是心的决定性,这定包括两部分:其一是觉知心对于法决定不疑——心得决定,其二是觉知心降伏烦恼而能制心一处,住于一境之中而不动摇,这也叫作止;止,又名奢摩他。三摩提的另外一部分是毗钵舍那,毗钵舍那就是作观——观行;这是要去观察诸法的本质,证实诸法的虚妄,或是证得诸法依如来藏心而不生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禅非初果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依照四念处观而修学五停心观的话,有一天他会发起初禅,发起初禅称为初禅善根发。初禅的发起有的人会退失掉,有的人不会退失掉而停住,有的人愈来愈深入,有的人可以完全证得初禅里面的各种境界。依照四念处观来修五停心观,发起了初禅之后,即使不退失,了不起也只是二住菩萨而已,不是初果。因为无漏的智慧还没有出生的缘故。因为三缚结还没有断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禅非初果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依照四念处观而修学五停心观的话,有一天他会发起初禅,发起初禅称为初禅善根发。初禅的发起有的人会退失掉,有的人不会退失掉而停住,有的人愈来愈深入,有的人可以完全证得初禅里面的各种境界。依照四念处观来修五停心观,发起了初禅之后,即使不退失,了不起也只是二住菩萨而已,不是初果。因为无漏的智慧还没有出生的缘故。因为三缚结还没有断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大德的来信观之,您对三摩地或四禅八定的修习有很大的兴趣。然而,在禅定的修习过程中有许多岔路及转折,若没有已经实证的过来人教导,往往很容易误入歧途而不自知,造成盲修瞎练的后果。有关四禅八定的修证资粮条件与转折要领,平实导师十余年前曾开示过《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关于初禅的实证原理与境界,也已在《优婆塞戒经讲记》中讲过了,您可以参考;将来等正觉寺盖好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目录一、学佛者修习定力的重要性1、禅宗修行不离定力2、净土宗修行不离定力3、大心菩萨成佛度众生不离定力4、小乘修行不离定力二、禅定基本知见1、什么是禅定?2、定力与定境的区别3、禅宗之禅与禅定的关系4、动中定与静中定5、禅定通外道6、修定与修除烦恼习气之间的关系7、定力与神通的关系8、日常生活中的用心专注与修定不同三、禅定修行的次第1、禅定修习的次第2、禅定次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楔子1、佛法中精进的定义2、五根五力中的精进3、六度中的精进度4、善心所中的精进5、经论语录中的精进事例6、精进辩与德乐止的故事7、难陀比丘速证圣果8、禅关策进中的祖师故事节录9、袁州雪岩钦禅师普说10、铁山瑷禅师普说11、古拙禅师示众12、精进的义理辨析13、正精进与邪精进14、身精进与心精进15、精进的四句差别16、总结精进17、附录a、大乘百法明门论b、禅关策进节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之所以能够在菩萨道上精进修行,不畏艰难勇猛不退,最主要的是因为他有发了五种的心。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2中有开示:【复次,慈氏!当知即是菩萨摩诃萨修大乘行发五种心。此五心中,一者、于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为诸有情求一切智——心无退转此二心者,于大乘法精进修行;三者、一切有情皆我亲友;四者、一切有情于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报;五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另外,我们也要深观眷属跟环境的因缘,也就是说要注意到我们的眷属的感受,及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的因缘。比如说,我们很精进的学佛,但是我们的同修或者是我们的长辈,因此而起了很大的烦恼,甚至于有更大的反应,例如以离婚、相逼等等,这时候我们还是要放慢脚步,不然的话,一定会造成对方更排斥佛法,不仅在这一世,即使到下一世,我们要度他们也会很困难。何况这些眷属,也是我们要广结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解:这一段论文是说初学的菩萨们,跟前面那一段所讲的稍有不同。前面那一段讲的是你在出世间法上面精进,可是这一段讲的是说你在出世间法上面精进时,却又不肯舍弃世间的种种善法。初学的菩萨,也就是修学十信位的菩萨们,这些菩萨们虽然修行信心满足一劫乃至一万劫,但是由于过去世以来有很多的重罪,以及许多的恶业来障碍他的缘故;这是第一种初学菩萨。第二种初学菩萨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一节的题目是:精进与如来藏的关系,很多人可能初看这一题目,可能学得很不可理解,什么是如来藏?精进与如来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一定要谈到如来藏?难道不谈如来藏就不能够精进吗?亲证如来藏之后所行之精进为什么是大精进?如是等等之疑惑,我们将在这一节中有涉及到,现在先放下这些疑惑,先来简单回顾前面的内容。通过前面章节的解说,我们已经知道精进是十一善法善心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上一节中,说到阿罗汉与菩萨的重大的差异:阿罗汉所断的是一念无明,若是利根精进者,一生便可取证阿罗汉者而解脱生死,菩萨则不同,菩萨要在三大阿僧胝劫中努力摄受众生、护持正法,在度他的过程中而成就自就,如此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双断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而成就佛果。无论是修行的时劫,还是摄受众生、住持正法,阿罗汉皆无法与菩萨相比拟,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精勤地以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江中有一根巨大的漂木,载沉载浮地在江中不断上下滚动。这个时候,世尊看见了这种情景,就在江边的一棵树下坐了下来,和诸大比丘及弟子们说:「你们全都看见这棵大木材在江心中间被江水激打得亦沉亦浮吗?」诸丘及们禀白说:「是的,全都看见了。」世尊又说:「假设这棵大木材不靠在这一边的堤岸,也不靠在对面的堤岸,又不在江心中间沉没,也不被水流冲到岸上,不被人们捞起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语译:如果有人能每天对自己建立这样的要求:凡有所施,先布施给别人饮食,然后我再来吃;如果我违背了这样的自我要求,我就先得发誓:要以更多的罚物每天供养于佛,如此处罚自己。每天这样要求自己,如果犯了这个要求,自己就生起惭愧心。如果能不违背这样的自我要求,这个人就具备微妙智慧的因缘了,未来一定会证得微妙的智慧。这种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解怎么样修精进行?前面修过布施、持戒以及修忍,接下来就得要修精进度,才能进入十住位中的第四住位。精进的意思是说,你对于布施、持戒、无生忍这三度,都得要精进修行了,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样随缘而修了。修精进行,就是佛法上所讲的:要修学各种的善法行,无一善法不修。不但要修各种善行与善法,而且还要永远心不懈退呀!如果心懈怠了、退失了,那就不叫精进。换句话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我们的心念除了自身的烦恼之外,其他的念头全部放在上面的时候,每一刹那我们都生活在三宝的加持之中!--这种状态久而久之,自身的烦恼心念就会被放在上面的心念所转依,我们就会渐渐清净、清明,身体和心念都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超劫精进的诀窍!此外无他!这就是无始无明转依一念无明的道理。当我们的心念更多的关注自身的无始无明时,证明我们在佛菩提道上已经在持续进步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界上有人很盲目啊,他说,不会啊,有的鬼神他知道说他以前以前怎么样怎么样;而我们在这里就直接将这个说清楚,即使这只鬼知道,这还是以现在新的意识,来探索了知这个旧的意识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还是不同的意识啊!就算是能知道以前怎么样怎么样的一切,那还是叫作是「故事」,那叫「过去」,那叫「传说」,那叫「假像」,那叫「生死」,那些故往的事情根本无济于事!那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有关忍辱的故事,这是《六度集经》卷5的记载。从前有一位菩萨示现为猕猴,不但孔武有力胜过所有的猕猴,聪明智慧也超过人类,而且心怀慈悲,常常想去普遍地救助众生。这只猕猴住在深山里,有一天它爬到树上采取野果,远远地看见有人坠落山谷底,好几天都在那里悲痛哀号乞求:救命啊!猕猴听到那个人的哀号声,难过地流下眼泪,心里想:我立下誓愿要成就佛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前有一位菩萨示现为猕猴,不但孔武有力胜过所有的猕猴,聪明智慧也超过人类,而且心怀慈悲,常常想去普遍地救助众生。这只猕猴住在深山里,有一天它爬到树上采取野果,远远地看见有人坠落山谷底,好几天都在那里悲痛哀号乞求:救命啊!猕猴听到那个人的哀号声,难过地流下眼泪,心里想:我立下誓愿要成就佛道,不就是为了拯救苦难的众生吗?今天如果不把这个人救出来,他肯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十行位中第三行位的修道是三行位菩萨的“无瞋恨行”。《楞严经》卷八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这段经文意思是说:菩萨要能实证“无瞋恨行”,就必须要自觉觉他,然后才能对任何一个前来求法的人,都是“得无违拒”;也就是说自己必须要觉悟在先,然后也要帮助别人,使别人也同样可以觉悟。话虽如此,但是在这样的年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为了要清净戒行为了要让自己戒行能够修学清净一定要修学忍辱,修学忍辱的内容有三种:第一个是耐怨害忍。也就是说,对于他人的损害恼乱,都能够堪忍,而不生起嗔心,反而生起慈悯心要去饶益他。例如不信受如来藏的人,他们对平实导师不理智的谩骂以及毁谤,平实导师都能够不起嗔心,反而想要饶益他,广作种种法义的申论写作成书,让不理智生起谩骂毁谤的人,能够藉由书籍的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