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上一集我们跟各位介绍到《大乘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说,如果众生能够把一切妄念灭除,而成为无相话,就是证得如来智慧。我们也举了有人有很严重文字障,这个就是所谓妄念有相,如果能够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就能够妄念无相。我们上一集说到,悲智他主张无想就是涅槃,而且主张无想定,所谓净无想道,就是到达涅槃一个道路。基本上他那样说,他是对,可是他又认为说 三摩地

2018-07-23

外道错误以为,我意识只要是相应于定境法尘,或者是相应于欲界欲界定、或者相应于未到地定、相应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相应于四空定;外道以为我离开这些语言、文字、声音、影像,我就是证得解脱、证得涅槃了。外道茫然无知于意识本身存在,本身错误地以意识所相应禅定境界为涅槃,这就是最大,他没有办法出离解脱生死原因。举一个最简单例子:在三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一集继续谈是神通无关证悟,请各位菩萨翻开平实导师所着《宗通与说通》课本,第17页倒数第6行,书中是这么写着:复次,神通无关证悟,是三界中世俗境界故,无关般若故。为什么神通无关般若,有必要加以说明。在二乘解脱道上,不论是声闻或缘觉,都是观察蕴处界虚妄以后,断了我见、我执、我所执而成为四果人;又声闻四果人分为三种阿罗汉,也就是三明六通阿罗汉、俱 三摩地

2018-07-23

四禅八定第一步就是修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里,会有各种境界。比如触,未到地定里面触,出现时候,有二支功德:第一支一心,第二支乐(此乐劣陋,难比初禅)。在未到地中还有觉明、轻安、清凉,但这个不是初禅。在未到定中,有触皆伪,都不真实。不要把未到地定里面轻安、清凉,那些触觉,误会是初禅境界。初禅有八种触,这八种触出现时候,每一种触,都有五支功 三摩地

2018-07-23

世俗所谓神通,乃三界中众生意识境界分段入出之法,它在整个佛菩提道上虽然也属于佛菩提道上一部分,但是它占整个佛菩提道很小很小一部分。虽然佛弟子们在适当时机也要修神通,譬如在戒慧直往菩萨在三地快满心时候才修,但是绝大部分菩萨不在神通用心,反而在智慧法门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因为佛菩提道所注重是没有境界、属于无为法智慧 三摩地

2018-07-23

诵经本身就是一种修定方式。在诵经时候,我们心是安住在及相应义理上面,因此不会跟平常一样,到处攀缘六尘与五欲境界,也不会一直想东想西,妄念不止;因此诵经,可以让我们心安止下来,这本身就已经有很大利益。而且愿意经常诵经,代表着对于佛法有信心,也因为常常诵经关系,信心越来越坚固,使得信根能够逐渐成就;同时未来世碰到这部经典,或者经中所出现 三摩地

2018-07-23

止观是贯穿全部修行过程一个很具体方法。虽然方法是一个,但具体修时候,其内涵就有所区别。修定止观和修慧止观有所不同,大乘和小乘也有所不同。正确修法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一、修定止观:止,停止第六识散动;观:集中第六识,专注于所修法门中应该观想目标。由此我们发现,修止,实际是要用观方法才能达到止;而只有停止了第六识散动,才能 三摩地

2018-07-23

般若禅不是禅定(上)杨正旭老师主讲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今天所要讲主题是般若禅不是禅定。从古以来呢,就经常有人以为自己证得禅定,这样子就叫作开悟,因此当他证得禅定时候,他就以开悟者自居,这是从古以来就有现象。那么到了现代这个末法时代,这种情形越来越普遍,以证得禅定就认为是开悟人越来越多。这种追求境界、以证得定境为证悟人却反过头来毁谤:证得无 三摩地

2018-07-23

此外,有人会出现身体某些部位或全身发热、发冷、发麻、发痒,或者有些针刺般疼痛;有人会有身体飘飘然像要升腾起来或要融化感觉;有人会觉得身体向外膨胀,甚至胀得很大,有些缺乏定力知见人会以为这是发起了初禅天身,会自称或随喜别人证得初禅,其实还只是在很粗浅定境,离初禅还远着呢。上述境界产生,大多是身体为了适应定中放松和静止状态而产生反应,或者 三摩地

2018-07-23

看话头是中国禅宗独有修定法门。在禅宗发展初期,人们根性较好,定力也比较好。那时候,修行者大多重视定而不了解禅宗根本是慧,所以往往定多慧少。那时禅宗祖师传法往往是注重慧引导,而不必在定修习上费心。渐渐地,修行者明白了禅宗核心是修慧,却开始出现了重慧而轻定倾向。到了宋朝以后,人们根性越来越差,对修定也越来越不重视,禅门修行者定力也越 三摩地

2018-07-23

以念佛法来修定,必须要明白从有相入无相道理,善知转进,才能有所成就。念佛一般是从持名念佛开始,口中持佛名号,持续不断。此时,必须心中同时忆佛,要有忆佛念在。如果口中念着佛号,心中打着妄想,那不叫念佛。念佛念是忆念念,不是诵念念。如果能够做到口称佛号,心中系念于佛,不攀援不妄想,才是真正念佛。在定力还不太好时候,心中忆佛念经常会被妄念 三摩地

2018-07-23

身姿:数息法是在静中修定法门。一般人一听说静中定,就想到屈膝盘腿,正襟危坐,双手要结什么样印,脊背要怎样,头颈要保持怎样姿势等等。其实,这些方法都是一些方便,让我们容易将身体控制在一个可以长时间保持静止状态,身体不松散。坐姿正确,便容易坐得久而且不易疲惫,定力容易修出来。但这并不是说必须要用七支坐法,坐得非常标准才能修定。如果执着于坐相,打 三摩地

2018-07-23

1、禅定修习次第禅定修行境界次第,最粗浅层次为欲界定,其次为初禅前未到地定,之后依次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总称为四禅;再之后依次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总称为四空定。阿罗汉在非想非非想定中,舍去受、想二种心所,便可进入灭受想定,也叫灭尽定,借此定力,阿罗汉可随时入无余涅盘,出离三界而得声闻解脱。上述四禅四空 三摩地

2018-07-23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对所做某种事情很有兴趣,或有工作需要在限定时间内紧急完成等情况下,就容易在做事过程中非常专注,甚至达到忽略外境程度,有人在旁边叫了好几声才反应过来。比如看书入神时候或玩电脑游戏入迷时候,都容易有这种体验。有些缺乏修定经验人会以为这种状态与修定差不多,甚至会以为如果能经常保持在这种状态中定力就会得到提升。这种想法其 三摩地

2018-07-23

动中定力较好人,具备一定反观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反观自己贪嗔痴等烦恼习气现行,随后生悔、生愧,并做忏悔,发誓不再犯。这样长期反观,贪嗔痴习气就会渐渐转淡。定力更强人,能够在历缘对境、烦恼习气被触发但还没有现行发作时,就能够及时反观到,并将其压伏,不使现行,如此多次反复,该习气自然会转淡,直至断除。因此,定力对修除贪嗔痴等烦恼习气 三摩地

2018-07-23

神通获得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修得,一种是报得。报得神通一般是前世修过神通,因某种原因而带到了今世。神通修得,都是借助定力,再加修神通加行而获得。修习定力,不一定能得到神通;但是,修学神通,却一定需要定力。而且,定力层次高低,会直接影响神通大小。依欲界定所修出神通,不如依未到地定所修神通;依未到地定所修神通不如依初禅所修神通&hel 三摩地

2018-07-23

修定之法可分为动中修和静中修,所获得定力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让心定止于一处能力,但由于定力获得方式不同,也就有了动中定力和静中定力区别。在坐中所修静中定,容易入门,也容易获得一些定境。但是,静中修得定力,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就不容易提起来。静中能够制心一处不散乱,到了动中却做不到,这样就无法参禅,因为参禅要在动中参,在静中参禅很难开悟。 三摩地

2018-07-23

丁福保主编《佛学大辞典》里这样解释禅定一词: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静虑者心体寂静,能审虑之义。定者,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也。……今总别合称而谓之禅定。由以上解释可以看出,禅与定本是两个不同概念。禅是禅那简称,又译作静虑,从字面上理 三摩地

2018-07-23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有这样开示: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 三摩地

2018-07-23

舍摩他----止----是說他使自心決定不移而能安止于所缘一个境界,譬如安住于一个信念、一个观念,或一个境界而不动搖,这就是止。但是一般所說止,含义比較狹隘,是专讲打坐修定,缘于一境,心不散乱,这就是一般所說舍摩他。毘婆舍那---观(叫做观察)。观察就是分別、了知、了別;不论是有語言文字相了別,或是离語言文字相了知,都是毘婆舍那---观。止与观二法,在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