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讲息恶品,为什么要讲息恶呢?就是我们虽然知道学戒很好,我们也想办法要把戒持清净,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件事情:我很想把戒持好,但是我还是有很多因缘,让我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妄想杂念。所以在《阿含经》当中,有讲到一件事情,就是许多比丘们,他们想要打坐、想要修定,但是他们发现一件事:当他们要打坐、要修定时候,妄想杂念一大堆,而且还 三摩地

2018-07-23

禅宗就是禅定吗?其实禅宗不是禅定,禅宗与禅定两者差异是非常大;但是很多人却是误会了,以为禅宗就是禅定。如果以为禅宗就是禅定,那误会就非常大,禅宗实证内容也不是禅定所证内容,并且禅宗悟入也不是透过禅定方法而悟入,而是透过参禅方法,最后一念相应而悟入。一、我们先从实证内容来说:禅宗所实证内涵不是禅定内容。因为一般禅定实证内容是属于三 三摩地

2018-07-23

无着菩萨他把修定时,会造成心散乱状况分成五类。无着菩萨说:“心散乱,有其五种:一、外心散乱。二、内心散乱。三、邪缘心散乱。四、粗重心散乱。五、作意心散乱。”(《六门教授习定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外心散乱?也检视一下自己,会不会有这样状况?外散乱,就是我们心受到外五尘或者依着五欲相应而起心行;也就是我们被色、声、香、味、触所 三摩地

2018-07-23

闭关是指修行人用一段特定时间,独自关闭在一个场所内,辛勤地修行。所谓闭关学道,就是闭门谢客,隐居修习道业。这里强调修习道业,是在说明,我们所要探讨并不是为了逃避世俗事务、隐居山林修养生息,而是对于佛道修学生起了信心、愿力,真正想要努力修行人来说。那么在探讨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这个问题之前,当然得先界定什么是佛教中大修行人。......从佛道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能够显发出他智慧实证,事实上也要有所谓定力成就,也要有禅波罗蜜实证。所谓定,事实上就是心能够止于某一个境界,而能够不移转、不动摇,所以这个就是定。能够有这个定,才能够说他将来要作观行,他要能够实证更高智慧,乃至能够进入初地,他也要有一定禅定证量,而不是说一个人入了初地,结果他连一个基本禅定证量都没有。所谓禅定证量 三摩地

2018-07-23

世俗所谓神通,乃三界中众生意识境界分段入出之法,它在整个佛菩提道上虽然也属于佛菩提道上一部分,但是它占整个佛菩提道很小很小一部分。虽然佛弟子们在适当时机也要修神通,譬如在戒慧直往菩萨在三地快满心时候才修,但是绝大部分菩萨不在神通用心,反而在智慧法门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因为佛菩提道所注重是没有境界、属于无为法智慧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在《大般若经》中也教导菩萨修禅定或静虑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可爱境界(定境),也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生死果报(譬如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而是为了利乐众生,为了摄受佛土!为了帮助众生解脱!帮助众生往佛道迈进!佛陀在经典上也常常教导众生行菩萨六度,其中修禅定(静虑)波罗蜜多也是非常重要!禅定波罗蜜,玄奘菩萨在《大般若经》中翻译成静虑,其实禅定波罗蜜不只是 三摩地

2018-07-23

学禅人免不了要打坐,有时候动中参,有时打坐时候参。打坐之中参究容易会有幻觉,我们先谈身体幻觉。打坐参究时身体会下意识动,我们要能觉察,把它排除掉。如果是气动,我们无法去管它,就不理它,由着它去动,心里不要被那种境界所转,必须安住在参究话头和疑情上面。幻觉还有许多种,譬如身体轻安,参到后来感觉到身体好象不存在、没有重量,感觉也没有了,那叫做 三摩地

2018-07-23

“一心”这个词在中文中本来就常被使用,像说万众一心、上下一心以及团结一心,都是在说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共同完成一项艰钜任务。那如果说是各怀一心呢?那就各自怀着不同想法,不能够同心齐心,那就会像《三国演义》里面所说:“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另外说到个人呢,则有一心一意,就是全心 三摩地

2018-07-23

在介绍过见地正受之后,实相念佛人所得功德正受第二目,也就是定正受。基本上一个念佛人在亲证自性弥陀以后,一定会有定正受产生,假使没有定正受出现,那一定是他悟错了,误会了自性弥陀,一定不是亲见自性弥陀,而是错把这个生灭妄知妄觉当作是自性弥陀了。我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凡是亲见自性弥陀人,必然都会有定功德受用出现。至于亲见自性弥陀之后,会有 三摩地

2018-07-23

修学禅定,必须先弄清定力、定境和定相区别。我们一般人只要听说修定,直接想到就是要把腿盘起来坐在上,就好像老僧入定一样。大家总以为说用七支坐法,有模有样正襟危坐着,不许别人来打扰,以为这样就是在修定,其实这样叫作定相,是修定一种表相。透过这样定相,我们应用一些方法,譬如说数息法、观心法、观念起处,或者是持名念佛等等方法,使我们心渐渐安定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六度中,从布施到持戒、到忍辱,这样来精进修学以后,心性调柔了,就能够让心静下来,来进行禅定修学,所谓禅定又叫作静虑。静虑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烦恼?如何观照五蕴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 三摩地

2018-07-23

近年来,本岛有甚多国外来大小显密诸宗大师传授禅法,多有宣称证悟登圣者。彼等诸师传授禅法,谓可实证解脱,然观彼诸大师,悉以空明觉知心为真,教人消除烦恼,保持一念不生,并须时时保持清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且要能处处作主。此则违背涅槃正理。此诸大师过在不明二乘无我空相、不明真如阿赖耶识,错认空明觉知之意识心为真如,又复未曾眼见佛性,不明真如佛性之实相 三摩地

2018-07-23

打坐打到一念不生,是不是真无念呢?打坐打到一念不生,事实上一念不生,当你在一念不生当中,事实上你仍然清楚了知它是一念不生;既然了知自己是处于一念不生,当然这样境界仍然是有念。再来说,四禅八定到底有没有念?我们从初禅来说,初禅等至位里面,还与三尘相应,还与五尘当中三尘相应;也就是说因为证得初禅人,他不再现起鼻识跟舌识,所以他在等至位当中, 三摩地

2018-07-23

有色与无色差别之中,在色界以及无色界中又有差别;也就是有想与无想,这是从另一个方向来说色界与无色界。有想,欲界人间以及三恶道有情生活状态都是有想。有想这个「想」,在《阿含经》里面讲就是指「知觉」;有想或无想,是指有知觉或者无知觉,不是在讲语言文字妄想那个「想」。这个地方,几十年来很多大法师、大居士都误会了,错把没有语言文字妄想当作是「无 三摩地

2018-07-23

坐中一段时间会有一个念头形成妄想出来,是否因第七识之恒审思量执著之特性而去引出第八识中此刻与其相应之粗重种子、遂成妄想?答:你说没错,事实上就是这个样子。妄想因何而生?大家都很想知道,因为有很多人想要成就一念不生功夫,想要入定却入不了。修定时很想不起妄想,偏偏它一念出生、很用心去对治,才刚刚过去之后,不知不觉之间又有一念生起,没有办法让它不再生 三摩地

2018-07-23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正觉教团三乘菩提念佛法门系列节目,是按照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这本论着内涵来讲述。我们现在课程进度正进行到前资粮部分。这个部分主要是在说明求生诸佛净土三种资粮,也就是信、愿、行部分。前面正礼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信与愿部分;至于第三个资粮----行部分,当中有两个细项,也就是事行资粮以及理行资粮。这两个部分,也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这个境界是介于无想与有想之间,也就是非想非非想定,或者非想非非想天境界。这一个境界为什么称为「非有想、非无想」呢?这意思是说,从无所有处转入非想非非想处时候,那个境界是要把觉知灭掉;然而他还没断除五阴我见,只断色阴我见,所以能够舍弃色阴而证得无色界定,终于进入无所有处定;因为他已经听闻善知识说涅盘中是要把所知心全都灭掉,当他想要把自己所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节俱解脱俱解脱者,谓八解脱者兼具了慧解脱者所拥有解脱知见。八解脱圣者虽已证得灭尽定,然而仍不是俱解脱者,所以应当再进修慧解脱圣者所具有解脱知见;意谓八解脱圣者已断有漏而仍有无明漏,已有戒、定、慧、解脱,而无解脱知见。八解脱又名九证法,八解脱实证者又名身证,如前一章第七节中说明。(凡是修学解脱道行者,若在见道之时不能立时成为俱解脱或慧解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对我们开示,他在书中写着:断我见一定要有未到地定功夫。因此许多菩萨也更加积极于无相拜佛定力修学,就有菩萨问:“能不能用九住心,来作无相拜佛入手处呢?”其实是可以!因为每一个人在修定时候,会依于他习气、会依于他心念,而有不同相应法则。我们今天就以弥勒菩萨所开示九住心来看:如何依着这个九住心,来调我们无相拜佛忆念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