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譬如说,如果今天你真的悟了,但是有个人误会佛法,落到离念灵知之中,他却反过来破斥你说:你悟错了!你是大妄语,你得要下地狱!离念灵知心才是真心,我才是真的开悟。那他就是慢过慢,已经不单是慢或过慢。明明比别人差很多,却自称是胜过别人,这就叫作慢过慢。第四种叫作我慢,我慢又称为根本慢。因为这种慢心是一切慢的根本,也是一切人生来就有的:因为有我而生慢。譬如 admin

2020-02-21

也就是说修学禅定的人,断除了对色界的贪爱,超过欲界、色界到达无色界,进入无色界时没有色阴,但还有四空定中的离念灵知心存在,住于四空定中而无五尘的觉知,所以还有受想行识存在;这受想行识,就是未悟者所说的心,能知定境的离念灵知心,以及能作主的意根心,还有这两个心存在,就是仍然保有三界有,所以无法解脱生死,因此叫作有爱住地烦恼。假使没有断尽一念无明四种住 admin

2020-02-20

或又有主张离念灵知心是究竟的,告诉他,离五尘的离念灵知心也是意识心,这时他们往往会反对这种说法。但是这两种人都不离识阴的境界,只是定力的有无差别而已。当他们依照师长的教导而认知,或证得这二种心境时,就产生坚执,不许别人评论他们所证的境界,也不许别人评论他们的师长;或者他们的师长为了眷属的系爱,强调一师一道,不准他的弟子到外面学,这样相对的情执继续扩 admin

2020-02-19

平实导师在《识蕴真义》中开示:【境界受谓身根本有之苦、乐、舍受,即是尚未由觉知心、尚未由离念灵知心生起对此境界欢喜或厌恶之心行时所得之身根身识上所有觉受;苦乐舍受,谓身根身识触痛尘已,转由意识领受身根痛触之粗相细相而产生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注:痛谓触觉)。】1众生的这些觉受为何称为受阴呢?阴的意思就是遮盖,众生由于不知觉受的虚妄不实,因而遮盖解 admin

2020-02-18

例如在专心一志而离语言文字时,能了别苦乐、对错,或是能了别食物的味道、艺术的韵味,乃至能了别佛法义理的离念灵知心;或如喇嘛教徒在双身法中,无语言文字妄想而能领受淫行乐触的觉知心;又譬如正当专心听法时,心中远离一切妄念,虽然都没有生起任何言语,却已能分别法味的灵知心;这些都是识诸味而与种种法味相应的心,正是识阴中的意识心。又比如正当专心听闻某大法师说 admin

2020-02-18

经文中也很明确地开示了五阴炽盛的状况:由于没有认清五阴的内容,不能了知五阴的虚妄性,所以落在以五阴为我的身见中,误将五阴中的色阴或受、想、行、识四阴认定为常住不坏法,例如凡夫外道所认知的常住的精神体,正是识阴所摄之法;又譬如禅门中认定离念灵知心为常住心的错悟者,执著离念灵知而不肯承认识阴自己是虚妄的,就是落在生死中的有漏法,正是法乐阿罗汉所说的觉、 admin

2020-02-18

】(《大乘起信论》卷1)因此,一切念头都不起还是属于不觉,以离念灵知心来说,必有所了知的法尘境界;即使在二禅以上,无觉无观的等至位当中不接触五尘,但仍然不离定境法尘的境界,没有见闻觉知也还是第六识的虚妄境界。因此佛陀在《楞严经》中开示:【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1)对于以离念灵知 admin

2020-02-18

[5]执着离念灵知心为实相心而不肯舍弃者,即是畏惧解脱境界者,即是畏惧无我境界者,即是凡夫之人。谓离念灵知心正是意识心故,是生灭法。[5]亲证如来藏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众生也难以信受。[3]佛陀见到种种外道因为无法证得如来藏而发明起说,也早已预见末法时的法师们会因为证不到如来藏而发明种种的意识不灭说,所以在阿含解脱道中斩钉截铁地说:【诸所有意识,彼一切 admin

2020-02-18

譬如有人主张:有念灵知心或者离念灵知心就是真心。身为佛弟子们应该要加以探讨:首先、什么是有念灵知?就是双方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让对方能够清楚知道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像这样透过语言文字,让双方专注在所要表达的内容的心,就是有念灵知心,也是意识的变相之一。譬如某甲对某乙用语言文字来说明自己所拟定的计划与内容,某乙听了,觉得计划当中有一些不妥需要修正 admin

2020-02-18

第二个重点:凡是有法师、居士们主张真心有见闻觉知,譬如有念灵知就是真心,或者离念灵知心就是真心,或者断际灵知就是真心,或者真心有觉知但不取分别等等。你一定很清楚知道,这些法师、居士们说法与佛颠倒,不仅错得离谱,而且还误导众生走向常见外道中。或许有人会怀疑:这个本来就自在的真心,就是佛在经中所说的三界唯心的心,不是如你们所说的如来藏。既然有所怀疑,当 admin

2020-02-18

行者如果能够现前观察十八界法的虚妄,一一如实现观而没有遗漏,就能够了知有念灵知心与离念灵知心都是虚妄,都是必须藉缘才能生起之法;也能够了知处处作主之心就是意根末那识,意根同时也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源;能够这样一一现观而了知十八界法都是虚妄,没有一法有其自体性,没有一法是可以常住不坏的人,就能证得声闻初果,这就是无为法。在取证声闻初果以后,继续努力的消 admin

2020-02-18

如何是对识阴的如实了知?除了对识阴的内涵确实了知以外,也应对识阴在五位中必定会暂断的事实要加以了知,并且对识阴的出生与运作时所依诸缘加以了知;再从正教上的闻知与信受,建立正知见,如实思惟后,再于现实境界中来作现观,才能确认识阴----特别是意识离念灵知心的状态----是虚妄性的。现观意识自己是依三缘和合才能出生的生灭法,对于我自己是常住不坏法的恶见就能断除 admin

2020-02-18

二者:信受大乘,认可如来藏法(真心、本际、真如、实相、空性、有分识、穷生死蕴),且已皈依三宝,受持律仪之三乘行者,但误会一念不生之觉知心、离念灵知心、前念已灭后念不生之心、清楚明白能作主之心、虚空粉碎、大地落沉及五现涅盘心,是实相、是真心者,此等即是得到佛法之肉。三者:信受大乘,皈依三宝,受持律仪,如法熏习三乘菩提,能断我见,老实念佛之四众弟子,此 admin

2020-02-18

如果说离念灵知心这个法可以进入到无余涅槃之中的话,那么涅槃之中不就是有意识心这个法吗?不就是有知吗?如果有知,那就一定能够了知六尘、了知法尘,有知、有尘就一定不会是寂静的!事实上,无余涅槃的境界是离六尘的,离六尘当然就是寂静!在无余涅槃之中是没有觉知心存在,因为十八界法都灭掉了,觉知心不存在了,当然是寂静的,这样子的涅槃才能够符合三法印。如果有人说 admin

2020-02-18

维摩诘居士早晨看到阿难在托钵,因为世尊的身体化现出热病了,所以阿难要找清凉性寒的鲜乳为佛退热;但维摩诘居士却说:世尊的法体是法身如来藏,而不是思欲心的离念灵知心;法身是真心,而离念灵知则是妄心,所以法身又怎么会生病呢?再说,即使是人间最低的转轮圣王----铁轮王,尚且因为福德超胜于常人,亦可一生无病,何况是福慧二足圆满的世尊呢?又怎么会生病呢?居士不但 admin

2020-02-18

所以说,学佛还是如实的好,以免像达照这样,崇拜元音老人,信奉他的离念灵知心此邪知邪见,以此来误导众生,使得众生堕入常见外道,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包括元音老人在内)。----《附佛外道的达照法师五》  admin

2019-09-20

通常错悟者常引神会禅师的“离念灵知”语句自以为所悟相同,故此摩诃衍就算曾在神会座下熏习,但是把意识离念灵知心当作神会所说本来离念的第八识心阿赖耶识如来藏,实质上仍是错悟之野狐,而且圭峰宗密本身就是未悟者,尚未开眼,其所挑选的法嗣是错悟者,那是必然的。有关圭峰宗密未悟的事实,非本文讨论之议题,故略而不谈。始自天竺,末至现代的正觉同修会,彻悟 admin

2019-07-29

无色界有者,谓执着四空定之微细离念灵知心,以之为常住不坏法,误以为如是安住于四空定境界中时即是无余涅槃;如是安住不舍,故名有爱住地。由如是错误认知故,堕于无色界有之中,致令不能出离无色界境界,致令不能取证无余涅槃。凡此四种住地烦恼,皆能障碍学人取证二乘菩提之解脱果,令人不能出离三界生死,故名四住地;必定令人常住如是四种境界而常住于三界中轮回生死故。 admin

2019-04-24

意即修学禅定之人,断除色界爱烦恼,超过欲界、色界,到了无色界;进入无色界的时候,没有色阴,但是还有离念灵知存在,所以还有受想行识存在不灭,这受想行识就是未悟者所说的心——能知的离念灵知心,以及能作主的意根心,这两个心还在,就是「三界有」,这也是三界中的有,因为离念灵知只能在三界中存在,并且要依意根才能在三界中存在。修行人如果已经没有欲爱、 admin

2019-04-24

执着无色界有,就是执着四空定中的微细的离念灵知心,以之为常住不坏法,误以为安住在四空定境界中就是无余涅槃,这样的安住不舍就称为有爱住地。执着贪爱无色界境界的禅定修行人,以为有身就必定有坏,因此舍寿后灭掉了对色界天身的执着,生到无色界天中,长时住于觉知心一念不生的境界中,乃至极微细的念也都没有。然而,觉知心还是有生之法,有生则必定有灭,不是真实能出离 admin

2019-04-24

 «上一页   1   2   …   3   4   5   6   …   7   8   下一页»   共141条/8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