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根据《百法明门论》,将无为法分为:虚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等,总共有六种。接下来我们就开始来介绍这六种无为法。首先说明虚无为。什么叫作虚无为呢?所谓虚无为是说,众生本有的第八识如来藏其体性犹如虚,是无为性,是无作性,非由他作,是不生性,是常性,是不坏性,是不老死性;由于藏识具有以上所说的种种体性,因此说 admin

2020-02-18

所谓择灭无为是指行者以虚无为为基础,而继续进修出世间法;由于无漏法之修学,产生了简择的智慧,因此就有了抉择力,而得以灭除种种导致分段生死之杂染;从此能以择灭无为之无漏智,而使烦恼障种子在现行时得以加以灭除;由于这种灭除烦恼障现行之无漏性,是依抉择力而产生,所以就立名为择灭无为。这显示出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的择灭无为种子已经开始生长了。如果依解脱果来 admin

2020-02-18

什么叫作虚无为呢?所谓虚无为是说,众生本有的第八识如来藏其体性犹如虚,是无为性,是无作性,非由他作,是不生性,是常性,是不坏性,是不老死性;由于藏识具有以上所说的种种体性,因此说其性犹如虚、无为无作,就称之为虚无为。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是依凡夫众生分位来说第八识心体所处的境界。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乃是指一切有情自心藏 admin

2020-02-18

这也就是说,在三界的一切境界中,最少都必须要有意识、意根以及阿赖耶识这三个识,否则那些境界相是不可能存在的;入了四定当中也还是有三个识,意识不会灭掉,所以意识的心体是遍三界九地的。当意识在四定的等至位中现行的时候,衪必须依靠意根和阿赖耶识,如果没有这两个识,就不会有众生证得四定的境界。在色界更上一层的无色界,那里的天人没有物质的色法,纯粹是精 admin

2020-02-18

所以主张透过观想可以成佛,实属荒唐!藏传佛教中觉囊派所弘传的他见中观,承袭了弥勒菩萨、无著菩萨、龙树菩萨的八识论如来藏正法。什么是他见?是说一切有情都有真心本体第八识如来藏,而如来藏真实存在、常恒不变,一切现象都是由如来藏藉缘而生,世人所感知的外境都是如来藏所显现的影像,假使离开如来藏就没有五蕴与各种外境。如来藏本来真实自有,所显现于外的蕴处界 admin

2020-02-18

广义的善知识是指:十方三世诸佛、大乘胜义菩萨僧、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以及证悟菩萨所造论等等;狭义的善知识则指:在大乘法中明心开悟以上的菩萨,对实相法有所亲证,这些三贤位、初地以上圣位菩萨,不但断我见,并已悟得性心如来藏,已入实相中,能为我们开示大乘实相法义,宣说第一义谛妙法,让我们将来有机会因为他们的教导,而触证性心如来藏,使我们生起般若智慧 admin

2020-02-18

见道就是指亲证性心如来藏,这个见道是进入佛门一窥堂奥的最基本条件。重关就是《大般涅槃经》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导师是指能教导我们明心见性修学第一义谛,更能在悟后指导进修别相智,乃至种智的大善知识。入宗门是说进入佛法实证大门,正式开始学佛,这是内门广修六度万行的开始,因为未明心之前不能说真正在学佛,只能说是随顺行世间善法,属外门修的相似佛法,是在修 admin

2020-02-18

第二点,《般若经》讲的,不是一切有为法的无常,不是烦恼断灭的,不是缘起性,而是说这个如来藏本身祂无生,本身具足了无漏无为法,可是祂能生一切有为法;所以《般若经》讲的是中道,般若中道讲的是这个如来藏本身的真实。所以,如果说读《般若经》的时候,把祂当作说那是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所以,来看待《般若经》的话,那么这样子,等于误解佛的意思,就会对这 admin

2020-02-18

所谓的行阴,乃是经过一段时间与间运作的过程而有的法,是依于色阴、识阴、受阴、想阴和合之后而有的法,本身不是真实法。又色阴、识阴、受阴、想阴,本身是虚妄法,更何况行阴是依于色阴、识阴、受阴、想阴和合运作之后而有的法,当然更是虚妄,所以行阴是虚妄法,不是真实法。由于众生不了知五阴的虚妄,为五阴所遮盖,就在这五阴和合运作当中所产生的种种行,造作了种种的 admin

2020-02-18

假名善知识,他们把一切法、一切法缘起性当成是法界实相,当成是佛陀两千五百年前所教授、所要开示悟入的一代法教。这样如同生盲者,不见言见、未证言证,把佛陀一代法教,慈悲要开导众生悟入的法界实相,要众生亲证唯我独尊的自心如来真实如来藏心,错解成就是一切法、一切法缘起性;坚持这样的断灭见外道论的这些法师,只能是名恶知识,不名为善知识。佛陀在初转法轮 admin

2020-02-18

佛性是在一切的境相上显现,所以佛性虽然是性,也具足了有性;因为有两边都清楚分明,所以不落两边,见性的当下就住在中道实相之中,不会像明心之人比较偏向的一边。从此以后,可以时时刻刻体验真如和佛性的运作,而世界身心的真实感,顿时消失,因此而得到解脱的功德正受,世界如幻观便得成就。另外,眼根若见性,则六根一时俱见,亦即眼能见佛性,耳、鼻、舌、身、意, admin

2020-02-18

主要是因为一般人从小到大,他在应对各种境界跟事物的时候,通常他是用意识思惟以及配合逻辑推论,因此凡事都要问为什么?为什么?而这个自在法却是不能应用以前的习惯,因为祂是没有原因的存在;所以因为这样的原因,就有很多人,虽然他是信受缘起性,可是却落入无根本因之缘起性邪见,这个就非常危险!同时他也违反龙树菩萨所开示的四不生的道理。以上我们是依据《十地经 admin

2020-02-18

尔时宝明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是善知识?佛言:善知识者,善解深法相、无作、无生无灭,了达诸法从本已来究竟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性相如如、住于实际,于毕竟中炽然建立,是名善知识。】(《法句经》卷1)经文的大意是:善男子!一切的众生想要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也就是说一切的众生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话,那就应当要去亲近善知识,从善知识那边去请 admin

2020-02-18

但是如果说万法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灭尽了一切却又说这不是断灭;那到底佛法要追求的是什么呢?佛法不共于外道所说的,不像外道他们是要去追求梵的常法上的追求;也不同于外道的断灭论,说断尽一切就叫作解脱。所以佛弟子所实证者乃是中道,必须离开五蕴的虚妄相,不落入常法与断法的相对,而有法能实证,而非虚相的无法,这就是佛弟子最初的发心,也是最终的 admin

2020-02-18

自古以来,一般的初机学佛大众,在进入佛门研读世尊初转法轮言简意赅的《阿含经》,常常由于缺少善知识的解释,因此对于《阿含经》中的真实义多所误解、误会了,以为说《阿含经》讲的就只是五蕴寂灭、六识寂灭,所以就成了一切都无的断灭,最后以为五蕴十八界的一切法都只有缘起而性。许多假名的善知识误解了《稻秆经》中所说的:见缘起则见法,见法则见佛。然后大言不惭地 admin

2020-02-18

自古以来一般初机的学佛大众,在进入佛门研读世尊初转法轮《阿含经》这个系列的经典,常常由于缺少善知识的注解,因此对于《阿含经》中的真实义多所误会--误解了;以为说《阿含经》讲的就只是要五蕴寂灭、六识寂灭,以为那就是成就了一切都没有的断灭。所以自古以来,如果没有真实证得解脱果证的善知识来为我们教授,学人非常容易就落入了断灭的见解,这样子一来就会成为佛所 admin

2020-02-18

在《百喻经》中佛用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从前有一个人愚昧无知,他口渴极了,急着要喝水,远远的看到地上晃动的阳焰----也就是热气上升沸腾,好像水气的这个气流。他以为那个就是水,连忙追赶上去,一直追啊追,始终在他眼前追不到,一直到了恒河边,终于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河水了,他却对着河面呆呆地傻坐着,而不去拿河水来解渴,旁人就问他:你已经渴成这样了,不就是来找水 admin

2020-02-18

甚至我们可以打个比方说,那就好像说,原先的见闻觉知的我,透过去除我执之后,原先那个见闻觉知的我,就俨然变成像一团透明的气一样。那你说,如果想象像一团透明的气这样子的话,那么这个气,请问世间有什么样的东西,能够真正去阻挡它的行进呢?所以说,以这个比喻来让大家了解到,佛教里面的所谓的去除我执的话呢,那它所成就的状况就是:没有了你所执着的见闻觉知的 admin

2020-02-18

然而这样的见解与说法,与佛的开示相违背,因为佛在《心经》曾开示:一切有情的真心,也就是涅槃心,是离分别的、离见闻觉知的,其经文如下:舍利子!是诸法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 admin

2020-02-18

有人认为整个佛教的法就是在讲缘起性,缘起性是在讲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中的十二有支都是生灭法,若能将十二有支一一灭除了,就能出离生死轮回。关键就在这里,当灭尽十二有支之后,已经无我、无人、无一切法了,那是不是断灭?六识论的人灭尽十二有支之后,一定是断灭,因为十八界都灭尽了,当然全部断灭,一无所有;然而佛法不是这样说的,不是死了之后一切法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