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中文名如来藏外文名तथागतगर्भ;Tathāgatagarbha又名阿赖耶识丶真如丶异熟识丶无垢识体性不生不灭、非断非常、非空非有功德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目录1如来藏概述2如来藏与十因缘十二因缘法的关系3如来藏与涅槃的关系4如来藏与中观的关系5如来藏别名的涵义6如来藏的体性和七大自性7如来藏在佛法的重要地位8佛门以如来藏法千年传承,不曾改易9如来藏与佛法法脉如来藏概述 | admin 2020-02-18 |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shè]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 | admin 2020-02-18 |
![]() |
前面已说明《心经》有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心经》最主要的宗旨就是心,也称为空性心;第二个重点:空性心借着种种缘而出生蕴处界及诸法等空相;第三个重点:空性心与空相两者之间的关系。此外,也解释《心经》第一段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指:破参明心的菩萨,现前双照真心本来自在以及五蕴皆空,并转依真心无所得的体性,因而度 | admin 2020-02-18 |
![]() |
接下来谈《心经》下一段经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如下:舍利子!诸法是空性心所出生的法相,它从本以来不生,所以未来也不会灭;它从本以来没有染污,未来也不会有污垢;它从本以来没有增加过,未来也不会减少。有很多佛弟子们对于这段经文产生疑惑,因为他们知道诸法本来就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的法, | admin 2020-02-18 |
![]() |
前一集说明:在现象界上,诸法空相本身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的法;可是将诸法空相摄归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空性心,诸法也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接下来谈《心经》下一段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是故空性心的 | admin 2020-02-18 |
![]() |
前一集已说明,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十八界任何一法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所以《心经》才会开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今天继续《心经》下一段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菩萨透过参禅深入参究,那就是《心经》所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因为定力、慧力、福德等次法条件圆满,所以一念相应慧而亲证此心,因而有下列三种情形出现:第一种、是菩萨亲证此空性心,随时随地可以观察祂本来就自在,就算菩萨不观察祂也自在,成为名符其实的观自在菩萨。第二种、菩萨现前观照五阴十八界等空相,都是有生有灭、有染有净、有增有减的法,都是虚妄法,所 | admin 2020-02-18 |
![]() |
如同采摘中药草,须要先了知药草的形状、特性等等才能去采摘,否则茫无头绪,如何来采?证悟明心也是一样,您想要证悟明心,究竟是要悟得什么心?真心有什么特性?有什么功能?什么是常住不坏的真心?什么是缘起性空的妄心?二者有何差异处?都先要有一些认识,您才不会像在大海里捞针一样毫无目标;否则,连门都摸不到,要如何入门而开悟?禅宗开悟虽然是无门之门,但只要是遇 | admin 2020-02-18 |
![]() |
虚空无为也是一样,这个真心的体性犹如虚空,非形非色,这就是虚空无为。一般人常常会误会虚空无为,说是因为虚空中没有任何一法,不起作用,所以是无为,这是误会了虚空无为。真正虚空无为所指的是这个阿赖耶识如来藏祂的体性犹如虚空,无形无色。那不动无为又是什么呢?不动无为是在讲禅定中第四禅的境界;在第四禅的境界中,第七识的意根不动,第六识的意识觉知心也完全不动 | admin 2020-02-18 |
![]() |
由一切最胜的八识心王,与此相应的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显现出这样一个影子:有我们的色身,以及我们所接触的十一种色法,因为有了这八识心王与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共同变现出来的十一个色法,再由这十一个色法配合八识心王和五十一个心所法共同运作,又有了时间、空间、名词、字句……等二十四个世间法的出现,所以这二十四个和心不相应的法,是三位差别的缘故。这二十 | admin 2020-02-18 |
![]() |
这也说出了一个重点,如果想在意识觉知心的层面,运用数息、或者看空、或者放下一切我所烦恼,制心一处要让意识不在六尘攀缘,远离妄念而灵明觉了,仍然是属于境界差别相;因为灵明觉了,它就是透过修定的方法,降伏种种杂念而让它成为制心一处;种种杂念也是境界,制心一处也是境界,只不过一个是什么?一个是比较散乱的境界,一个是比较制心一处、比较轻安的境界,所以这两个 | admin 2020-02-18 |
![]() |
也就是说,赖耶缘起就是一切法的缘起,离开阿赖耶识就不可能有一切法的缘起缘灭,所以一切世间法的缘起缘灭,包括一切有情蕴处界的缘起缘灭,都是以阿赖耶识为因,乃至佛法解脱道中所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正理,以及佛菩提道的实相般若与一切种智,都依阿赖耶识而起,这就是赖耶缘起。因为阿赖耶识集藏了八识心王一切种子,也就是一切的功能差别,并且无始劫来恒不断灭地集藏有情 | admin 2020-02-18 |
![]() |
接着我们再来说自性性,这个自性性又可以分成很多种:是空性,也是有性;祂具有能生性,也具有所生性。所以祂也是具备能生、所生的有为法,如果祂没有这能生、所生的有为法体性,那你上一辈子入了母胎之后,还可以变现出来现在这个身体吗?不可能的!因为你的祂有这个变现的能力,所有经由妈妈所供给你血液、养分和生长的环境,你就能够靠着祂来变现这一世的身体。所以说祂具有 | admin 2020-02-18 |
![]() |
意识刚出现的时候,就是在母胎的环境下安住,由于这个意识心是以这一世的胜义根作为依据,因此是全新的意识,不是上一世的意识;而也因为是全新的,他根本没有见过外面广大的世界,什么也不懂,所以他住在母胎的时候,会以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很习惯,从来没有感觉母胎里的空间那么小,不知道住在母胎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当胎儿的耳根功能逐渐完成,他也会渐渐地听到一些声音, | admin 2020-02-18 |
![]() |
至于二禅等至位以上,乃至无色界四空天之定中,及睡梦中独头意识,因不触外五尘,纯由意根缘藏识相分,意识于中起了别之内相分亦是法尘,属定境法尘及梦中法尘,是不依于五尘相分性境上所起之法尘亦称独影境,纯为见分所变生之法尘境。如意识之忆往前尘,展望未来,思惟推敲亦复如是,是故独影唯从见。乃至于五无心位中----睡眠无梦(眠熟)、无想定、灭尽定、正死位、闷绝中意 | admin 2020-02-18 |
![]() |
如何是真识?是说这个真识,使诸阿罗汉入涅槃后,不堕于断灭空;入涅槃后,不堕于断灭空,故说是真识。真识就是入胎识,就是部派佛教的声闻人根据臆测而说的本识、不可说我、有分识、穷生死蕴,一法多名。由于有入胎识执持色身而驻于身中,恒常坚固而不可坏,时时都在运作中,才会使色身依照业果而自动生成、出生、成长、衰老、寿命终了而死亡,完成了生死的全部过程。这个真识 | admin 2020-02-18 |
![]() |
今天我们要继续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我与无我的相关法义;今天我们会把重点放在应住不变异法,空无我、我所上面,这个也是属于在修学中非常重要的法义。一开始我们要简单说明我与无我的基本概念。一般人所说之我,通常是以意识觉知心为主,因为意识觉知心是因缘所生法、是生灭性的,因此称为假我,意识心祂也没有真实不坏的体性,因此也称为无我性的;佛法中的真我就是如来 | admin 2020-02-18 |
![]() |
第二、出世间三昧:是指二乘人断我见、我执而生起的空、无相、无愿三昧,或者说为空、无相、无作三昧。这三种三昧是意识心断除我见、我执生起空、无相、无愿而心得决定的二乘解脱智慧三三昧,并不是禅定的有觉有观、无觉有观以及无觉无观的三三昧。出世间三昧的意识所缘境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藉由心一境性,而止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并且审细正确观察一一蕴、一一处、一 | admin 2020-02-18 |
![]() |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想(由受生想)思(想生 | admin 2020-02-18 |
![]() |
意思是说,假使没有具足的信心,在佛法中必将空无所获;因为佛法虽然神通广大,也是难度不信之人啊!疑盖有三种,第一是疑惑自己,第二是疑惑老师,第三是疑惑自己所修持的法门。然而不管是哪一种疑,基本上都会因为犹豫不决,而使善法无法生起;因此说佛法之中信为能入。假使没有信,虽在佛法大海之中,还是无法与之相应,终无所获,所以说不信者,是障圣道之根本。因此,一切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