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比如经典中常看见佛弟子前来见佛的时候,都是“一心合掌,顶礼佛足”,然后“一心合掌,瞻仰如来”,而且是“一心恭敬,目不暂舍”,都是要一心。因为佛法中强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认为如果心散乱不定,就难以得见诸法的真实相,进而成就道业。正如同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有这样子的开示,龙树菩萨说:“‘定&r 三摩地

2018-07-23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说,看话头功夫好不好,对于眼见佛性是非常的重要了,也就是说,定力的具足是眼见佛性的必备条件!因此,如果我们自己不肯如实下功夫,而是要到处去打听佛性的答案,或者想要从经典当中去找寻佛性的蛛丝马迹,那就永远不可能眼见佛性了。因此我们说,眼见佛性这一个法,一定要老老实实把功夫做好,有一天在定力、慧力以及福德资粮都具足的情况下,突然一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佛在经典当中,还有介绍非常非常多种的念佛法门,除了持名念佛之外,还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系念思惟念佛、无相念佛、体究念佛、果地无相念佛、实相念佛种种不同的念佛三昧的境界;而这些的念佛三昧,都是摄属于念佛法门的函盖范围之内。我们在后面的课程,将由其他不同的老师,为各位概略地介绍一下这些念佛法门。对于这些不同的念佛法门,让大家了解。今天我们要介绍的 三摩地

2018-07-23

虽然菩萨也要修学神通,但不是这时候修学,如果属于戒慧直往的菩萨,就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这有经典为证。《大方广佛华严经》开示如下:“菩萨行大海,难动不可尽,发心出世间,得入于初地,二地净持戒,三地修诸禅……”(《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七)经中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四禅八定、 三摩地

2018-07-23

而且愿意经常诵经,代表着对于佛法有信心,也因为常常诵经的关系,信心越来越坚固,使得信根能够逐渐成就;同时未来世碰到这部经典,或者经中所出现的佛菩萨名号、佛法名相等等,也都会觉得很欢喜而希望进一步修学。因此藉由读诵经典,也可以把这些善净法的种子,种进心田之中带到未来世去,届时便很容易与佛法相应,因此利益很大。即使对于经中的某些义理无法完全理解,但是因 三摩地

2018-07-23

以定境这样的有所得法、有境界法而毁谤,其实是违背了了义经典的圣教量,这样的行为已经成就了地狱的重罪。那么想想看:一个人在这一辈子呢,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的善因,却得到了未来世地狱重罪的果报,想想看!他们是不是很可怜呢?平实导师以悲心的缘故,特地在《生命实相之辨正》一书当中,为这一类的人概要的说明:现在的学佛人以定为禅的各种层次,提供学佛人省察思惟。 三摩地

2018-07-23

对于四禅八定和观禅、炼禅、熏禅、修禅,只依照佛门经典和善知识的开示进行简要的描述。况且,以笔者微薄的定力证量,也没有资格对四禅八定的修习内容进行个人的阐述,只能依经典和古今善知识的开示进行一个基本知见的传播。(原标题:禅定修习的次第) 三摩地

2018-07-23

但阅读佛、菩萨开示的经论,应以恭敬心请阅,《金刚经》言:「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经典是佛法身慧命开演之所。平实导师于《楞严经讲记》第三辑开示他读经时的恭敬:「破参后那两年,我很努力在阅读大藏经,每天至少要读六个钟头,都是在三楼佛堂中盘着腿恭敬地阅读。」每部经典都有菩萨、龙天的护持,因此只要恭心阅读,必得护念,不为魔扰。以上由编译组答复,供您 三摩地

2018-07-23

其次,经典记载,十方三世诸佛都是在四禅中成佛的,佛的应身也是在四禅之中入涅槃的(佛入涅槃是入无住处涅槃,不同于阿罗汉、辟支佛所入的无余涅盘)。因此,没有定力,终无法成佛。再有,誓愿成佛者必定经历菩萨地直到佛地广度众生的阶段,而广度众生,到了一定程度,一定是需要神通之力来作为方便的,神通由定而得,不修禅定,发不起神通,度众生时就缺乏方便。4、小乘修行 三摩地

2018-07-23

2、五根五力中的精进通常所说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共三十七道品法,是佛陀于阿含期初转法轮时所宣讲的解脱道妙义,三十七道品的关系示意图如下:精进所属的五根、五力在阿含经典中有精彩的譬喻说明,如堂阁喻、树喻和候鸟喻。如在北传杂阿含666(六五四)经中,记载道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还觉得这个证据不够清楚,可以去买他的《曲肱斋》全集,共有五大册,每册都有这么厚(比出大约七公分的厚度),那书不便宜,所以你只需买他的事业部那一册就够了,书中写得太清楚了;在大陆的学人,也可以从北京华夏出版社买到《藏密修法密典》五巨册中找到明确的说明与教导;再不然的话,也可以从《大正藏》所编的密教部的《大日如来经》找到证据;又如密教部的《一切如来 三摩地

2018-07-23

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无论品位为何,皆是仗着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大愿,让已度至极乐国者之有情,迈向成佛之道 三摩地

2018-07-23

经典中释迦牟尼佛却是强调说:“我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即脱火车地狱之罪。”是说世尊当时就是因为发起了佛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心的缘故,所以才能立即脱免了火车地狱极重的罪报。可见释迦牟尼佛的最初发菩提心,完全是自己身历其境,感受到地狱众生所受的极重大苦痛,心生哀悯,而起了想要救拔他们脱离的大慈悲心。因为这大悲心不是由别人教导之后才发起的, 三摩地

2018-07-23

因果法则如影随形,所以经典中会说:众恶莫造,诸善奉行。能够深信因果,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知道,纤毫受之;因此若能持深信因果,就能知一切业都有果报,就会有警戒心,不会有造恶的过失。信受这样如来藏阿赖耶识根本因的果与因的义理,深信不疑,自然能肯定持戒的净因,策勉自己已受如是清净戒法,修如是清净戒行,证如是清净果德,对戒法的精神、目的、结果能 三摩地

2018-07-23

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CBETA,T09,no.262,p.62,a19-24)那这点大家还是要留意!所以知道菩萨们犯了过失,记得不要到处宣扬,可以私下劝他改正!若常常劝导对方却没效果,才以善心跟上位菩萨报告!如此就没过失!那假设因为自己生气而到处宣扬对方过失,就犯了说四众过!其实诽谤发菩提心的菩萨就恶业很重了,佛在《大乘方广总持经》中说:「以恶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不妨举经典中的故事来说明:在《百喻经》中有一则譬喻的故事:说在一个村子里,有一天有一群人一起在屋内聊天,谈著谈著就说到村子里另外一位当时不在场的人,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处事不偏袒、无私心,算是一个公正的人,只是有两个不好的缺点。这时候有人说:第一、他很喜欢生气,很容易起瞋;第二、他作事总是匆匆忙忙,缺乏思虑。谁知当他说到这人缺点的时候,这人刚好从门 三摩地

2018-07-23

这部经典的菩萨戒既是为将来出家而作准备的戒法,属于声闻性质的在家戒,当然不同于梵网、地持、瑜伽、璎珞等经的尽未来际受的成佛之道菩萨戒,也不同于正统的声闻出家戒,所以就摄属别解脱戒,故名波罗提木叉戒。-----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八辑<业品>第二十四之余(原标题:戒能遮除烦恼) 三摩地

2018-07-23

那有人就跟我讲,《地藏经、药师经》不是说:念过《地藏经》、念过《药师经》,再大的重罪都可以消失掉吗?可是经典一点都不糊涂的,在《地藏经、药师经》里面有没有说:那一些罪是什么罪呢?他有没有指明是受了菩萨戒以后,犯十重罪?没有。他说的只是一般的五逆十恶。所以要知道,这菩萨十个重戒犯了不通忏悔,忏悔了重罪还是不灭,还要去受,入波罗夷之罪。波罗夷是什么?翻 三摩地

2018-07-23

若得见道,虽现在家相,亦名菩萨,亦名为僧,合名菩萨僧,此乃大乘经典所说,已证大乘胜义故。菩萨在原始佛法时代就已在弘法了,在阿含部经典中也曾有这种历史事例出现过,就是佛陀入灭前的迦叶童女实例。这位童女既非比丘尼,也非丘,却是出家而示现在家人的身相,佛陀住世时就已率领五百比丘人间弘法度众,智慧当然是相当高的;若不是菩萨,是不可能具备这种智慧的。她因为已 三摩地

2018-07-23

不是像有些寺院请来《大藏经》放在经橱中,然后在经典前面供上香与茶;那不叫作供养法宝,那白纸黑字没有用,要有人研读它而证悟,要有人证悟后拿它来用,才是真实供养法。所以供养法宝在于护持正法、如实亲证、为人解说、加以宣扬,这才是供养法宝。佛降生人间的目的是在利乐有情,我们若能亲证而为人演说,就是供养法宝。以帮助修学大乘的凡夫僧宝悟入,就是供养僧宝、供养法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