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虽然还没有到初禅,已跟定共戒相应。这是戒,叫做戒学。如果已修到‘理一心’的话,它是属于‘性戒’,不是‘相戒’。一般人受戒时必有戒相受持,如:不可以杀生,不可以邪淫,不可以窃盗,不可妄语,不可喝酒;有戒相。理一心里面我们称之为性戒,叫做‘道共戒’,也就是说已亲见自性弥陀了,这叫理一心。理一心的时候自然不犯 admin

2020-06-08

  虽然还没有到初禅,已跟定共戒相应。这是戒,叫做戒学。如果已修到‘理一心’的话,它是属于‘性戒’,不是‘相戒’。一般人受戒时必有戒相受持,如:不可以杀生,不可以邪淫,不可以窃盗,不可妄语,不可喝酒;有戒相。理一心里面我们称之为性戒,叫做‘道共戒’,也就是说已亲见自性弥陀了,这叫理一心。理一心的时候自然不犯 admin

2020-06-08

  --------《入楞伽(卷二)》<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一>《大乘入楞伽》卷二,佛云:复次大慧!此中一阐提,何故于解脱中不生欲乐?大慧!以舍一切善根故,为无始众生起愿故。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言‘此非随顺契调伏解脱之说’。作是语时,善根悉断,不入涅槃。是故佛子莫谤大乘典,莫谤大乘典所说如来藏法。盖如来藏妙法乃大乘菩萨藏之根本,三世一切 admin

2020-06-08

  所以,千万不要心存侥倖,认为造恶时没有人知道而洋洋自得;因为如来藏已完完整整的记录下来了,是完全无法逃离的。--------《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112集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正元老师主讲 admin

2020-06-08

  世尊于二十一日宣说华严之后,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从这时候开始,以十二年的时间,说三藏教四阿含诸。所谓的三藏教,以四阿含为藏,以毘尼为律藏,以阿毘昙为论藏,名为三藏教;而四阿含则是指,《长阿含》、《中阿含》、《增壹阿含》和《杂阿含》。这四阿含已总述了三乘佛法。《长阿含》以四谛、八正、十二因缘法等二乘法为主,兼破六十二种外道见。《中阿含》与《长阿含 admin

2020-06-08

  众生在出生到下一世之前,都要过一个中间的阶段,叫作中阴身或称中有。除了往生无色界与无间地狱,不需要过中阴身之外,出生到其他的地方,皆需要过中阴身的阶段。有情处在中阴身时,他就会在这个阶段等待出生的因缘,因此在中阴身这个阶段并不属于鬼道。鬼道是已离开中阴身阶段,而出生到六道之一的鬼道了。所以中阴身与鬼道二者,是有差异存在的。譬如在《佛本行集 admin

2020-06-08

  我们再来看看典的记载,《毘尼母》卷1云:“佛告阿难:‘吾所以不听女人出家者,如世人家男少女多,家业必坏;出家法中若有女人,必坏正法不得久住。……女人能行八敬法者听其出家,若不能者不听在道。所以为女人制八敬者,如人欲渡水先造桥船,后时虽有大水必能得渡。八敬法亦如是,怖后时坏正法故为其制耳。’佛告阿难:‘汝今为女人求 admin

2020-06-08

  说穿了,五欲功德的领受,本质正是在识阴六识的心所法运作下而领受的,这已是落入识阴六识的我所中了。换句话说,识阴六识心的心所法就是识阴的内我所,由内我所而产生了眼见性、耳闻性乃至身觉性、意识了知性等我所,仍是内我所;至於身外的财物、名声、眷属、利养……等,都已是五阴共同拥有的我所了,已是外我所而不是内我所的贪爱了。......获得解脱果的最 admin

2020-06-08

  但身体是你的六、七识据为己有的我所,身体也是你的我所;由身体这个我所,来持有父母、师长、子女,来持有财产、名誉、性命、寿命等等。可是如来藏从来不说:这身体是我所有的。也不说:你们意识、意根每天在作主、在思量分别,把我据为己有,其实你也是我出生的,所以五阴的你也是我所有。如来藏不会如此,祂没有丝毫的意见,无始劫以来不曾表达过一次意见,有意见的永远都 admin

2020-06-08

  ------(《长阿含》卷十《释提桓因问》)沙门的真正意义,就是受具足戒;受具足戒的真义,却是在舍离受阴中的喜受时专念不忘而远离种种求,以免自害及害他。但却要在舍离受阴以后,心中先建立一个灭尽五阴以后的如,知道灭尽五阴以后不是断灭空无的一切法空境界,而是真实不断灭的,因此在灭除喜受时,比丘应当专念不忘而保持不退;接著再断除忧受的爱著,再断除舍受的爱著 admin

2020-06-08

  像《楞伽阿跋多罗宝中圣教说:【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楞伽阿跋多罗宝》卷3)意思是说:种种法相不同的五阴和合积聚的缘故,就称为僧。如果能够究竟断尽五阴,不令后世的五阴重新积聚,那就是破僧。这很明显就是从理和来说,因为一切的僧都是五阴所作,如果离开五阴尚且没有我的存在,何况能有僧呢?而且每一个众生五阴的一一阴, admin

2020-06-08

  【六斋日】[出《四天王》并《增一阿含》]六斋日者,据《毗婆沙论》所说,凡遇持斋之日,则过午不食。(一)帝释敕四天王各治一方。每月初八日,四王遣辅臣观察世间人民善恶。(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二)每月十四日,四天王遣太子按行天下,伺察人民善恶。(三) admin

2020-06-08

  众生如何因善恶业而招感下一生的异熟果报呢?论中曾有细说,现以《楞严》来说明。《楞严》卷8佛说: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p.95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剎,游于 admin

2020-06-08

  《华严》卷35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于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妄语之罪,亦令众 admin

2020-06-08

  悟后修学一切种智---如来藏系诸,而触证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等八识心王诸心所法,证入百法明门而发起道种智者,名为分证即佛,犹非是究竟即佛也。《平实书笺》 admin

2020-06-08

  这时候开始便可以随心所欲而不犯戒,因为这时已了解如何去改变自己的内相分了,这时候可以自己作主来改变内相分了,可以自己控制内相分而使它转变清净了,这才是真正的持戒者,满足了戒法的修行。这意思是说:增上戒学的修证和圆满,还是要由无生法忍而从内心证得的。《大乘无我观》二地菩萨主要是修持戒波罗蜜多,于一切的微细戒都无所犯,这是二地的修行。二地满心才算是真 admin

2020-06-08

  三地修学这些境界很迅速,事半而功倍;为什么很迅速呢?因为你在初地应修的增上慧学,和应修的檀波罗蜜的福德已圆满,所以修学禅定等法将会很迅速。简单举例来说:譬如说三地要修学四禅八定与四无量心、五神通等,得要有清净安静的地方才能用功;初地修布施波罗蜜多圆满,自然就会有那个环境让他用功。又如三地的行门也牵涉到等引、等持、等至,可是你们诸位谁知道什么叫做等 admin

2020-06-08

  阿罗汉入灭尽定时还要盘腿,坐下来,然后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次第转进而过四空定,最后入灭尽定。七地满心的菩萨不然,刚刚一坐下,想要入灭尽定,一坐下就入了:念念都可以入灭尽定的等至位中。每一念的当下也都在灭尽定的边缘中,其实他说法度众时,若突然不想说了,也可以随时入灭尽定;对俱解脱的阿罗汉及我们而言,这真是「匪夷所思」。这个时候,因为他的修 admin

2020-06-08

  每一首咒都是一个总持——但护法神的感应咒语除外——一个咒里面,每一句拆成两字一组或者一个字一组,或者三个字一组不等;每一组就是一个法门,一个法门就是代表一部。所以你把咒文整个诵出来以后写下来,其中第一句可能就有三部,你就把第一部诵出来,诵完再诵第二部,再诵第三部;第一句诵完,再依同样的方式诵第二句的每一部。所以陀罗尼咒又 admin

2020-06-08

  中曾说过:有的出家弟子禀佛说:「世尊!您要入灭了,那我们怎么办?没有人供养,以后修道怎么办?」佛说:「你别愁,我这三十二种大人相,随便一相的福德,就够你们吃喝不尽了。」为什么?因为祂的每一种相好庄严,都是百劫修来的;每一种相好庄严,都是以内财外财来修集无量的福德才能完成,所以随便一相的福德拿出来,就够祂后代的遗法弟子享用不尽了。这些福德在百劫中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