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而因为这位菩萨,已少分见佛法身,也就是已明心见性,但是犹未得名为法身;也就是他尚未进入初地,所以尚在三贤位菩萨之内,因此尚未具足初分的五分法身,但是他可以依据智慧解脱功德,配合神通来示现八相成道,当然这并不是一般三贤位菩萨可以示现的。在《起信论讲记》第四辑中,平实导师开示:这个菩萨得要是俱解脱阿罗汉,三明六神通具足而回心入初住位起修,在六住满心 admin

2020-06-08

  而因为这位菩萨,已少分见佛法身,也就是已明心见性,但是犹未得名为法身;也就是他尚未进入初地,所以尚在三贤位菩萨之内,因此尚未具足初分的五分法身,但是他可以依据智慧解脱功德,配合神通来示现八相成道,当然这并不是一般三贤位菩萨可以示现的。在《起信论讲记》第四辑中,平实导师开示:这个菩萨得要是俱解脱阿罗汉,三明六神通具足而回心入初住位起修,在六住满心 admin

2020-06-08

  那众生为什么会有这些共业,为什么会有这些别业呢?这个就是来自于众生的同分妄见,这个是《楞严》里面佛所开示的,这个是来自于众生的同分妄见。那这个众生的同分妄见,就会有众生的同生基。什么叫作同生基?就是众生能够出生共同的浮尘,或是说众生能够出生自己各自业果的同生基。譬如说我们人类,有人类共同的一个同生基,这个是人类的众同分。那我们所有一切众生,地球的 admin

2020-06-08

  圆满修多罗:修多罗就是典,为什么说是圆满的修多罗呢?代表说对于法界里面的这个道理,在典里面说的非常圆满。我们世间法我们看的很多,也学了很多,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乃至读到研究所、读到博士,可是我们所学的东西归纳起来就是生灭的,从头到尾学的都是生灭,我们所学的任何一个事情,从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统统都是生灭的法。生灭的法是不是圆满呢?生灭的法显然不 admin

2020-06-08

  是故我于契中说: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于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优婆塞戒》卷五好!佛说:譬如为了活命而去耕田农作,随着所种下的种子,将来会获得果实,施主布施了以后,就会随着他的布施而获得福报。就好像接受布施的人,能够得到寿命、气力、体力、安隐、辩才,那么最初的施主,当然也可以获得这五种果报的。布施给不同的众生,会有着不同的果报 admin

2020-06-08

  在部派佛教时期之后所兴起的大乘(不是从声闻部派佛教中兴起,而是外于声闻部派佛教的菩萨们所复兴的大乘佛教),事实上它不是第一次的兴起,那个已是第二次的大乘佛法的兴起。第一次佛法的兴起,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宣讲前面的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之后,有说这个大乘。当佛陀说了大乘法之后,就是大乘佛法的第一次兴盛!由于修学佛法,最后要成就佛道的目标太高远,所以 admin

2020-06-08

  这个八相如果是成佛选择跟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一样,在五浊恶世成佛的话,那么这个成佛刚好就是具足这个八相,可以用佛陀成道的历来讲。首先我们说生兜率是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说,当等觉菩萨百劫修相好已完成之后,祂就会上生在兜率天,在兜率天的内院里面等待着人间的时机成熟。如果人间的时机成熟的话,祂就会从兜率天道直接下生人间,这个也是所谓的诸佛常法,也就是历 admin

2020-06-08

  除此之外,还有在修学之后能够与实相相应的无相观,则是更为殊胜的;例如世尊在《大乘本生心地观》当中有开示说:善男子!应当修习无相正观。无相观者,能伏妄想,唯观实性,不见十相;一切诸法,体本空寂,无见无知,是名正观。若有佛子,安住正念,如是观察,长时修习,无相无为,妄想猛风,寂然不动,圣智现观,证理圆成。(《大乘本生心地观》卷4)也就是说,无相观是 admin

2020-06-08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这一句文中所说的菩萨心无挂碍是什么道理?这是因为:菩萨由证得这个常住不坏的真实心,所以他能现证解脱果与佛菩提。当菩萨证得解脱果的时候,他就不怕生死轮回了,因为他已知道解脱生死的道理了,而且已亲证了。当他证得佛菩提的时候,他就不害怕堕入断见、常见,不怕堕入断灭边,也不怕像常见外道那样轮回;因为这 admin

2020-06-08

  】(《优婆塞戒》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文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这里文说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这个标题我们把它设为自利利他,其实它所说的内容就是四种法要,或是所谓四预流支。四种法要,这是引用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的一段 admin

2020-06-08

  】(《优婆塞戒》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文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这里文说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这个标题我们把它设为自利利他,其实它所说的内容就是四种法要,或是所谓四预流支。四种法要,这是引用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的一段 admin

2020-06-08

  众生若觉,何物不说解脱法?何处不说解脱法?那一条路不是解脱之路呢!然后从眼见佛性的这个境界,深入去观察思惟,便见那个不生不灭的真如虽然空无形相,却能够在一切四大五阴、六根六尘之中自在运作,并且由佛性,在一切的相上示现。这就是念佛圆通章里面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念佛圆通章讲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指的就是见这个 admin

2020-06-08

  」------《优婆塞戒》卷1〈修三十二相业品第6〉关于百福,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讲记》第二辑132-133页中的解释如下:「如何是百福德呢?佛说「修心五十,具心五十」,共有一百,这就是百种福德。也就是说,修三十二相业时,不管是修哪一项,任何一项都有修集的行门和方法;当你在修这个行门时,虽然只是修其中一项,但是在这个项目中要先起五十种的思惟:「我怎样可以让这 admin

2020-06-08

  」------《优婆塞戒》卷1〈修三十二相业品第6〉关于百福,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讲记》第二辑132-133页中的解释如下:「如何是百福德呢?佛说「修心五十,具心五十」,共有一百,这就是百种福德。也就是说,修三十二相业时,不管是修哪一项,任何一项都有修集的行门和方法;当你在修这个行门时,虽然只是修其中一项,但是在这个项目中要先起五十种的思惟:「我怎样可以让这 admin

2020-06-08

  --------平实导师《楞伽详解》第一辑上说在家出家戒,皆为人设;然三界有情非仅人之一类,悯诸有情,佛复说别解脱戒,一切天、人、傍生、鬼、修罗等,凡解传戒法师语者,悉受得戒,此即菩萨戒。菩萨戒者比丘比丘尼亦得受,受菩萨戒已,以菩萨戒为依止,即名菩萨比丘比丘尼。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尽未来际不失戒体,以之得成佛道。此戒无有舍法 admin

2020-06-08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楞伽》疏:佛子欲出三界,但断一念无明即足;欲求成佛,则必须加修增上心学及增上慧学。增上慧学谓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有二:一者般若空性——如来藏总相智,地前菩萨之胜行智也;二者唯识空性——如来藏别相智、地上菩萨之道种智与究竟佛地之一切种智也。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以四禅八定、 admin

2020-06-08

  但是,这样的忏悔,必须是要已证悟明心的菩萨,他才可以有能力这样如实修习这个实相忏悔法。如果是还没有证悟第八识的人,而他只是以文字的内容去理解第八识心体的真如体性的话,他是没有办法现前观察第八识真心;这样没有证悟的菩萨,他依于正知见而修习实相忏悔,那只是相似的实相忏悔,功德并不成就。如果是错悟的人来实行这个实相忏悔,更不可能成就;因为他根本不能现前 admin

2020-06-08

  我们举《菩萨璎珞本业》中所说来为大家解说,中这么讲:佛子!我说菩萨次第六入法门无量功德,如是六入法门一切菩萨无不入者。(《菩萨璎珞本业》卷2)在中告诉我们说:菩萨次第六入法门的无量功德,指得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及十地、等觉、妙觉这六入法门,菩萨一定要依次第这样来进入修学,也就是这个六入法门。一切菩萨没有说他不必修学这六种而能够成 admin

2020-06-08

  这显示出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的择灭无为种子已开始生长了。如果依解脱果来说,三果以下之圣者,仍须多分或少分以意识心压抑,才能使分段生死之烦恼不现行,有时也仍有部分会现行;这样用压抑的方法而使烦恼不现行者,就称为择灭无为。意思是说,仍需有所简择方能灭除三界有为法。外道以及未悟得三乘菩提之一切佛门凡夫,顶多只能不起身之恶业,而无法制止口、意之恶业,这都是 admin

2020-06-08

  意思是说,这个自性清净心是本来就已存在,非从他因他缘生,非自然生;除了具有能辗转出生三界万法的有性以外,也具有犹如虚空的空性,就称之为自性。祂随着业种及无明种流转生死无量劫以来,于七转识贪厌万法之际,藏识本身却不贪不厌三界万法,所以名为清净。于无量劫的生死流转中,世世之十八界示现有生死,而藏识自心却始终住于如性,所以名为涅槃。这个自心藏识之本来自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