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云何智胜?如来所有四无碍智,非诸声闻缘觉所及,是名智胜。云何具足胜?如来具足行命戒见,是名具足胜。云何行处胜?如来世尊修三三昧、九次第等,非诸声闻缘觉所及,是名行处胜。云何不可思议胜?如来所有六种神通,亦非声闻缘觉所及,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是名不可思议胜。云何解脱胜?如来具足二种解脱胜,除智慧障及烦恼障,永断一切烦恼习气,智缘二事俱得自在, | admin 2020-06-08 |
|
若有定性,已发声闻缘觉心者则不能发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众僧无有定性,是三种性亦复如是;若有说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善业因缘发菩提心,是则名为菩萨性;善男子,譬如众生先无菩提,后乃方有;性亦如是先无后有,是故不可说言定有。综观佛示原文及限于篇幅而未抄录之更多原文,悉皆在说菩萨种性,非谓佛性,智者观已,即知 | admin 2020-06-08 |
|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21集缘觉菩提的断我见、断我执》正源老师佛说五欲功德就是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当这五欲的触受生起时,其实是与前五识的见闻知觉性同时同处而存在的,五欲功德是与五俱意识同时同处存在的,是与觉知心无前无后的同时存在著;所以五欲的领受与贪爱,其实是与识阴六识同时同处的。说穿了,五欲功德的领受,本质正是在识阴六 | admin 2020-06-08 |
|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21集缘觉菩提的断我见、断我执》正源老师维摩诘大士又说:法无我所,离我所故。请问:你鼻梁上架的眼镜是谁的?是你的嘛!你会说:这是我所有的眼镜。乃至说:你这个色身是谁的?你说:这是我所拥有的身体──我所有的身体。这也是我所。请问:你所有的眼镜,你所有的钱财,你所有的眷属、父母、师长、子女,这些眷属是你所有的。但是你若没有 | admin 2020-06-08 |
|
根据三乘菩提的不同,可以分为声闻僧、缘觉僧、菩萨僧。--------《三皈正受(三皈五戒十善)之一受持三皈依》 | admin 2020-06-08 |
|
这种涅槃不是定性声闻的大阿罗汉们所证的涅槃,也不是缘觉所证得的涅槃;他们的无余涅槃不叫大般涅槃,只能称为二乘涅槃!这是六地满心以上的菩萨都具足的涅槃,但是第七住贤位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却不是二乘圣人所能稍稍知悉的。定性二乘的无学位阿罗汉、辟支佛,以及等觉位以下的菩萨,都不具足佛地的这四种法,所以不能称为常乐我净,所以说二乘圣人都是无漏不尽, | admin 2020-06-08 |
|
菩萨也有菩萨的五盖,还没转入菩萨之前的缘觉也有他的五盖,一直到等觉妙觉,地地皆有五盖,慢也是一样。经中说毕陵尚慢,那就是说即使成为俱解脱的大阿罗汉,到了四果,五上分结之中慢的结已经断了,但是仍然还有余习未尽,还有一些残留的习气,但是慢的本身是不存在了。所谓慢的余习是说他的习惯性还存在。譬如说断瞋也是一样,瞋恚心断的人,因为过去有个习气在,所以他很用 | admin 2020-06-08 |
|
若有定性,已发声闻缘觉心者则不能发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众僧无有定性,是三种性亦复如是;若有说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善业因缘发菩提心,是则名为菩萨性;善男子,譬如众生先无菩提,后乃方有;性亦如是先无后有,是故不可说言定有。综观佛示原文及限于篇幅而未抄录之更多原文,悉皆在说菩萨种性,非谓佛性,智者观已,即知 | admin 2020-06-08 |
|
这种涅槃不是定性声闻的大阿罗汉们所证的涅槃,也不是缘觉所证得的涅槃;他们的无余涅槃不叫大般涅槃,只能称为二乘涅槃!这是六地满心以上的菩萨都具足的涅槃,但是第七住贤位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却不是二乘圣人所能稍稍知悉的。定性二乘的无学位阿罗汉、辟支佛,以及等觉位以下的菩萨,都不具足佛地的这四种法,所以不能称为常乐我净,所以说二乘圣人都是无漏不尽, | admin 2020-06-08 |
|
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叫作佛法。所谓初中后善,甚深了义,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四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这四种悉檀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所以说是圆满修多罗。也就是说,从世间法一直到出世间究竟解脱的法,都圆满的包括在佛法之中。《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对于 | admin 2020-06-08 |
|
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叫作佛法。所谓初中后善,甚深了义,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四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这四种悉檀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所以说是圆满修多罗。也就是说,从世间法一直到出世间究竟解脱的法,都圆满的包括在佛法之中。《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对于 | admin 2020-06-08 |
|
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叫作佛法。所谓初中后善,甚深了义,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四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这四种悉檀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所以说是圆满修多罗。也就是说,从世间法一直到出世间究竟解脱的法,都圆满的包括在佛法之中。《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对于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声闻人他也相信圆满的修多罗,可是声闻人跟这个缘觉,他们对于圆满的修多罗里面能够实证的部分只有生灭的部分。表示说他了解这个三界里面一切法都是苦、都是生灭,既然是生灭、是苦,就把它灭掉,那灭掉之后自己就成为不生法,就入无余涅槃,这样就叫做解脱。所以他们虽然相信圆满的修多罗,可是他们的功德可以思议。如何思议呢?就是思议说把自己完全把他灭掉,这样子就是 | admin 2020-06-08 |
|
第一次佛法的兴起,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宣讲前面的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之后,有说这个大乘。当佛陀说了大乘法之后,就是大乘佛法的第一次兴盛!由于修学佛法,最后要成就佛道的目标太高远,所以有些人他修学了声闻乘、缘觉乘之后,他的心量没有广大,所以说,后来大乘就有点没落了;所以释迦牟尼佛,祂当时也发现这个问题,所以就在大乘的经典里面,祂就会呵责──呵责这些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就是依于这三句话来解说刚刚的四宏誓愿,乃至我们一开始所说的:菩萨优婆塞就是居士男,乃至优婆夷居士女,要如何的三归五戒之后,依于四种修:亲近善友、听闻正法,然后如理思量、如法修证,慢慢地趣向于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乃至完全转依于大乘—佛乘、菩萨乘—来修学佛法,终究成就佛地的一个道理。《梵网经》菩萨戒的佛性常住、孝顺心、慈悲心;简单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就是依于这三句话来解说刚刚的四宏誓愿,乃至我们一开始所说的:菩萨优婆塞就是居士男,乃至优婆夷居士女,要如何的三归五戒之后,依于四种修:亲近善友、听闻正法,然后如理思量、如法修证,慢慢地趣向于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乃至完全转依于大乘—佛乘、菩萨乘—来修学佛法,终究成就佛地的一个道理。《梵网经》菩萨戒的佛性常住、孝顺心、慈悲心;简单 | admin 2020-06-08 |
|
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叫作佛法。所谓初中后善,甚深了义,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四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这四种悉檀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所以说是圆满修多罗。也就是说,从世间法一直到出世间究竟解脱的法,都圆满的包括在佛法之中。《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对于 | admin 2020-06-08 |
|
一切智是声闻缘觉所要修证的主要内容。一切智的俱足,乃是二乘菩提之极果。大乘菩萨在修证菩提道时,也会附带着完成一切智的修证。一切智是三乘无学通有的,但一切种智的修证却是大乘独有,不共二乘。一切种智是指有关八识心王的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的智慧,一切种智的修证过程,是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通过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种智—&mdas | admin 2020-06-08 |
|
![]() |
四阿含小乘里面所演说的这些,让您我证得声闻菩提、缘觉菩提的无学果的这一些小乘法,绝对也不等于大乘法;而大乘法必定是本来佛在阿含的时候,就已经隐喻而说;乃至二转法轮更彰显而说,乃至三转法轮,完全如实的显耀而说。从这一点我们要来证成说:阿罗汉不是佛,虽然佛是阿罗汉。那从这样的证成,就可以了解大乘里面,乃至大乘所依的如来藏第八识是本来就真实存在的。阿弥陀 | admin 2020-03-21 |
![]() |
哪五种种性呢?第一个声闻种性,第二种叫作缘觉种性,第三种叫作如来种性,第四种叫不定种性,第五种叫作无涅槃法种性。那我们要问:这山河大地是归属于哪一种种性呢?你不能说山河大地也有佛性、也能成佛,那么山河大地应该是众生;如果是众生你得要归属,如果不能归属,你不能强硬的说:“反正我认知就是啦!不必跟你讨论!”可是这个事情本身,你一定要有道理,要 | admin 2020-0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