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不识因果断学般若。毁十方佛偷僧祇物。婬逸无道逼掠净戒尼姊妹亲戚造众恶事。此人罪。报临命终时。此等罪人经八万四千大劫。复入东方十八隔中。如前受苦。南西北方亦复如是。身满阿鼻狱。四支复满十八隔中。阿鼻地狱有十八小地狱。小地狱中各有十八寒冰地狱。十八黑暗地狱。十八小热地狱。十八刀轮地狱。十八剑轮地狱。十八火车地狱。十八沸屎地狱。十八镬汤地狱。十八灰河地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虽然声闻、缘觉因为智慧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可是他们出了三界,却仍然不明白佛菩提的般若是什么?仍然不知道大乘菩萨所证的法界实相,也就是不知道真如与佛性是什么?相反,大乘菩萨在修证菩提道的同时,却会顺便完成解脱道的修证,所以说解脱道是三乘与共,故名通教。佛菩提之修证,从熏习外门六度万行开始;经由四加行断除我见,双证能取所取皆空;进而求大乘见道—&mda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说般若波罗蜜三昧光明已。乃云:如诸菩萨入智慧海,净法界境等,而我云何能知其妙行,辩其功德。复令参休舍优婆夷。〔七参〕,善财承教,至海潮处,普庄严国,参休舍优婆夷。为说离忧安隐幢解脱门已。乃云:如诸菩萨,其心如海,悉能容受一切佛法等,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毗目瞿沙仙人。〔八参〕,善财承教,向那罗素国,参毗目瞿沙仙人。为说菩萨无胜幢解脱已。乃云: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宣说分为五时三教而次第说法,方便诱导学人从阿含教渐次进入大乘教,五时为华严时、阿含时、般若时、唯识时、法华时;三教是阿含教、般若教、唯识教。华严时是始教,顿说整个佛法次第;法华时是圆教,包含《大般涅盘经》的见性成佛,收归佛法究竟的诸佛境界,故圆教又名终教。若以三教来说,是从《阿含经》开始,即是第一时教;《阿含经》讲的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佛法中分为五时三教,三教讲的是二乘教、般若教以及别教。五时就是在这三个时期的前面加上一个华严时,后面再加上圆教的法华时,这样总共就由五个时间的法义,把这五时约略分成三教。华严时是说,释迦牟尼佛初成佛时,本来是认为佛道根本不是众生所能理解的。极难宣说,所以就想入涅盘而离世。但是因为大梵天王及释提桓因等天主们下来人间请求佛陀怜悯众生,请佛常转法轮,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后说大乘般若空,以一切法空、遣声闻教之执着「我空法有」,此第三时第二教也。*由此能兴论主诤,故说唯识经典:如来藏经、楞伽经、无上依经、同性经、不增不减经、显识经、大般涅盘经……等如来藏系经典。则声闻缘觉法与大乘般若空之争执化为乌有,融合,此第四时第三教——如来藏唯识教也。*佛灭前,为示华严法界真实,故说《法华经》,而三教圆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真信于佛法实相正法,必定于此第一义谛无有怀疑,更对菩萨集结此大乘经典无有怀疑,所以不是菩萨种性者,说也是白说!菩萨何必自作其解,以其无有愿于众生者,以佛陀尚且于第二转法轮说此密意,隐覆而说般若实相,此实相心既然非可新学菩萨可解,多说于集结大乘之事,亦无可救挽邪见众生!3. 竟然有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我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是实相般若之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未来进入极喜地,及进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是此真见道也。此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谓的四圣谛,并非只有二乘菩提中才有,其实四圣谛是贯通三乘菩提的;只是大乘依实相法的如来藏心体为中心,依实相般若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并且进一步修学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成就一切种智而成佛道;二乘则是只依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来说四圣谛,纯依世俗法的蕴处界来观察蕴处界的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摄入四圣谛中,因为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亲证了实相心如来藏以后,能够现观五阴身心都是从如来藏心中生起的,就是知道实相了;这时才可能发起般若智慧,才能现证中道观。如来藏心有很多不同的名字,祂被称为心、所知依、阿赖耶识。阿含中简称为识,或称为本际、实际、如、入胎识、住胎识。在般若系的经中叫作不念心,因为祂从来不会想起任何一法、一事,也不会忆念任何一法、一事。这个不念心又名非心心、无心相心、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般人多认为《阿含经》是小乘经典,但其实当中经常隐含着不生灭的如来藏大乘法,只是还未实证般若智能的话是难以读得懂的。像前面这段,说要依于无杀生、无偷盗、无邪淫、无妄语、无悭贪、无恚害、无憎嫉恼、无增上慢的法,来断除杀生、偷盗乃至憎嫉恼、增上慢等烦恼,其实意思就是说:要依于本来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心,因为祂是从无始以来就离于种种烦恼,从来不和诸种烦恼相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亲证生命实相的道路上,不是一蹴可及的,需要自我一点一滴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等六度万行实践,在戒、定、慧三无漏学上勤加练习与累积。想要亲证无始劫以来自性清淨、不生不灭、出生万法及储存每世所造业行的真心—如来藏,需要将五阴十八界之功能知见了解透彻,且藉由观行勤加练习,当菩萨种性者定慧福德具足时,即会与如来藏一念相应而明心开悟。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所说的三乘菩提都在说无我,大乘般若诸经中,则说之为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菩萨不念心,并说如是之心是实相心;说如是心从无始劫来,不曾暂起一念、不曾念一切法、不住一切法,不曾示现见闻觉知心相,说如是心乃是非心之心。在般若诸经中,佛也广说如是心之中道性。又说此心于三界六道一切法中皆是无所着心,说此心即是涅槃实相,说此心不受生于三界六道就无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更可笑的是,这些推翻《心经》说法的法师、居士们每天早上都还课诵《心经》,这不是很奇怪、很颠倒吗?可是他们都没有警觉到,反而将宣说《心经》真实内涵的真善知识说之为邪魔外道,其法义有毒!其心颠倒无以复加,真的让人感慨万千!既然有很多人不知道乃至有人误解《心经》所说的真实义,今天刚好藉这个机会来说明:《心经》到底在说什么?《心经》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实所谓“八苦”,也是因缘聚会触受而已,既非真实,亦属无常,众缘消散,“苦”即不存,如来藏无受无取,无苦无乐,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苦乐”,一切都是在如来藏表面的浮光掠影,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没有真实存在过,自己的身心随时都在新陈代谢,刹那变化之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道种智者地上菩萨方得;大乘佛子以明心故,般若正观现前,初得大乘无生智忍,此名法智,唯知般若空之总相,不解别相;般若经六百卷所说,乃依般若空之总相而说别相,悉唯法智类智,未及种智。佛子以般若中道观之总相别相为基础,方能修学一切种智;若未明心证真,不能体验如来藏之运作,则不能证验一切种智,唯能依唯识名相,于外门熏闻一切种智。佛子若能证验种智,证验八识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六度就是把戒、定、慧再细分,变成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因为菩萨是想要在人间成就佛道,所以他更需要广大的福德,所以在戒之前他要先布施。......六度是一个很完整的修法,整个大乘佛法,这个六度是一一次第来修习的。但是也可以说,这个六度里面都有互摄,其中大乘佛法最尊贵的就是般若慧。般若慧里面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就是解脱道,一个就是佛菩提道;既然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实自心现量是指一切法皆由阿赖耶识(真如心、第八识、阿陀那识、异熟识、如来藏、本觉心、本体心等多名,依解说层面或对象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相施设,皆是同一心)心体所生、所现、所显的事实,觉知心证实而现观这个如来藏境界时就生起般若种智的智慧;转依如来藏,是讲七识心转变自己,去依附如来藏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体性而安住。只要多看导师之著作,不断听闻善知识每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将心安住在实相般若的正见之中,举凡「能观察思惟的我」和「我所能观察的一切相」,皆是由实相心所幻化而生,「我」和「我所」皆是幻化不实,唯有实相心本来自在、自性清净、常住涅盘;将整个身心投入此一观行之中,即是道共定。观行中若发现有违背般若正见之心态现行,立即以般若正见加以对治,使其消融不起,此即是道共戒。是的,她一直都在!------微信公众号《快乐学佛》20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