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四阿含诸经为佛教之根本,也是世尊在初转时期所说,摄属于五时三教之声闻教;所说法义虽然是为了方便接引畏惧生死之声闻种性众生,但却已处处隐覆密意而说大乘唯识、般若;但由于般若及唯识之意涵极为隐密,不容易为人所知、所触,又因为二乘学人多急于了生脱死求证解脱,所以往往会忽略了其中所隐含的密意。一直到成就了俱解脱果,自知不受后有之后,于解脱道之梵行已立、所作 | admin 2020-06-08 |
|
--------《正觉电子报第21期般若信箱》问一 | admin 2020-06-08 |
|
在家的菩萨,即使不剃发染衣,只要能够证悟第一义谛般若实相,便可以叫做僧。这种僧也叫做胜义僧,如观自在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等。按照戒定慧的不同,可以分为凡夫僧、胜义僧、哑羊僧、无惭愧僧。根据三乘菩提的不同,可以分为声闻僧、缘觉僧、菩萨僧。--------《三皈正受(三皈五戒十善)之一受持三皈依》 | admin 2020-06-08 |
|
然而二乘圣人已证得解脱,为何还是被佛称为愚人?因为,不知不证空性心如来藏——涅槃本际,般若智慧无法生起与开展故。所以,必须发起菩萨性回小向大,修习大乘法而生起决定力、闻熏参禅知见、修集福德等,然后才能一念相应,触证如来藏。证如来藏已,现观十法界之空性心如实自在,从此远离愚人之列,增长大乘佛菩提善净业等流。因此,具信凡夫如此转变知见熏习等流 | admin 2020-06-08 |
|
禅宗诸祖多有真悟之人,已证如来藏而入理般若,离断常生灭二边邪见,能为众生宣说般若空理,能度众生证得般若空理,相似于佛,故名相似即佛;位在十回向以下,未修一切种智,未得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故。《平实书笺》 | admin 2020-06-08 |
|
也可以叫证解行位,因为你真的见道了——亲自证知般若正理的本体了,但是还没有通达,所以还不是初地的圣人。因为大乘的见道和二乘的见道不同,二乘见道了就是断三缚结,可是大乘的见道,因为它是属于般若中观与种智的部分,所以叫做证得「人无我智」。所以七住菩萨所证的人无我,部份内容和声闻初果一样,也是断了我见,但是又从所证悟的自心真如而观察到自心真如离 | admin 2020-06-08 |
|
了知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的智慧,就称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还没有具足的时候,就称为道种智,也就是地上菩萨的无生法忍般若智慧。《心经密意》一切种智就是真心所含藏的,总共八个识的一切种子的智慧;真心如来藏不但含藏我们见闻觉知心的种子,含藏着时时思量、处处作主的意根心的种子,而且也含藏其他许许多多的种子。由于这一些种子的存在,所以我们人类才能够有种种的 | admin 2020-06-08 |
|
是故自古以来,具有种智之人,常言一心之说唯通八识,谓阿赖耶识一心函盖八识心王也!然为利乐初机学人,大益有情令得现观八识心王体性迥异之处,使其易得证悟阿赖耶识心体自身,欲令因此而生般若实智,往往将此一心阿赖耶识分为八识心王,并一一细说之,由是故有眼识、耳识……意根末那识乃至阿赖耶识之说。匪唯古来诸多证悟祖师如是说,我佛世尊于《楞伽经》中亦 | admin 2020-06-08 |
|
而蕴处界的缘起性空,纵使具足观行而证得罗汉果了,所观行的对象都只是生灭性的蕴处界;既是生灭法的缘起性空,不属于蕴处界根源的本住法,所以仍然只是虚相法,不是实相法,因此无法证得实相,当然就不会有般若智慧。断尽所知障的人,是经由亲证如来藏而证得法界的实相,然后一步一步进修,次第而进,总共历经了五十二个阶位,最后才能成佛。这个过程是要断尽所知障的,也是要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体性是缘起无常、其性是空,都是依名色所缘、无明所缘识的第八识,来说一切法缘起性空;般若诸经所说的法,都不离这个道理。所以般若不是在讲性空唯名,般若是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见闻觉知的心,处处作主的心虚妄;但是这个虚妄心,却是依附于一个真实不坏的心而存在。依附于这个真实不坏的心而有时现起,有时间断,这样证知而生起了证知法界体性的智 | admin 2020-06-08 |
|
是故自古以来,具有种智之人,常言一心之说唯通八识,谓阿赖耶识一心函盖八识心王也!然为利乐初机学人,大益有情令得现观八识心王体性迥异之处,使其易得证悟阿赖耶识心体自身,欲令因此而生般若实智,往往将此一心阿赖耶识分为八识心王,并一一细说之,由是故有眼识、耳识……意根末那识乃至阿赖耶识之说。匪唯古来诸多证悟祖师如是说,我佛世尊于《楞伽经》中亦 | admin 2020-06-08 |
|
二乘圣人是以诸法灭尽,作为无余涅槃;进入涅槃以后,自我却又灭失了,所以没有自我可以了知无余涅槃的境界,所以他们还没有入无余涅槃之前,以及入了无余涅槃之后,都不能了知无余涅槃中的境界究竟如何?所以,如果是以事相上来说,他们是确实证得有余及无余涅槃的;但是,如果以般若的智慧来说,以无余涅槃的实际境界来说,他们其实是没有证得涅槃的。所以他们所证得的涅槃, | admin 2020-06-08 |
|
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我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是实相般若之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未来进入极喜地,及进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是此真见道也。此谓 | admin 2020-06-08 |
|
能够增长三宝,那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出家菩萨的出家弟子知道八种智慧以后,就能够在正法中得到利益,就能够因为这八种智慧,乃至实证法界实相,而有这个清净解脱法的受用,那么就能懂得感恩,感念佛恩与师恩,所以就懂得精勤供养师长和上,能够住持正法了;因为他本身知道,什么是能够住持如来的正法,什么是相似正法,他就会在这里能够生起这个法眼,能够教导跟随他的弟子众来 | admin 2020-06-08 |
|
为说般若波罗蜜三昧光明已。乃云:如诸菩萨入智慧海,净法界境等,而我云何能知其妙行,辩其功德。复令参休舍优婆夷。〔七参〕,善财承教,至海潮处,普庄严国,参休舍优婆夷。为说离忧安隐幢解脱门已。乃云:如诸菩萨,其心如海,悉能容受一切佛法等,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毗目瞿沙仙人。〔八参〕,善财承教,向那罗素国,参毗目瞿沙仙人。为说菩萨无胜幢解脱已。乃云:如 | admin 2020-06-08 |
|
--------正觉电子报《般若信箱》37期(优婆塞戒经)云:原文如下: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萨,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为佛,未得菩提乃名菩萨,亦非性故名菩萨也。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菩提性,如诸众生无人天性、狮子虎狼狗犬等性;现在世中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业因缘故得狮子等畜生之身;菩萨亦尔,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故名菩萨。若有说言‘一切众生 | admin 2020-06-08 |
|
「事密」虽然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古时印度晚期佛教中的「初期密宗」的事行法门,本来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一些护法神所传的对治世俗烦恼的事行法;但是,我们借着「事密」法召请鬼神来到法会中,然后转入三时系念的法会过程中,由证悟实相的菩萨,对召请来的一切鬼神,以及与会的大众们,开示解脱道的正理,使他们断三缚结;或者详细开示般若实相,也有可能使其中少数的护法 | admin 2020-06-08 |
|
这就是众生进入大乘佛教,开始修学大乘法,想要证知般若实相的时候,这才是正式与无始无明相应的时候。在这之前,是不会与无始无明相应的,所以经中称为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就是这个意思。无始无明又称为智障、所知障。有很多大师误会所知障,他们这样的认为:学人就是因为所知太多而障碍修道。(编案:这是圣严法师所说的话)其实错了!所知障的意思是说:对于法界实相的体 | admin 2020-06-08 |
|
佛菩提道者谓:修证法界实相之智慧,即是第二、三转法轮所说之般若也。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种智;总相智及别相智即是大小品《般若经》及《金刚经、心经》所说之般若也,种智即是第三转法轮所说之八识心王一切法,即是唯识学也。佛菩提道之修证,始由六度万行之熏习,外门之广行六度万行;复由四加行之断除我见,双证能取所取皆空,进而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明了一切有情本具 | admin 2020-06-08 |
|
真常唯心就是明心的人证得阿赖耶识以后,渐渐了知佛菩提道之二主要道,他就开始悟后起修,去断除烦恼障的现行,成就解脱果而不取证;另一方面则是跟随善知识修学般若的别相智及一切种智,一分一分断除所知障的随眠;在进入初地通达位的时候开始,在修除「修所断的所知障随眠」时,也同时作意修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第八地起,任意除断烦恼障习气种子。直到最后身菩萨位,断尽最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