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问四、后得无分别智是否即是“无分别中广分别”?后得无分别智与别相智相同吗?还是有所不同?二者皆含摄道种智和一切种智?二者以何时开始?到何时圆满?二者即是平等性智和妙观察智乃至含摄佛地成所作智和大圆镜智吗?明心时一念相应,即始得下品平等性智和下品妙观察智,一直到初地入地心时圆满;见性时一念相应所得智慧亦含摄其中吗?明心与见性所发起之智慧,都 admin

2020-05-31

另外,如果我们再从深一层的般若智慧来看:一切世间法无非都是如来藏所生、所显的虚妄影像,本质上却都是本不生灭、本自具足的,只是我们被世间法的表相所迷惑,产生了颠倒见以及虚妄分别,在本无生灭当中,以为真的有生灭得失,因此而产生了痛苦,焦虑、不安等等情绪。所以即使我们还没能真正见道,也要对正法、正理生起信心。把心安住下来、沉静下来,以至诚心忏悔自己过去所 三摩地

2020-04-12

五、经中所言自相矛盾:页167,莲花上如来已说出六字大明咒,除盖障菩萨亲闻所说,又何须于后在求某法师授予六字大明?显见编造此经之人尚无首尾相照之世俗智慧,焉有声闻智、般若智?六、经中言阿弥陀佛证境高于莲华上如来,其言可信之乎?七、页122虽有是言:[观自在菩萨无见、无闻,彼无自性,乃至如来亦所不见。]可谓是模仿大乘般若经义之言,然而无见、无闻不该是观世音菩 admin

2020-04-08

凡此,皆足以证明不唯明心所证之第七住位般若智慧及解脱功德仍可实证,乃至第十住位的实证与当场发起如幻观之实证,于末法时代的今天皆仍有可能。平实导师序时于二○二一年夏,又该出版《我的菩提路》第七辑了。适于二○二○年初,有自称琅琊阁的一群人,于网络上串联,对于大乘见道为亲证阿赖耶识心体、现观真如法性,异口同声一起否定之;并自称应证得三无性时方始是大乘法中 admin

2020-03-17

什么叫邪见呢?邪见的意思就是说,也是想要求解脱,也是想要在大乘法中求证实相,可是在寻求的过程里面,就偏差了、偏斜了;因为会偏差会偏斜,就是不能完全信受佛所说的这些阿含里面所说的道理,以及中观般若、三乘方广唯识这整个里面的,从头到尾贯穿的这个法的根本理体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这个道理。那不能信受,又接触到了不如理的思惟揣测的这些法,自己就相信了以后,去 admin

2020-03-12

随后又用数月时间专心恭读六百卷大般若经,对般若的空与有的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悟。同年十一月中旬即断我见,薄贪嗔痴,证得小乘二果的果位。二〇〇五年四五月间由于心地清静,发起了初禅。同年九月,在湖北荆州菩提寺受三坛大戒时,蒙受佛力慈悲加持,又证得了二禅。二〇〇六年初的一段时间里,因为心无烦恼,禅定渐增,在行走坐卧的一切时中,身心随时就要入到定中,以至于 admin

2020-03-12

只如今,明心了,佛法大意、祖师西来意、曹源一滴水等等,从此不再是虚无缥缈,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实,般若诸经可以不用再猜、猜、猜,不用再想像;成佛之道,导师已为我们铺陈,在正觉,所有外面道场认为不可能实证的中观般若,在这里都能实证! 壹、学佛因缘及过程 记得大约在五专二年级时,有一位林同学,大概认为弟子属于和善之人,便向弟子介绍生命的一些概况,比 admin

2020-03-0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佛开示说:【诸众生!当行布施,贫穷是苦恼法,贫穷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以是故,汝等当勤布施,自身得乐,亦能令他得乐。】(《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佛说:大众啊!你们应当行布施,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自己不能获得利益,又如何能利益他人呢?所以大家应该努力修布施,这样不但自己可以获得快乐,也可以让他人得到快乐。何乐而不为呢?菩萨 admin

2020-02-21

所以证或不证实际、本识,不但对般若智慧有影响,也会对当事人的身口意行有影响,这就是明与无明的影响。世尊有时说,众生不知生死的本际,不能到达生死的本际,都是因为无明所笼罩。不知五阴及我所的虚妄而执以为实,又恐灭除五阴后堕于断灭空之中,不知有实际、本际常住不灭,所以转而执着五阴自我,不肯灭除,名为不知无明之本际、苦之本际、生死之本际。不论是世间万法或是 admin

2020-02-21

这样的不可知执受,不是一般有情的心、意、识所能思量的,唯有悟后的三贤位菩萨,于真善知识教导及自己亲证法身如来藏以后,有了般若智慧而能少分了知,地上菩萨有道种智而多分了知,佛有一切种智而究竟了知。然而这些不可知执受的种种道理,却是马鸣菩萨在论中所开示真如有大自在及甚深的作用故,不是一般有情的心、意、识所能思量的。------《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第0 admin

2020-02-21

为了赶上能听闻佛陀的说法,我就请问南岸边的人说:‘我想要度过这条河,请问这河水到底是深或浅呢?我要怎么样才能渡得过呢?’那个人听完我的问题,就告诉我说:‘这江水大概只到你的脚踝处,你何不就涉水而过呢?’我听信这个人的话,一点都没有怀疑,便这么地涉水过来了,河水果真只到我的脚踝处,我实在没有什么奇特的道术,只是因为我相信他说的话啊 admin

2020-02-21

能够像这样子现观的人,才能够说他的智慧有到达不生灭的彼岸,而能够被称为般若波罗蜜。能够这样子双照实相法界以及现象法界的人,也才能够说他具有中道实相的智慧。如果是已经实证如来藏心而且转依成功的菩萨,就可以时时依止于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虽然他的五蕴身还是在三界之内,但是却已经有了远离三界生死的智慧,所以他能够现观本心,既不住于生死也不住于涅槃。因此像 admin

2020-02-21

如果我们平常就与善友在佛菩提道上好好地、精进地修学,心中所系念的都是般若正法的心念,那当我们身体有不舒服的时候,就可以依着般若正见,乃至转依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真如佛性来得以安止,让自己的这个色身能够整个稳定下来,然后也让自己不受这个色身的系缚,能够自在地依着这样的一个、一定的因缘业果来承受。当这个色身不堪使用的时候,我们就舍掉这个色身,我们可以 admin

2020-02-21

同样的,一切的众生应当来想:你要亲近佛、亲近善知识,才能够真正得到这样的般若正义。可是亲近善知识的结果,你还是要乐于教导一切大众,这样让你来到你佛土的有情,都能够庄严、都能够往法身慧命的道路来行走。所以十方世界,除了以布施法来方便教导有情以外,一定要跟他说明三归五戒这样的正法,让他能够在正法中安住,然后发起菩提心,所以菩提心的发起是相当重要的。然而 admin

2020-02-21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128集般若波罗蜜(一)>正益老师 admin

2020-02-21

既然出生在世间中,孝养父母、供养师长,这都是作人子的、作人弟子的所应尽的种种本分;乃至于修止观、读诵经典、思惟经典;乃至于修证,证得这第一义谛,离开贪瞋痴种种诸法,离开性障一切诸烦恼;乃至随烦恼中一一能够消灭,这都是为菩提而能精进勤行,这样才是究竟的般若波罗蜜。而菩萨于过程中就会去想,我如果今天休息一下,那会导致于什么样呢?菩萨经过思惟以后,知道因 admin

2020-02-21

佛法中说:烦恼就有如木柴,它一点点地放入,只会使你的智慧火而更加地明亮,这智慧就是般若智慧;乃至于佛地的一切种智,都是如此而成就的。没有不亲近众生、不接受一切的境界,而能够成就佛土的佛,不可能有这种事情;所以菩萨知道这些事情以后,就可以改变自己待人接物的方面。譬如说有的人,他跟你素来不亲近,可是你们又常常见面,那下次你就可以先练习,对着镜子先向对方 admin

2020-02-21

同样的情形前面我们讲过,生死的恐惧是一种情绪,烦恼的苦是一种情绪,可是我们对于生死的认知、对于烦恼的认知正确吗?既然学佛要了脱生死,那么佛法对于了生死的看法是什么呢?学佛要消除烦恼,佛法对于消除烦恼的看法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摩诃般若波罗密!什么叫摩诃般若波罗密呢?我们简单的讲,就是说大智慧到彼岸。摩诃的意思是大,般若的意思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 admin

2020-02-21

在佛法内容的主轴三乘菩提当中,无论是以佛菩提般若智慧,或者二乘声闻菩提的解脱智慧,同样都要面对生命中一个根本的严肃课题:那就是如何透过佛法的修习来解决生死的问题?如何挣脱无始以来生命在世间系缚、六趣轮回无穷尽的苦?所以我们应从透过佛法的智慧,正确地认识生命的本质开始,清楚且正确地观察生命中苦的现象、苦不断形成积集的过程、苦灭解脱的涅槃境界,以及如何 admin

2020-02-21

所以我们今天从这一段经文,可以了解众生这个名称,不是因为五蕴而给的名称,而是因为有这个法身,不断地出生一世一世要受报的五蕴身,所以来给他一个名称叫众生,这个也是般若的道理。有情的如来藏法身虽然是没有差别,但是所出生的众生,他就有三界六道种种的差别;这些差别,都是来自于五蕴众生所生起我见、我执的妄念所造成的。如果说他执着地要去行善,生天享福,那么就会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