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如密宗古典《楼陀罗问对》卷17说,梵天之子瓦西沙曾苦修数年而未得成就,于是其父劝他求取中国修炼法。他后来到了中国,见佛陀身边有无数术士饮酒吃肉并与美女。他感到惶惑之际,佛陀乃以性仪及五摩之义授与他。所谓五摩,(5m),乃是饮酒(madya)、食鱼(matsya)、食肉(mamsa)、性准备(maithuna)、男女群体(mudra)。这也就是印度教性力派的五摩(m)字真言。这里所载的很有可能指的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不是方法与次第吗?只是那些公案里面,都只叙述开悟时一念相应的那一小段,前面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辛苦修学,与作功夫的内容都不谈。那不懂禅法、不懂公案所要显示实证的真实意涵的那些学术研究者,就会像这样妄加批评。所以开悟法门也是有次第,只是在寻找如来藏心,而突然找到时,那是没有次第的,就这么刹那间找到了,当时也就通了般若了,《心经》就看得懂了。然而很多人在 三摩地

2018-07-23

经过这样的苦修,不到七天,了义禅师终于豁然大悟。于是他欢喜踊跃,跑进死关,参拜原妙禅师。在关口,了义禅师大声喊道:老和尚,今日谩我不得!后混迹于世俗。原妙禅师圆寂之后,又终日混迹于众僧之中,韬光养晦。后因四众苦苦哀请,才勉强出来住持师子岩正宗禅寺。正月初六晚上,了义禅师与诸禅者谈笑如平常。到了初夜分,了义禅师突然告诉大众道:老僧明日天台去也。第二天 三摩地

2018-07-23

而且这些附佛法外道,说他们只要修双身法,就可以即身成佛,快速成就报身佛,不需要像佛法当中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的辛勤苦修,来成就清净法身。从上面对佛世尊所开示的说明,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这些附佛法的外道,是蓄意要欺骗佛法知见还不具足的学佛人,这在修行上是非常要不得的心态以及作法。(原标题:警惕欺骗,认识真正的佛宝与清净法身) 三摩地

2018-07-23

在没有真善知识指导的情况下,穷尽一生精力去苦修禅定而极难具足四禅及四空定,反不如轻松的修学智慧来求断我见;我见断除以后,加修未到地定,同时下定决心来断除欲界贪爱,自然就会发起了初禅,五种下分结即得断除,成为心解脱的三果人;这时只要再对五上分结深入了知,藉由观行而将我慢等法断除,立时成为慧解脱阿罗汉,不必须穷尽一世苦修四禅八定而仍无法证得初果解脱,仍 三摩地

2018-07-23

恐怖畏惧佛菩提之心是一般人常有的,且不说在家菩萨,出家菩萨们的退心更多;你如果光告诉他说怎么样去修解脱,不必专为众生而三大阿僧祇劫辛苦修行,他们就会努力修学;如果你告诉他超越了二乘菩提的佛菩提道,他心里就会生起烦恼。诸位可以观察:我们同修会中,有多少比丘、比丘尼修学大乘菩提呢?不多嘛!这表示他们对佛菩提没有恐怖畏惧之心。会外一般的法师们听到明心与见 三摩地

2018-07-23

认为念佛须执持圣号,口念心念;苦修观者则有佛之形像。而禅门以无门为门,扫除一切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何能互通?又如何能双修呢?这样的疑惑,存在某些初入佛门者心中。若能一门深入,将发觉门门相通,最后都无差别。我们可以这样说:“一切修行法门汇归禅定,一切修行结果汇归净土”。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每一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 三摩地

2018-07-23

认为念佛须执持圣号,口念心念;苦修观者则有佛之形像。而禅门以无门为门,扫除一切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何能互通?又如何能双修呢?这样的疑惑,存在某些初入佛门者心中。若能一门深入,将发觉门门相通,最后都无差别。我们可以这样说:「一切修行法门汇归禅定,一切修行结果汇归净土」。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每一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四圣谛、八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既然我是假的,我们苦苦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意识我死后就断灭了,虽然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在,但这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不知道如来藏躲在什么地方;而且下一世的意识已经是另外一个全新的觉知心,色身也已经是另外一个了,我死了就死了,这与断灭有什么区别?下一世如来藏生出另外一个有情,其修行好坏,福报大小,乃至是享乐还是受苦,那是别人的事情,与当下的我有 三摩地

2018-07-23

此关不破,以后的修行,再怎么苦修用功都是盲修瞎练,犹如煮沙而欲成饭,决不可能也!这本来是佛教中最简单的真理,一点也不困难,答案就写在每天早晚念诵的《心经》里:「无眼耳鼻舌身意」,前五个指肉身,第六个意就是指意根;又说无眼识界、无耳识界乃至无意识界,意识界就是指精神、思想、妄念觉知的第六识--意识;连同前五识,这六个识在我们死亡时会跟着灭亡,在中阴身阶 三摩地

2018-07-23

‘一心念佛,吃苦修苦行,修行不要在形式上装饰我相。’1.问:‘如何得一心不乱?’答:要得到一心不乱,必先无悭贪。无挂碍、无散乱心才可,这个出家众比较容易做得到,在家众则种种俗务牵挂,放不下,较不易办到,出家人身、口、意三业清净,都摄六根,便能得一心不乱。’‘打七念佛,为的是要得正念或开智慧,是要去除色、声、香、味、触、法 三摩地

2018-07-23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修行求佛很灵验,有求必应,一修就灵,可是此时却再也不应,苦修也不灵。业障像巨山一样挡在前行的路上,难以逾越。追求财富丰盈,却偏遇大破其财;追求名位攀升,却无端失去名位;追求事业成功,却屡战皆败;追求感情遂愿,却感情反复受挫;追求家庭美满幸福,家庭却矛盾重重甚至破碎。修行者在此期间,事故频出;吃素念佛的功德、福德不及业力,造成看似吃 三摩地

2018-07-22

也就是说,佛法本来没有分为三乘道,只是因为成佛之道十分的广大,又要经过无量长劫久远的修学才能够究竟;所以佛陀为了心量不够广大的众生,才方便施设二乘菩提解脱道,让众生能够很快地契入、证果,因此而能对甚深微妙的佛法产生初步的信心,愿意继续安住在佛道上勤苦修学。所以说,佛法的三乘道都是从唯一佛乘里面方便施设而来的,好让众生对佛法、对自己生起信心,因此,唯 三摩地

2018-07-22

 现在,大乘佛教已经被西藏密宗和平演变成为“金刚乘男女双身法密宗”了,不少僧人私底下拜达赖、索达吉、多识、慈诚罗珠等所谓有影响的西藏密宗大师为师,名之曰“贪欲为道”从而“乐空双运、即身成佛”,不必辛苦修行,只把“金刚杵”(阴茎)放进“明妃”(智慧母、般若母、明妃、空行母、佛母)的“莲花&rdqu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且这些附佛法外道,说他们只要修双身法,就可以即身成佛,快速成就报身佛,不需要像佛法当中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的辛勤苦修,来成就清净法身。从上面对佛世尊所开示的说明,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这些附佛法的外道,是蓄意要欺骗佛法知见还不具足的学佛人,这在修行上是非常要不得的心态以及作法。-----《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005集菩萨正行的基础—认识三宝的真实义》 三摩地

2018-07-22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末世。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若复 三摩地

2018-07-22

五、欢欢喜喜持戒,快快乐乐成佛有些人认为学佛就是悲观避世,就是苦修;戒规是一种束缚,让人很不自由。事实上这是误解。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深入经藏,亲证佛法,就会发现:学佛其实是在日常行住坐卧一切行中修证自己的心性、改正自己的习气,从来不离世间;礼仪戒规其实是帮助我们远离无明困扰、解脱世间烦恼、驶向智慧彼岸的航船,也是一切贤圣自觉后的行为依止,本来如是,没 三摩地

2018-07-22

也就是说,佛法本来没有分为三乘道,只是因为成佛之道十分的广大,又要经过无量长劫久远的修学才能够究竟圆满;所以佛陀为了心量不够广大的众生,才方便施设二乘菩提解脱道,让众生能够很快地契入、证果,因此而能对甚深微妙的佛法产生初步的信心,愿意继续安住在佛道上勤苦修学。所以说,佛法的三乘道都是从唯一佛乘里面方便施设而来的,好让众生对佛法、对自己生起信心,因此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世俗人浪子回头的立地成佛,或者禅师家用来警策速求大乘见道的立地成佛,是究竟成佛呢!佛道之圆成,必须历经三大无量数劫的勤苦修行,唯有具足福徳、无量三昧、一切种智和四种圆寂时,才能成就究竟佛果。各位菩萨,从以上说明我们就知道,立地成佛是菩萨度众的方便善巧之说,不是究竟说。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63集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三摩地

2018-07-22

也就是说,佛法本来没有分为三乘道,只是因为成佛之道十分的广大,又要经过无量长劫久远的修学才能够究竟;所以佛陀为了心量不够广大的衆生,才方便施设二乘菩提解脱道,让衆生能够很快地契入、证果,因此而能对甚深微妙的佛法产生初步的信心,愿意继续安住在佛道上勤苦修学。所以说,佛法的三乘道都是从唯一佛乘里面方便施设而来的,好让众生对佛法、对自己生起信心,因此,唯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   4   5   下一页»   共81条/5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