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生到忉利天的母亲心想:我到底造作什么福业,得以生天享福呢?所以不是说生天以后,天眼就能够直接观察,还是得必须要去思维。当她思维的时候,才会用天眼去观察的,所以这也是很多人疑惑的地方,天眼不是到处都能够看吗?天眼不是这个样子,所以优多罗的母亲就在这个地方思维说:我到底造作了什么业?我到底是造作了什么样子的福报?才能够到这个地方来?所以她就用天眼观察 | admin 2020-02-21 |
![]() |
又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这是说,接着又观察,一切法都是由根本因如来藏,以及众缘和合而有,业果都不会失去。不论是什么业,善业、恶业或无记业,不论是什么法,善法、恶法或无记法,都是以如来藏为根本因,以意根与法尘为缘而生起意识,再由意识了知法尘为缘,才有一切法出生;所以,一切法都是由根本因如来藏,以及众缘和合而有。事实上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如来藏中 | admin 2020-02-21 |
![]() |
希望各位观众好好把这一点记住:讲的是因缘这两个字。可是除了单纯的因缘观之外,我们从《大宝积经》这个经文里面,我们也要顺便跟各位菩萨说,我们从《大宝积经》里面的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我们学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知道是,不管是经过多么长的时间,我们所作的业是不可能消失的。这个告诉我们什么呢?当然一方面是告诉我们说,时间上面是相续的;可是这个时间上面相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我们在佛教里面看因果,第一个就要先建立这个观念,就是因果一定要通看三世。在这一世里面会碰到的一些境界,或者是说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个要看我们之前到底种了什么因。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前世做了什么样的事情,那么它的结果有可能是到这一世,才发挥影响力,才显现的。这个就是我们看因果要建立的第一个观念。所以,当我们按照这样眼光去看的时候,我们就比较容易 | admin 2020-02-21 |
![]() |
其实从许多世间现象,就可以观察到众生一定是有过去生,否则同样生而为人,有的还是同一天、同一个时辰、同一秒出生的,为什么会有各个不同?或者同一对父母所生子女,甚至是双胞胎兄弟姊妹,却有男女性别、身体健康衰弱、容貌美丽丑陋、智力聪明愚钝以及性格、脾气、思想、喜好,乃至贫苦富裕的福报等等种种差异呢?这就是表示,一定是有各自过去生所造的业为因参与在其中 | admin 2020-02-21 |
![]() |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的经文是这样写的: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二)这里面大家可以看到,举心动念,最主要讲这个罪的部分,最主要的来源都是在举心动念。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如果仔细看看的话,我们的身口意----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在造作什么事情,口就是我们嘴巴在说什么话,意就是我们在动什么意念----我们的身口 | admin 2020-02-21 |
![]() |
那么要让自己自在,当然就是应该要不受生死的系缚才叫自在,因为有情没有这些解脱的观念,没有机会熏习佛法中什么是生死的苦恼?什么是生死苦?什么是解脱的清净智慧?所以说一定要经过教导。经过教导以后,在佛法中生起正信,长养善根;以生起正信为基础、为首要,能够对佛法生起正信以后,就会知道说,经过佛法的内容的熏习,经过善知识的教导,知道说原来自己的烦恼习气、恶习恶念,这些都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说,如果我们每个有情能够仔细的观察法界里面确实有无常的法,也确实有常住的法的话,那这样的话,这个见解就会跟佛法一致,那所行所思就会跟佛法一致,就没有任何的矛盾了。所以,所有的矛盾都是因为,对于世界到底有没有第八识如来藏的永恒常住呢,在这个地方产生错误的见解,或是在这个地方无知,所以导致后面的一些矛盾。------《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03集佛法与 | admin 2020-02-21 |
![]() |
这是说:我们应该要常常以柔和恭敬的眼神来观视父母、师长,以及出家、在家的修行人,而不是以轻慢鄙视的恶眼来观视他们,像这样的布施就叫作眼施。能这样作的话,舍寿后再次受身的时候,就会得到清净眼的果报;而未来成佛时,也会因此得到天眼以及佛眼,这就是第一种眼施的果报。第二种布施是和颜悦色施。这是说:对于父母、师长、在家与出家的修行人,我们不应该用皱眉嫌恶的 | admin 2020-02-21 |
![]() |
世尊常常思念观察其中应该被度化者的因缘,了知这五百户人家因过去世所修的福德具足,此世可得度的因缘成熟了。于是世尊就来到河岸边,坐在岸边的一棵大树下。这时,村里的人们来来往往的经过世尊所坐的地方,大家看见佛陀显现出庄严光明的法相及散发出奇异殊特的光色,莫不感到惊异而又肃然起敬,都前往佛陀的面前要表示礼敬之意,或恭敬的礼拜、供养、赞叹,或叉手礼敬,问讯 | admin 2020-02-21 |
![]() |
亲证如来藏之后,就可以现前观察自己是从如来藏中出生,这个生从何来的问题就解决了。接着再观察,死了之后五阴归于坏灭,这一世所有的善恶业,所熏习的一切有漏、无漏法种,要归向何处呢?还是归于如来藏。意思是说,死后还是回归如来藏,所谓了生脱死就这么了了。也许有人说,想要知道上辈子从哪里来、下辈子到哪里去?不必求开悟,去修天眼通、宿命通就行了。但是天眼通、宿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如果想要实证解脱果,一定要透过如理作意的观察以及思惟,来确定五阴十八界都是因缘所生法,将来也必定会随着因缘而坏灭,要能够把这种以五阴为我的错误见解给断除了,并且心得决定而没有疑惑,能够如实安住在五阴十八界非真实我的正见当中,才能够成为解脱道中的初果人。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如果断了我见、疑见以及戒禁取见等三缚结,成了初果人之后,即使还没办法像三果 | admin 2020-02-21 |
![]() |
那么我们仔细观察之后,会发现说:快乐与痛苦其实是一体的两面;当追求快乐,其实就是厌恶烦恼,因为有快乐的同时就有痛苦,一般人只是不愿意承认或者是根本没有发现这个事实。譬如说:不管你安排的是港澳三日游、纽澳七日游、美加七日游等等,这是要追求快乐;可是在此之前或者之间要做什么事情?要努力赚钱然后取得旅费,要努力工作取得空闲,还要忙着考虑安排行程,然后加上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今天将为各位介绍《众经撰杂譬喻》卷上之中所记载的一则故事,标题是当观无常以离众苦。故事是说:一切有情众生贪爱恋著世间种种可乐之事,从不思虑、不会想到这种种世间之乐,其实是变化无常的;也不认为贪爱这种种乐,会带来继续轮转生死的过患就是苦。譬如过去曾有一个人,他因为遭遇了一些事情,应该要被处以死刑,所以被关在牢狱之中;但是由于他心里非常恐惧被处死, | admin 2020-02-21 |
![]() |
那我们就可以透过这样的知见作观察、作观行,因此就能够对于我们远离种种虚幻的五欲境界之贪染与执著,产生莫大的帮助,这就是这个知见的重要之处。因为既然是自心所现,当然是虚幻变异而非真实不坏之法,不应该错认而执著之。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很容易沉迷于种种似真之六尘境界,因而造作诸业,轮转生死。所以内六入与外六入的法义,可以让我们从道理上面来了解自己所执取的 | admin 2020-02-21 |
![]() |
在《大般涅槃经》卷37中有这样的开示:【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何以故?众生见色亦不生贪,及观受时亦不生贪;若于色中生颠倒想,谓色即是常乐我净,受是常恒无有变易,因是倒想生贪恚痴。】(《大般涅槃经》卷37)也就是说:众生如果能正确观察色法与诸受之体性与虚妄之本质,就不会对于六尘境界产生贪爱;而是因为对于境界有错误之颠倒想产生 | admin 2020-02-21 |
![]() |
又譬如人类肉眼所见静止之物体,看似是静止的,但事实上该物体却是随着地球自转而快速移动;而如果透过现代科技来观察,组成这物质的微粒子却是不断地有震动或移动的现象,因此你可以说你所见之物体一定是固定不动的吗?那只是你在当时之因缘下,自心所现之内相分而已。所以从这里大家应当可以接受识阴所取之内六尘真的是虚妄性的,我们不可以执著自己所见所知的境界一定就是那 | admin 2020-02-21 |
![]() |
也因此在无余涅槃的境界中,当然不能有法尘的存在,有法尘的存在就不可能是寂灭;没有法尘的存在,当然就不会有意识心觉知心的存在,所以佛陀开示诸行无常时,弟子们应该要如实地去观照,所谓的诸行是什么诸行?也就是说三界内的一切法,其实都是在诸行当中,譬如说器世间,不论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有成、住、坏、空的变异,这不离行苦。再说这个有情世间,以我们人身来说 | admin 2020-02-21 |
![]() |
当一个人在修学当中,他是以现观、亲证去看到自己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法相,都能够不再起一念好乐贪爱的心;对于一切境界相,也不会引发烦恼的起行,能够不动心,所以就不会有生死轮回的相续相,因此生死大患就可以永灭,得到解脱智。如同《增壹阿含经》中的开示:彼云何为苦尽谛?所谓尽谛者,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是谓名为苦尽谛。(《增壹阿含经》卷17)尽就是尽于 | admin 2020-02-21 |
![]() |
】(《中阿含经》卷7)这意思是说,对于识阴如实的了知,是必须了知识阴详细的内容,如前所举经文,识阴不但是指六识心而已,还包括六识身在内,举凡识阴六识的功能差别,都要一一了知,然后观察这六识中某一识的自性,与其他五识的自性有何差别;一一了知以后,才算是知道识阴六识身意涵的人,才算是知识如真的人。当前许多修行人无法证得初果的最大原因,就是对识阴的内容不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