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二乘定性无学舍寿时,必入无余涅槃,十八界俱灭,穷未来际不复受生;唯能于舍寿前随缘度众,所度众生亦唯能证二乘菩提;所度众生将来成阿罗汉以后,舍寿亦入灭度,不能尽未来际度化众生成佛,所度众生出三界者数亦有量,故说二乘菩提不名大乘菩提。大乘菩提若得证悟,不论证悟后已否证得有余涅槃,悟后皆必依于大悲之心及实相智慧,发起世世受生而不入无余涅槃之大愿,世世自度 三摩地

2018-07-21

阿罗汉虽然三界烦恼断尽;但当他还没到舍报时,他仍要随分随缘去度众生,仍要受寒风、热苦、饥饿、痛痒、色受想识蕴的行苦……等等,可是对他而言,这不是大苦,名为微苦所依,所以叫有余依涅槃;当他舍报时把十八界舍了,这些苦也就舍了,就是无余依涅槃。所谓的轮回生死,其实是我(见闻觉知心和意根)拉着它(阿赖耶识)轮回生死,因为过去世的我舍不下自己,所 三摩地

2018-07-21

什么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呢?那是依着第八识如来藏,在生死流转当中,恒常显现其体恒常住、随缘任运、不贪不厌、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的这样子的一个如来藏自住的一个境界。也就是说,如来藏自处于自性清净涅槃的境界里面,如来藏虽然在生死流转当中,出生了五阴十八界,与五阴十八界和合运作;但是祂恒常显现祂的恒常的体、常住不变的体,随缘任运的体性,不贪不厌、不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我们出去主持讲座度人时,在度人的过程中,心里面不可以有烦恼,一切随缘。因缘具足了,我必须开二十班传法,那就开二十班。因缘不具足了,必须要结束了,那就结束,一班也不留,根本不担心人家来不来学,菩萨四果就要这样的心态。虽然有大愿要广度有缘人,可是现在来的人都是没有缘的,该结束了,那就结束,没有牵挂。要能够这样,掉举这个结才能断掉,没有任何的烦恼,一 三摩地

2018-07-21

由于实证的功德与智慧的缘故,舍报时也能很自由自在地决定自己的生处;这是因为您证得如来藏以后就不再固执地作主了,已经可以随缘自在了!这时,由于不作主而有了随缘自在的功德、福德,有了实相般若智慧及至少初果解脱的威德,所以您就可以作主往生想要去的处所;乃至十方诸佛净土,也都可以随意往生,您想往生的世界的法主佛陀,没有不接受的。所以不作主的人,才真正能作主 三摩地

2018-07-21

是以依此真心,而得无分别智,以如是真心,本自相随,从来无失,悟前悟后,只是明白此中道理,此中虽有密意,然而一切不增,虽然不增,却分出云泥,以是而知,众生有情,福慧不可相强,若非多生佛前礼敬,此生盖无有证得此真心可能,所以随缘依止,如是现观不观,都已经无有碍于正法思惟,于自虚妄,更是由此现观确立,至此方知佛语真实真实,果不我欺,如是知有此事,虽然俨然 三摩地

2018-07-21

尽管二乘人也具有一定的悲心,他们舍报取无余涅槃之前也会随缘为人说二乘法,或者为有缘之人示现神通以引其入道,但是他们修学解脱道的根本发心是为了自己出离生死轮回。大乘菩萨具有很大的慈悲心,菩萨不仅发心自己成佛,还要尽未来际度化众生解脱生死,成阿罗汉、辟支佛、佛,这就是大乘佛法所说的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大乘学人发菩提心远较二乘发出离心殊胜,《称赞大乘功德 三摩地

2018-07-21

在精进以后,自然就会修禅定,因而随缘随分修禅定,制心一处,不到处攀缘。前面五度的所应修集的福德具足以后,自己就会思惟:难道佛法单单只是修集福德吗?当他思惟以后知道,佛是福慧两足尊,福德与智慧都具足,不是单单只有福德而已。这时候,他会发现自己所欠缺的就是智慧,因此他会寻找善知识来熏习佛所说的般若智慧。虽然刚刚开始熏习的时候,有很多是自己不懂的,可是他 三摩地

2018-07-21

兹略述如下:一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依第八识如来藏于生死流转中,恒常显现其体恒常住、随缘任运、不贪不厌、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之境界,非可外于自心如来藏,而言有此一涅槃境界;亦非可外于自心如来藏之修证,而言有此涅槃之实证。二为有余依涅槃:依如来藏中分段生死烦恼现行之断除,未舍寿而入无余涅槃之前,施设有余涅槃之名,非可外于自心如来藏而说有余涅槃; 三摩地

2018-07-21

四则实际理地,无有骂者受者,在此众生与共之大梦中,一切随缘,岂不妙哉!书末附录有二:其一是就由念佛入实相,亲见自性弥陀者中,选取过程不同而具代表性之见道报告三则,以供体究念佛者参考。此三则念佛心得报告系初见道时所写,已非凡夫外道境界,更何况距今已年余或二年余,与彼三人今日状况已不可同日而语。古德所谓悟后起修,日进千里。读者万勿以二年前所写见道报告内 三摩地

2018-07-20

但有的状况要随缘,如果配偶不是念佛人,出门喜欢和自己牵手,就不要故意甩掉,导致家庭不和睦,那就过当了。有些较调皮的人,看到流浪狗躺在路旁睡觉,忽起恶作剧心态,一脚踢去,痛得狗哀哀嚎叫,马上逃离,这是众生。念佛人应该长养慈悲心;此举虽无杀害之心,但亦不应有恶作剧心态。这种心态可能影晌来生,造成修学佛法上的一种逆缘,也是个人威仪上的伤害。三福净业的第三 三摩地

2018-07-20

第一节:随缘念佛念佛人刚开始学念佛法门,他对于真实的佛法、了义的佛法,并无真实的了解,所以还没有正信,对世间的五欲之乐仍很贪著。所谓五欲是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因贪著五欲所以也会爱恋眷属、财物、虚名、权力;于是随顺世俗的法,和世俗人一样在五欲中打转,故不能专心念佛。每周一次的共修念佛,他是随兴参加,看到今天下雨就不去了;下周风大 三摩地

2018-07-20

不但求生净土有望,亦可随缘参禅,体究念佛,其乐何如。注一、依观无量寿佛经所示:下品三生系摄受不谤大乘而造众恶之下劣凡夫,以佛之方便力,使入大乘菩萨位。往生后所得果位在初地以下,以凡夫贤圣杂处故,名凡圣同居土,此是下辈生想。中品三生系阿弥陀佛以方便力,摄受声闻种性之众生。往生彼国后所得皆是声闻果,是有余涅槃;又因此土是佛之方便所化而成,故名方便有余土 三摩地

2018-07-20

此三福净业之详细内容若有不解,请随缘就教于所认识之善知识,必获开示。又行者修习此法若能素食最妙,如不能素食,吃肉边菜亦可。五辛(葱、蒜、蒜头、韭菜、洋葱、兴渠)绝不可食。烟酒亦须禁绝;因病服药酒者,需依药方定时定量服用,不可贪味。以上系为增加助缘减除障缘所设,行者务必在意。注九、行者:此法系专对初心学佛之在家居士而说,故称行者。 (原标题:10第 三摩地

2018-07-20

如今随缘说法度人、头头是道,而不离中道。比较见性前之怯懦及拙于问道,实有天渊之别。此项事实足供学历低而又信心不足的少数念佛人作为借鉴,激励奋起,精进修持此一法门。末学于此预祝行者,于此四人之后,亦步亦趋,接踵而到,实所至盼。公元一九九三年二月二日萧平实补记……………………………&helli 三摩地

2018-07-20

但有的状况要随缘,如果配偶不是念佛人,出门喜欢和自己牵手,就不要故意甩掉,导致家庭不和睦,那就过当了。有些较调皮的人,看到流浪狗躺在路旁睡觉,忽起恶作剧心态,一脚踢去,痛得狗哀哀嚎叫,马上逃离,这是众生。念佛人应该长养慈悲心;此举虽无杀害之心,但亦不应有恶作剧心态。这种心态可能影晌来生,造成修学佛法上的一种逆缘,也是个人威仪上的伤害。------平实导师 三摩地

2018-07-20

再来要能够观行真如法身虽然随缘出生这一切法,出生这蕴处界一切法,可是却从来不分别这一切法,也从来不贪爱这一切法,从来不执着这一切法,从来不攀缘这一切法。因此能够这样的观行,慢慢的要求转依;也就是说我们的妄想心,我们的这一些见闻觉知心,因为观行到真心的清净法性,在一切境界当中,没有贪爱、执着、攀缘,所以我们的见闻觉知心,这一个妄想心也要慢慢的转依真如 三摩地

2018-07-20

那位尼师没有这种功夫,所以误以为是空无所有了!假使她练成了无相念佛的功夫,就不会这样误解了!再者,您所遇到的情形也代表这位尼师对于唯识种智中的「表义名言、显境名言」的知见熏习不够,对于语言文字的了解有其局限性,虽然平实导师在书中说明得很详细,但是就是有些人无法读懂;面对这种情形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只能随缘解释了!这是末法众生根器的问题,许多人对于经论 三摩地

2018-07-20

这样的用功念佛是否往生极乐有望?可能只有期待下次念佛时少打一点妄想吧!然而单纯的念佛,毕竟还是值得赞叹的,由于有的净土法门,在接引学人方面这样强调:念佛就单纯念佛,不必再修学佛法的教义,随缘行善,末法时代不必求明心见性,烦恼过重、根器低劣,世间五欲难舍。因此,教导修学净土之念佛人随顺于世间五欲,认为只要念佛即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即能解脱生死,免于轮 三摩地

2018-07-20

如来藏不落境界中,于六尘中随缘而应,然不会六尘六入。祂与七转识妄心和合似一,行相极细故难悟知。所以明心很难,自古以来就很难,多少座主讲经说法数十年之后,进了丛林参到老、参到死,一无所悟,来生又重新再来。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不是现在才这样的,所以明心非常困难。可是禅师悟了以后为什么不明讲?因为不可以明讲。有很多人说:悟说不出来,说出来就不是悟。其实不对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