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五十三参中的善知识,甚至也有身分卑贱至当妓女的;而这些善知识们─也就是说这些菩萨们─在世间法中的身分是随缘的,并不确定或执著一定要现哪一种身相;所以真正在修学佛道的时候,不可以依表相来观察。那么平实就依《六十华严》善财大士所参访的善知识,大略举出来说(只举出他们的身分与名称就好,参访请法的过程与内容就不说了)。在十信位中,善财大士初参比丘功德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马鸣菩萨当世已有八地证量,超越命浊(又称寿浊),寿命可以自己控制,或住人间一小劫或视众生之因缘福报而住二小劫,随缘度化;而且不需加行,即可变现山河大地与自己身心互通,随机现应。本篇将以鸠摩罗什所译的《马鸣菩萨传》为主要参考数据,马鸣菩萨于华氏城游行教化的故事则根据《付法藏传》而述之,并引述导师的《起信论讲记》而整理之,来说明世尊正法“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相反,众生还会毁谤、辱骂,甚至如来还遇到木盆、火坑、马麦……等等恶行!如来没有大怜悯心,是做不到这样的!声闻、缘觉圣人慈悲淡薄,他们仅仅是随缘度众,舍报即入涅槃,所以不能称为佛。十七、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中说:“(如来)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所以被称为佛。本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云何名为十种无尽甚深大愿?一者大愿∶若有一切众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随缘受化,四空五净之主、八定四禅之主、梵王六欲之主、帝释诸天之主、四天四轮之主、诸神龙王之主、八部鬼神之主、守护佛法之主、伽蓝宫殿之主、四大持世之主、金刚坚牢之主、护国善神之主、大国小国之主、粟散四王之主、统领诸军主、都摄所守主,所有水陆四生、胎卵湿化、九类蠢动、一切含灵,同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之法身则是无垢识真如,常乐我净,能与二十一心所相应;于十方界之有缘众生,随缘赴感,靡不周详。此谓佛真法身无形无相,乃是真如。真如法身与三大无量数劫前之阿赖耶识非一非异。因地阿赖耶识修除执藏三界有漏法种之执藏性已,舍阿赖耶名;复修除变易生死之种子流注,断尽尘沙惑已,复舍庵摩罗名,无有异熟,方名真如。一体三名,随于修证层次差别而分别安立,实唯一心,非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相反,众生还会毁谤、辱骂,甚至如来还遇到木盆、火坑、马麦……等等恶行!如来没有大怜悯心,是做不到这样的!声闻、缘觉圣人慈悲淡薄,他们仅仅是随缘度众,舍报即入涅槃,所以不能称为佛。十七、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中说:“(如来)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所以被称为佛。本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论坛上有曹兄质疑佛陀,以凡夫知见来窥测如来,此举动如同没有学佛的愚人,将来只是多障碍自己的道业,异想天开的越多,只是让自己将来更加的辛苦,不论是继续轮回,或者是求取佛道,都是障碍!因此奉劝网络上一切大众,若是不知此理,随说着去,切莫于此留下证据!以提婆达多而言,大乘佛法很清楚地说明其为菩萨摩诃萨,但是经教阅读不多的人,就以为一切都是他的智慧可以「想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五十三参中的善知识,甚至也有身分卑贱至当妓女的;而这些善知识们─也就是说这些菩萨们─在世间法中的身分是随缘的,并不确定或执著一定要现哪一种身相;所以真正在修学佛道的时候,不可以依表相来观察。那么平实就依《六十华严》善财大士所参访的善知识,大略举出来说(只举出他们的身分与名称就好,参访请法的过程与内容就不说了)。在十信位中,善财大士初参比丘功德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之法身则是无垢识真如,常乐我净,能与二十一心所相应;于十方界之有缘众生,随缘赴感,靡不周详。此谓佛真法身无形无相,乃是真如。真如法身与三大无量数劫前之阿赖耶识非一非异。因地阿赖耶识修除执藏三界有漏法种之执藏性已,舍阿赖耶名;复修除变易生死之种子流注,断尽尘沙惑已,复舍庵摩罗名,无有异熟,方名真如。一体三名,随于修证层次差别而分别安立,实唯一心,非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心真如在以前之所以称为无我,是祂不与五别境相应,不与善十一相应,也不能独自运作,祂对三界六尘中的一切法,都完全要听从六识七识的吩咐,完全是随缘运作的。然而佛地的心真如却可以自己独立运作,祂已经没有分段生死的种子,也没有异熟生死的习气种子,又没有变易生死的种子,把变易无常的种子全部断尽了,都成为不再变易的纯净种子,这不是常,又是什么呢?在等觉以下还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别教诸菩萨所证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亦复如是,依第八识于生死流转中,恒常显现如是体性:体恒常住、随缘任运、不贪不厌、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之境界,非可外于自心如来藏而言有此一涅槃境界。佛地之无住处涅槃亦悉依自心藏识而言,谓佛地之第八识已断尽分段生死之现行,并断尽烦恼障之种子随眠,永离变易生死;亦断尽无始无明一切随眠,智慧究竟圆明,故改名无垢识 | admin 2018-07-21 |
![]() |
也就是说声闻人,他虽然实证初果以上,可是还要继续在人间生活,来让他后面的道业往前迈进,所以声闻人是依于八正道的道理,继续在人间生活及随缘度众的。八正道里面的第一个就是正见,就是要依于前面四圣谛的道理,继续观察法界里面种种的苦,之后观察种种的集,然后把这些集完全灭除掉;在随缘度众之中,把种种苦的贪着完全灭除,之后才能够完全实证声闻菩提所有的果证。由此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相反,众生还会毁谤、辱骂,甚至如来还遇到木盆、火坑、马麦……等等恶行!如来没有大怜悯心,是做不到这样的!声闻、缘觉圣人慈悲淡薄,他们仅仅是随缘度众,舍报即入涅槃,所以不能称为佛。十七、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中说:“(如来)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所以被称为佛。本 | 三摩地 2018-07-21 |
![]() |
847,c3-4)是以虽非第一义谛,亦非非第一义谛,以此方便而接引成道故!是以当中阴身现起之时,不必更作他想,当知阿弥陀佛殊胜大愿,自知已死,不必更求此世之后有,当作诸多方便,信靠弥陀世尊,称念回忆此生所念佛之心,如是忆佛,求佛接引,虽有亲缘之男女相出现,不当接近,知道五欲乃是轮回生死根本,如今已死,当可喘息休歇,即当摄心正念,惟生极乐,纵有他般因缘,从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就是说声闻人,他虽然实证初果以上,可是还要继续在人间生活,来让他后面的道业往前迈进,所以声闻人是依于八正道的道理,继续在人间生活及随缘度众的。八正道里面的第一个就是正见,就是要依于前面四圣谛的道理,继续观察法界里面种种的苦,之后观察种种的集,然后把这些集完全灭除掉;在随缘度众之中,把种种苦的贪着完全灭除,之后才能够完全实证声闻菩提所有的果证。由此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说,慧解脱的圣者,若想成为俱解脱者,仍然应该随缘进修四禅、四空定,渐渐成为俱解脱者。而八解脱的阿罗汉虽已能出三界生死苦,但解脱智并不具足,故也有人方便说八解脱的圣者仍然不是阿罗汉;要待解脱知见具足了,才说他是阿罗汉,此说亦不无道理。-----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五辑》第八章第一节俱解脱 (原标题:八解脱(九证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阿罗汉的三界烦恼断尽,舍报的时候可以出离三界,但是在他还没有舍报之前,他也都是随缘随分的去度化众生。所以他在入无余涅槃以前,虽然没有烦恼了,但是仍然和我们一样,要受风寒,受热苦、饥饿、痛痒,以及色、受、想、行、识的种种行苦,可是对他而言,这已经不是大苦了,所以名为“微苦所依”。由于他还有这种微苦所依,所以就叫作“有余依涅槃”。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2、所度众生多寡不同二乘定性无学舍寿时,必入无余涅盘,十八界俱灭,穷未来际不再受生;只在舍寿前随缘度众,所度众生也只能证二乘菩提,舍寿也入灭度,不能尽未来际度化众生成佛,所度众生出三界者数亦有量,所以说二乘菩提不名大乘菩提。大乘菩萨若得证悟,不论证悟后已否证得有余涅盘,悟后皆必依于大悲之心,发起世世受生不入无余涅盘之大愿,世世自度,亦复如是教人转度 | 三摩地 2018-07-21 |
![]() |
2、所度众生多寡不同二乘定性无学舍寿时,必入无余涅盘,十八界俱灭,穷未来际不再受生;只在舍寿前随缘度众,所度众生也只能证二乘菩提,舍寿也入灭度,不能尽未来际度化众生成佛,所度众生出三界者数亦有量,所以说二乘菩提不名大乘菩提。大乘菩萨若得证悟,不论证悟后已否证得有余涅盘,悟后皆必依于大悲之心,发起世世受生不入无余涅盘之大愿,世世自度,亦复如是教人转度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以法布施及为主修,余法随缘随力修持。初地菩萨复于五位百法明门具足证验领受,了知一切法本来无生,皆是自心如来藏所现能取所取之功能差别;如镜现像,非有真实六尘相分为自心意根意识所触;亦无真实自在之蕴处界我,名为亲证犹如镜像观,成满心菩萨。初地应修之福慧满足,若蒙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是人能游百佛国土等。其后随佛修学,亦得诸方上地菩萨指导,即可渐入诸地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