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又菩萨心性贪瞋痴等烦恼微薄,不会起心动念于之法;种种遮覆盖障明性智慧、妨碍道业,乃至定业的修学过程当中的烦恼还有性障都极为轻微,个性朴实正直又随缘和顺,这就是善根成熟;善根成熟的菩萨不会去造作恶业,就解脱了业障,不再有修道、行道上的障碍。而菩萨因实证见道与修道,具有明达的智慧,对于良善正确的说法及偏邪错误的说法,都能真实了解其中的义趣差别而分别简择 | admin 2020-06-08 |
|
又菩萨心性贪瞋痴等烦恼微薄,不会起心动念于之法;种种遮覆盖障明性智慧、妨碍道业,乃至定业的修学过程当中的烦恼还有性障都极为轻微,个性朴实正直又随缘和顺,这就是善根成熟;善根成熟的菩萨不会去造作恶业,就解脱了业障,不再有修道、行道上的障碍。而菩萨因实证见道与修道,具有明达的智慧,对于良善正确的说法及偏邪错误的说法,都能真实了解其中的义趣差别而分别简择 | admin 2020-06-08 |
|
玄奘大师《八识规矩颂》之第七识(意根、末那)颂: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4]---------------------------------------第八识如来藏概说第八识心体又名如来藏、阿赖耶识、本际、实际、真如、如 | admin 2020-06-08 |
|
有的人是决定性的声闻,始终不会成为菩萨种性,他的根性就是声闻种性,在舍报之前会随缘度众生,可是到了舍报的时候他就一定入涅槃,不愿再来人间。所以就只有一生,也就是他成为阿罗汉至入涅槃前那一段时间可以度人,所以他度的人少,而且他讲的是无我法,而他的,无我法又只是人无我,就是蕴处界空,不牵涉到法界实相理体。辟支佛是中乘,他平常并不度众生,辟支佛大部分都是 | admin 2020-06-08 |
|
有的人是决定性的声闻,始终不会成为菩萨种性,他的根性就是声闻种性,在舍报之前会随缘度众生,可是到了舍报的时候他就一定入涅槃,不愿再来人间。所以就只有一生,也就是他成为阿罗汉至入涅槃前那一段时间可以度人,所以他度的人少,而且他讲的是无我法,而他的,无我法又只是人无我,就是蕴处界空,不牵涉到法界实相理体。辟支佛是中乘,他平常并不度众生,辟支佛大部分都是 | admin 2020-06-08 |
|
蕴处界一切诸法无非缘起缘灭,皆是缘起性空之自性:无有一法不依缘生,无有一法不随缘散而坏,其性非真实有,是故归空,故说蕴处界及所生一切法莫非以缘起性空为自性;此诸二乘法者依于应化身佛之自相而说与众圣弟子,众圣弟子闻已亲证,即入自相;以此自相现观一切有情,即人共相。如是,一切法自性之自共相,全部是应化身佛所说,并非法身佛所说法。然应身佛于四大部《阿含经 | admin 2020-06-08 |
|
然后祂就因为你的思量作主,所以就配合你而随缘应物、而做种种的运作;当祂跟着你去取舍的时候,祂自己却是没有取舍的。起心动念而去取舍的,都是众生心,都是众生的七识心,可是第八识的祂,却从来都没有这一些心相,所以才叫做无心相心。如果不是祂配合着你,不断的在运作,你根本就运作不了,就会跟植物人一样;乃至连植物人你都当不成,你会很快的死亡了,所以我们身中的一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说,慧解脱的圣者,若想成为俱解脱者,仍然应该随缘进修四禅、四空定,渐渐成为俱解脱者。而八解脱的阿罗汉虽已能出三界生死苦,但解脱智并不具足,故也有人方便说八解脱的圣者仍然不是阿罗汉;要待解脱知见具足了,才说他是阿罗汉,此说亦不无道理。往往有浅学之人,误认为修定也可以解脱三界生死,其实是错误的想法。今以九众生居来说明,就可以知道解脱并非因为定境而获 | admin 2020-06-08 |
|
他的三界烦恼断尽,舍报可以出离三界;但当他还没到舍报时,他就要去度众生--随分随缘去度众生。他在入无余依涅盘之前,虽然没有烦恼,但仍要跟我们一样受寒风、热苦、饥饿、痛痒、色受想识蕴的行苦……等等,可是对他而言,这不是大苦,所以名为「微苦所依」,他还有这种轻微的苦为所依,所以叫有余依涅盘;他舍报时把十八界舍了,这些苦也就舍了,就是无余依涅盘 | admin 2020-06-08 |
|
又菩萨心性贪瞋痴等烦恼微薄,不会起心动念于之法;种种遮覆盖障明性智慧、妨碍道业,乃至定业的修学过程当中的烦恼还有性障都极为轻微,个性朴实正直又随缘和顺,这就是善根成熟;善根成熟的菩萨不会去造作恶业,就解脱了业障,不再有修道、行道上的障碍。而菩萨因实证见道与修道,具有明达的智慧,对于良善正确的说法及偏邪错误的说法,都能真实了解其中的义趣差别而分别简择 | admin 2020-06-08 |
|
灭尽定中圣者出定,则非由此缘故,乃因未至舍寿时节,随缘说法度生,故不取灭度。入灭尽定时以心先有预设,故于日将午时即便由其意根之作意,而使空明觉知之意识心又复现前,入城托钵,食讫说法;乃至寿终之时以舍想故而入涅槃,非以涅槃想而入涅槃。是故圣人与凡夫俱从定觉,而因不同,修证别故;此亦佛子所当知者,是故大慧菩萨为诸佛子请问于佛。--------平实导师《楞伽经详 | admin 2020-06-08 |
|
灭尽定中圣者出定,则非由此缘故,乃因未至舍寿时节,随缘说法度生,故不取灭度。入灭尽定时以心先有预设,故于日将午时即便由其意根之作意,而使空明觉知之意识心又复现前,入城托钵,食讫说法;乃至寿终之时以舍想故而入涅槃,非以涅槃想而入涅槃。是故圣人与凡夫俱从定觉,而因不同,修证别故;此亦佛子所当知者,是故大慧菩萨为诸佛子请问于佛。--------平实导师《楞伽经详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说,慧解脱的圣者,若想成为俱解脱者,仍然应该随缘进修四禅、四空定,渐渐成为俱解脱者。而八解脱的阿罗汉虽已能出三界生死苦,但解脱智并不具足,故也有人方便说八解脱的圣者仍然不是阿罗汉;要待解脱知见具足了,才说他是阿罗汉,此说亦不无道理。--------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五辑》第八章第一节俱解脱 | admin 2020-06-08 |
|
蕴处界一切诸法无非缘起缘灭,皆是缘起性空之自性:无有一法不依缘生,无有一法不随缘散而坏,其性非真实有,是故归空,故说蕴处界及所生一切法莫非以缘起性空为自性;此诸二乘法者依于应化身佛之自相而说与众圣弟子,众圣弟子闻已亲证,即入自相;以此自相现观一切有情,即人共相。如是,一切法自性之自共相,全部是应化身佛所说,并非法身佛所说法。然应身佛于四大部《阿含经 | admin 2020-06-08 |
|
---------楞伽经详解第一辑p270佛之法身则是无垢识真如,常乐我净,能与二十一心所相应;于十方界之有缘众生,随缘赴感,靡不周详。此谓佛真法身无形无相,乃是真如。真如法身与三大无量数劫前之阿赖耶识非一非异。因地阿赖耶识修除执藏三界有漏法种之执藏性已,舍阿赖耶名;复修除变易生死之种子流注,断尽尘沙惑已,复舍庵摩罗名,无有异熟,方名真如。一体三名,随于修证层 | admin 2020-06-08 |
|
以法布施及护法为主修,余法随缘随力修持。初地菩萨复于五位百法明门具足证验领受,了知一切法本来无生,皆是自心如来藏所现能取所取之功能差别;如镜现像,非有真实六尘相分为自心意根意识所触;亦无真实自在之蕴处界我,名为亲证犹如镜像观,成满心菩萨。初地应修之福慧满足,若蒙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是人能游百佛国土等。其后随佛修学,亦得诸方上地菩萨指导,即可渐入 | admin 2020-06-08 |
|
第三个大乘的无愿三昧,也就是说,如来藏因为祂不了别六尘境界,所以没有六尘的境界相,而且如来藏也不领受六尘中的一切苦乐,加上如来藏本身是无作性的;所以如果能够转依如来藏的无造作、无追求的体性,对于世间法就能够住于无愿的境界中,而能够随缘度众行菩萨道。所以这样也就能够不违背菩萨利乐众生的大愿,这个大愿就是要成佛及尽未来际利乐众生,这是菩萨的究竟目标。对 | admin 2020-06-08 |
|
第三个大乘的无愿三昧,也就是说,如来藏因为祂不了别六尘境界,所以没有六尘的境界相,而且如来藏也不领受六尘中的一切苦乐,加上如来藏本身是无作性的;所以如果能够转依如来藏的无造作、无追求的体性,对于世间法就能够住于无愿的境界中,而能够随缘度众行菩萨道。所以这样也就能够不违背菩萨利乐众生的大愿,这个大愿就是要成佛及尽未来际利乐众生,这是菩萨的究竟目标。对 | admin 2020-06-08 |
|
非有作用(离六尘见闻觉知而於五位中寂照不灭任运随缘而不动故,醒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一切有情顿成死尸)。故唯如来藏非常非无常,非有变易非无变易,非有作用非无作用,名为中道实相,余者皆非。[5]实证如来藏者,现观如来藏运行中所显示之真实与如如自性故,实相般若智慧依如来藏之真如法性建立故,万法悉依如来藏之妙真如性而生而显故,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亦依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我们出去主持讲座度人时,在度人的过程中,心里面不可以有烦恼,一切随缘。因缘具足了,我必须开二十班传法,那就开二十班。因缘不具足了,必须要结束了,那就结束,一班也不留,根本不担心人家来不来学,菩萨四果就要这样的心态。虽然有大愿要广度有缘人,可是现在来的人都是没有缘的,该结束了,那就结束,没有牵挂。要能够这样,掉举这个结才能断掉,没有任何的烦恼,一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