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就是住在山林,为了乞食,每天都要进入村落城邑,与人相接触而随缘弘化。修菩萨行的,应该作利益人类的事业,传播法音,在不离世事,不离众生的原则下,净化自己,觉悟自己。现在是“集体时代”:摩诃迦叶修头陀行,释尊曾劝他回僧伽中住;优波离想独处修行,释尊要他住在僧中;释尊自己是“佛在僧数”的。佛法是以集体生活来完成自己,正法久住的,与中国 | admin 2018-07-21 |
![]() |
又因为意根能随缘任运,执取过去所造作的一切善恶业及无记业之习气,存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意根又像是一个垃圾收集者,不论是什么东西祂都要收到如来藏中;即使意识故意想要把恶业种子给丢掉,也都无法作到,因而使得因果律得以公平的实现。基于以上所说的种种原因,所以意根又称为相续识。各位菩萨,由以上说明我们就知道:众生都是由于意根具有以上所说的五种体性,才能有阿赖 | admin 2018-07-21 |
![]() |
祂从来都不曾在六尘境界上面来作分别,所以说祂平等普遍,无所不至;祂能随缘出生蕴处界以及世间万法,又遍一切处,所以说祂十方。祂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说祂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无论是六道凡夫众生,还是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等四种圣人的根本心,都同样是不生不灭、无染寂静的,因为是真如实相的缘故。在《六祖坛经》当中有记载,当六祖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它从来都不曾在六尘境界上面来作分别,所以说它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它能随缘出生蕴处界以及世间万法,又遍一切处,所以说它十方。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说它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无论是六道凡夫众生,还是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等四种圣人的根本心,都同样是不生不灭、无染寂静的,因为是真如实相的缘故。在《六祖坛经》当中有记载,当六祖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而,初住位的菩萨应该如何发心呢?初住位菩萨应该以财布施为最主要,并且也应该随缘随分为初机学人说法而作法布施;一方面接引有缘的众生进入中,而自己也能发心而安住于佛菩提道中,这就叫作发心住。如果十信位没有修习,菩萨性还没有发起,当然就不能叫作发心住。譬如他既不肯发心财施护持正法,也不肯发心法施拯救众生于邪见之中,虽然有时也能住于菩萨行当中,但这仍然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五十三参中的善知识,甚至也有身分卑贱至当妓女的;而这些善知识们─也就是说这些菩萨们─在世间法中的身分是随缘的,并不确定或执著一定要现哪一种身相;所以真正在修学佛道的时候,不可以依表相来观察。那么平实就依《六十华严》善财大士所参访的善知识,大略举出来说(只举出他们的身分与名称就好,参访请法的过程与内容就不说了)。在十信位中,善财大士初参比丘功德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不了六尘故,随缘任运出生万法故。众生因烦恼不能断,不知祂的寂静;众生因无明故,不悟如来藏,不知其能摄愦闹、非一非异。有情身心受内外法系缚故,始终有罣碍;如来藏生生不息,变生显现万法,因无执著而任运无碍,故常自在。复次,如来藏第八识一向与众生之心性大异!如来藏于三界万法中,并无如觉知心有境界之领受相,亦无如觉知心之攀缘相、执取相、烦恼相,更无如觉知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而,初住位的菩萨应该如何发心呢?初住位菩萨应该以财布施为最主要,并且也应该随缘随分为初机学人说法而作法布施;一方面接引有缘的众生进入中,而自己也能发心而安住于佛菩提道中,这就叫作发心住。如果十信位没有修习,菩萨性还没有发起,当然就不能叫作发心住。譬如他既不肯发心财施护持正法,也不肯发心法施拯救众生于邪见之中,虽然有时也能住于菩萨行当中,但这仍然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非有作用(离六尘见闻觉知而于五位中寂照不灭任运随缘而不动故,醒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一切有情顿成死尸)。故唯如来藏非常非无常,非有变易非无变易,非有作用非无作用,名为中道实相,余者皆非。若以一念不生、无思惟时、寂照之灵知心……等,错认为如来藏或真如时,则与外道及民间信仰之常见论者无异,非佛法也。且道:汝之如来藏何在?四、证悟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来藏不落境界中,于六尘中随缘而应,然不会六尘六入。祂与七转识妄心和合似一,行相极细故难悟知。所以明心很难,自古以来就很难,多少座主讲经说法数十年之后,进了丛林参到老、参到死,一无所悟,来生又重新再来。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不是现在才这样的,所以明心非常困难。可是禅师悟了以后为什么不明讲?因为不可以明讲。有很多人说:悟说不出来,说出来就不是悟。其实不对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密严经》中又云:「藏识一切种,习气所缠覆,如彼摩尼珠,随缘现众色;虽住有情身,如鹅王无垢,是决定种性,亦为大涅盘……。」又云:「真如非异此,诸法互相生,与理相应心,明了能观见,此即是诸法,究竟圆成性。」《密严经》中又云:【阿赖耶识(即如来藏)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假使悟后舍报时即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会因此就生起欣喜之心;若是有因缘要生于地狱中,也不会生起厌恶之心,就能以此智慧而随处、随缘、随愿建立六道中之五阴身,因为这些都只是自心如来幻化而得者,皆是无我、无所得之法,何有欣喜或厌离之我可说?无门慧开禅师在《无门关》中说: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参禅初悟入自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反观意识心,只要从后脑勺忽然打一棒,保证证严法师一定会闷绝而使意识断灭,完全无知无觉,她怎能违背常识经验而说意识心不生灭?难道不怕慈济医院的医师们暗中说她无知吗?如来藏从来不在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上面生起分别,从来离六尘中的见闻觉知,也从来不思量,所以永不作主,一向都是随缘而任运不断的运行,却又能了知众生七转识的心行。祂能配合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如果说这个不用特别去寻找,这自自然然的状态就是,那也是无知外道,自然外道,无事息心的外道,不必用功的外道,不知接下来还要做什么的外道,所以这种外道,将想法放在自然,任运自然,这当下就是,当下即是,不必特别生起什么求圣求贤的念头,每天如是好好生活,这样不去执着一切诸法,而能够随缘过此生,遇到有缘份的人,就跟他说这番道理,以为这样就是了达佛意了,对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要生起什么大悲心呢?应当自己这样想:我既然证如来藏以后,如今已经调伏了,因为自己已经证得无所受的如来藏了,所以既不起涅槃贪,也不起五欲贪,只是随缘而行,所以心得调伏;我自己既然已经调伏了,也应当教导众生同样的调伏自心不堕断灭空中,也不会去断灭自己的十八界,但是也不对十八界生起贪着;这样调伏自心,并且教导一切众生如此调伏自心。所以有疾菩萨看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由是缘故,证悟如来藏以后,应该对如来藏的无漏无为性及无漏有为性,作全面的转依,自然不会偏空而忽略了祂鉴机照用、随缘应物的大功德,就不会偏在祂的虚空无为、真如无为而趣向灰身泯智的本来涅槃部分,就会发起大悲心而想要救护众生,想要接引众生同入佛菩提道。-----------------------------------------------注:未成佛之前,以如来藏的无记性来说,当然不会生起慈悲,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以未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义。而生二执No.2016宗镜录(卷100)T48,p0956c谓首楞严经。以如来藏心为宗。如来藏者。即第八阿赖耶识。No.671入楞伽经(卷3)T16,p0529b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大慧。我说如来藏常。不同外道所有神我。大慧。我说如来藏空实际涅盘不生不灭无相无愿等文辞章句。说名如来藏。大慧。如来应正遍知。为诸一切愚痴凡夫。闻说无我生于惊怖。是故我说有如来藏。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而,初住位的菩萨应该如何发心呢?初住位菩萨应该以财布施为最主要,并且也应该随缘随分为初机学人说法而作法布施;一方面接引有缘的众生进入中,而自己也能发心而安住于佛菩提道中,这就叫作发心住。如果十信位没有修习,菩萨性还没有发起,当然就不能叫作发心住。譬如他既不肯发心财施护持,也不肯发心法施拯救众生于邪见之中,虽然有时也能住于菩萨行当中,但这仍然不是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我们出去主持讲座度人时,在度人的过程中,心里面不可以有烦恼,一切随缘。因缘具足了,我必须开二十班传法,那就开二十班。因缘不具足了,必须要结束了,那就结束,一班也不留,根本不担心人家来不来学,菩萨四果就要这样的心态。虽然有大愿要广度有缘人,可是现在来的人都是没有缘的,该结束了,那就结束,没有牵挂。要能够这样,掉举这个结才能断掉,没有任何的烦恼,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但是他下一辈子会不会发菩提心呢?还是会!因为多多少少听到一些佛法了!虽然他这一世绝不可能再去了,因为他回来一直在骂法师劝募的事,只是他没有想到去那边有佛法可听可学啊!这只是因为他过去世没有熏习过佛法嘛!他不懂:去人家道场学佛法就是要护持人家嘛!即使法师在路上一直在讲资金劝募的事情,他也不该起烦恼的,多少随缘随力也好,总是种了一个善根啊!但是他回来以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