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比方说在《优婆塞戒经》里面,佛陀就已经有开示菩萨们说,虽习外道的经典,学习外道的经典是为了要破除邪见,为了要出胜邪见;所以,佛陀其实告诉们说,本来就有所谓的破斥外道的观点存在的,像这样子的菩萨,佛陀尚且称他为实义菩萨。所以,为了要建立众生的正知正见而破斥外道,这个行为本来就是菩萨所当为的;而不应该在这个点上面,用所谓的说他人的不是这一点,来说这个菩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四)如同有人会说阿坻耶语,也就是上古时代的梵语。这个阿坻耶语呢,是上古时代人所说的话,现在今日已经没有人使用这种语言了。但是因为世间的人代代相传,次第相续的传下来了,所以还是有少数人会讲这种阿坻耶语。有智慧的人可以说:现在的人说阿坻耶语,这是阿坻耶语,也可以说这不是阿坻耶语。因为就现世而言,已经没有人使用阿坻耶语了,这种语言只有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说,佛经里面《优婆塞戒经》卷七里面就这样讲:【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七)在这一段话当中讲的就是说:如果有人他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然后他也知道说造了善恶业就会得到果报,也就是种善得善果、造恶得恶果;但是,他造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1)有的菩萨他生起悲心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众生五根不具足,他的生活很惨淡。五根不具足的人——例如盲、聋、瘖、哑,这些大多都是过去世谤法的地狱罪等等所剩下来的余报势力;当他五根不具足的时候,他的意识功能是会降低,他谋生的时候也会增加很多的困难度。也许有人说:我们很少看见五根不具的人啊!其实我们是常常看见而不知道那就是五根不具。五根不具 三摩地

2018-07-22

问:星期二上《优婆塞戒经》,听到平实菩萨讲八关斋戒的功德,可以灭罪(除五逆罪外),不知讲堂可否请师父定期为我们传授,以利修行。答:您的建议很好,我们会在近期内研究是否采行。问:报纸上曾有一案例:甲乙两人皆为佛教四众中人,某乙明知某甲有违反法律的行为,但对警方及检察官之调查时,某乙为守「不说四众过戒」故,并未供出某甲之恶行。请问:若某乙供出某甲之恶行 三摩地

2018-07-22

一、证悟菩提方式不同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说:善男子!菩提有三种:一者从闻而得,二者从思惟得,三者从修而得。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声闻菩提系从闻而得,声闻人没办法自己证悟四圣谛、八正道等法,必须要亲从佛陀听闻之后,才能取证四圣谛、八正道;缘觉菩提系从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由乾陀山有一香象。名伊罗鉢那。具足七头。帝释发念象知即来。善见城中所有诸天。处其头上旋行而往。其林去城五十由延。是象身力出胜一切香象身力。正使和合如是香象一万八千。其力唯敌佛一节力。是故身力出胜一切众生之力。世界无边众生亦尔。如来心力亦复无边。是故如来独得名佛。非二乘人名为佛也以是义故。名无上师。名大丈[12]夫。人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有时菩萨假使以不清净的物品来布施,那也是为了让被布施者生起欢喜心的缘故。不清净之物,譬如众生肉:有人很喜欢吃羊肉、牛肉,凡是肉案子上买得到的肉类,你就买了布施给他,方便度他入佛法中。有人喜欢吃葱、蒜,你就送给他,为了让他生起欢喜心,你才能为他说法。如果你布施的财物,他一看就讨厌了,你还能为他说法吗?还能接引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供养三宝品)第十七也不可以造做半身的佛像;雕佛像时必须是全身的,或立、或卧都可,但不可以雕半身的。有的人只雕头像,那是不如法的。如果有人做半身的佛像,也就是只做胸像,是不如法的;若是得到了古董级的佛像头部,应该赶快找到身像,迅速合并完整,才是如法的行为,不可收藏起来作为古董。有的佛像身形已经不具足了,要秘密的藏起来,不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供养三宝品)第十七供养时不可以像外道那样烧酥、烧大麦来供养。千年来一直有佛门外道这么做,他们叫作火供。知道什么宗派吗?(大众答:密宗!)正是密宗嘛!那其实是外道法,也是佛所禁止的,可是他们到现在仍在做。其实那是供养鬼神的作法,所以不如法。这也有开缘:譬如有时你以檀香粉供养,上面撒了几颗芝麻,增加香味,那是可以的。但是藏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广修布施以后,心中没有侮恨钱财被布施出去了,这个人如果是因为在客尘上,特别是指我所烦恼,也就是贪瞋痴的烦恼(是从客尘上发生的我所烦恼,以及把虚妄的自我误认为真实不坏法而毁谤,都是从客尘而生的烦恼。客尘在《楞严经》有定义过了,所以客尘就是指相对于真实心以外的我所烦恼,都属于客尘。如果是因我见没有断除而被辨义时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佛开示说:善男子啊!如果有一个人其实是有钱财的,可是当他看见有人来求财时却说没有钱财,他说话是怕别人向他请求布施,我们就应该要知道这个人已经把他来世贫穷而没有功德的果报先为大众说明了。佛讲这一句话很重。这个人明明有钱,却推说没钱;这话讲久了,这一世真的会变得没钱,来世当然更会没钱了。如果有人请求你随喜功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的〈五戒品〉中,世尊也曾经对布施无畏作开示说:一切的布施当中,布施无怖畏最为第一。但是,世尊在这里所说的布施无怖畏并不是指狭义的无畏施,指的是受持五戒。因为如果我们受持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等五戒,众生会知道从今以后我们就不会再去恼害他们,所以能够让众生离开被我们所恼害的怖畏,并且不再怖畏我们会因为酒后乱性,而对 三摩地

2018-07-22

许多佛典,如《金刚经》、《优婆塞戒经》、《佛说阿弥陀经》等,开头是这样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祗树给孤独园”正确的读音是:“qíshù/jǐgūdú/yuán”,这个园林是怎样由来的呢?当给孤独长者去拜访一位好友,这位好友却没有专心招待他,半夜里一直在忙活儿;忙什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之中,善生菩萨问说:世尊!何因缘故得二庄严?世尊开示说:善男子!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换句话说,菩萨应该修集布施…等六波罗蜜,才能初步福德与智慧的庄严。而其中的布施、持戒、精进度,是属于福德庄严;忍辱、禅定、智慧度,是属于智慧庄严的范围。譬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自他庄严?佛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优婆塞戒经》卷2)为什么是自他庄严的原因,上一次的菩萨正行之中已经先概略为大家说明了。接下来,因为善生菩萨启请的缘故,所以世尊接着就回答:菩萨应该要具足福德、智慧二法,才能够在佛菩提道上自他庄严。从表面上看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中,有一段是:【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自他庄严?佛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优婆塞戒经》卷2)先说说庄严这一词,这在佛教界中是使用得非常频繁,而且在经论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学佛之后也会常常挂在嘴边。但是随着前后文的不同,所显示出来的意涵也就会有所不同。我们就先来看看经论中所使用的庄严的例子,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2)在这里,佛陀教导我们大家要在菩萨因地时发愿,也教导我们发愿的因果、原理等等。善生童子问:世尊!这三十二大人相的福业是谁才能作呢?善生童子在这边问的三十二大人相的福业,是谁才能够作?因为修这个三十二大人相,并不是一般人能够作得到的。可是,有一种人家财万贯,但是他们全家每个月供养三宝才几百元的台币,就觉得是很大的数目了;但在世间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2)佛法上有所谓的四悉檀,世尊的开示中,有时候是针对某些人,有时候是在事相上或者是在义理上来说明,而更常常的是事相上、义理上都同时兼顾。可是,一般众生往往只看到事相上的层面,就执取片面的意涵,有时候就称为这种情况叫作依文解义。从字面上的意思看来,在家的菩萨要修集福智庄严,是要比出家的菩萨更来得困难,佛世的时候不妨也是这样;因为出家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着开示说:善男子!复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乐化怨雠,二者化时不厌,三者要令成熟解脱,四者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着,五者能忍一切恶事,六者终不宣说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见破戒者及弊恶人、心不瞋恚、常生怜愍。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是七相,则能自利及利益他。(《优婆塞戒经》卷2)除了前面所说的七种法相之外,世尊接着又开示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