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再来说受阴,受阴就是你能领受苦乐或者是不苦不乐,这样的一个受,我们就说是受阴。再来说想阴,想就是了知;不管你是有没有起语言文字的了知,都叫作想。再来说行阴,行就是决断的意思,决断呢,譬如说你决定了某一件事情就是这个样子,那就是决断,这就是行。或者是说你决定下一步怎么做,这样的心行也就是行,也就是决断的意思。再来说识阴,识阴它的功能就是分别,识的功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十五点、意识永远不离境界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意根、法尘相接触以后,意识才能从如来藏中现起。而意识现起时,必定与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相应。苦受是违逆己心的境界受,乐受是随顺己心的境界受,不苦不乐受是既不随顺也不违逆己心的境界受。而这些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意识现起后产生的境界受。譬如喝苦茶,其味苦性甘,因此刚喝下去时有苦的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行苦是说,欲界、色界、无色界中的一切境界,不论是住于乐受中或不苦不乐受中,都是念念变异而不是常住不变的境界;念念变异即是住在行阴之中,诸行无常是一种事实,一切人都不可能转变诸行中的任何一种境界成为无行的常住境界,终究会在念念变异之中成就坏苦,所以三界中的一切乐受境界也都不离行苦。八苦就因此而归类于三苦之中,显示三界一切境界都不离三苦。举示了这一部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为什么要用受、想、行这个作为次第呢?因为受最容易观察,为什么?因为你的境界受,乃至说你的苦受、乐受和舍受——舍受就是不苦不乐受,你会不知道吗?当你意识心存在的时候,你只能够用知见说:我是假的!我是假的!可是实际上,还真的很难认自己是假的,因为祂的剎那生灭你无法体会;当意识灭的时候你也不知道,你醒过来的时候意识又出现了,所以你没有办法体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假使说突然间冷气坏了,大家汗流浃背,拿起笔记本来一直扇,苦不苦?苦啊!讲经完了,得赶快去找水喝,都是因为这个身体,所以说身体有苦。可是虽然说身有苦,种种身苦讲完了,却不可以说要乐于涅槃;因为乐于涅槃就不能成佛,也没有般若智慧,无法广利众生,所以二乘法所说的乐于涅槃,在大乘法中不适用。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去看望有疾菩萨,要说这个色身是无我性的,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欲界爱的结,比如说一个菩萨三果,他仍然喜欢住在世间,虽然对于世间的苦乐不贪着,但是世间还有不苦不乐。他还有一个心念,喜欢在欲界里面度众生,这就是欲界爱的结。色界爱的结就是喜欢色界的境界,比如我们有人悟了以后,性障除了,本身也有定力了,结果初禅善根发,色身常常有乐触。然后他心里生起喜欢贪着的心——喜欢这个乐触,所以时常将心向内收敛,让乐触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菩萨却可以在这种穷极潦倒的因缘中,去体认到:这一切都是苦的,而一切苦都是我的真如心如来藏所显示的;所以一切苦它并不苦,因为我的真心将过去的果报予以实现,我了结了许多的事情;所有业报虽然苦,但是如果未来还没有受到这个苦,那我更要提心吊胆。甚至说,佛法中对于现世报,跟一般众生所理解又大大不同。为什么?因为产生了业行,既然亏负了他人就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如果我们谈到乐这件事情的话,按照我们直觉的想法是,乐了,那乐了之后,然后是不是接下来这个乐的觉受是不是又会过去呢?由于乐的本身本来就是跟苦相杂而存在的,好,我们说所有的感受不外乎就是苦受、乐受跟不苦不乐受,这三个大的分类;所以,我们谈到了感觉的这件事情的时候,它必然有这个三个相互的交替存在。并且,这个感受是不是表示我们的心在觉知这个环境呢?一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我们常常以色身为我,以我们的苦、乐受或是不苦不乐受为我,乃至以我们的目标当作我,以我们的行为当作我,乃至以我们所见所闻当作我……可是事实上,这一些统统都是变异生灭的,变异生灭的不会是我。因为我是具有主宰性的,是可以贯穿三世的;可是我们所知所见的内容,统统都是只有一世的,而且统统都是生灭性的,所以这些都不能称作真正的我,那些都是虚妄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现在终于知道说,要真的能够获得解脱,固然要离开世间的苦,同时连世间的乐也不可以贪着,因为那也是会感招苦的一个因啊!像这个样子离开了苦、乐二者,而能够住于不苦不乐之中,就是解脱生死吗?不!因为虽然可以住于不苦不乐之中,却还没有离开得,得不苦不乐啊!所以就不需要住在不苦不乐之中了嘛!声闻人修学四圣谛法,也正是因为依于这样的一个观察,了解到说,在世间之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现在终于知道说,要真的能够获得解脱,固然要离开世间的苦,同时连世间的乐也不可以贪着,因为那也是会感招苦的一个因啊!像这个样子离开了苦、乐二者,而能够住于不苦不乐之中,就是解脱生死吗?不!因为虽然可以住于不苦不乐之中,却还没有离开得,得不苦不乐啊!所以就不需要住在不苦不乐之中了嘛!声闻人修学四圣谛法,也正是因为依于这样的一个观察,了解到说,在世间之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在《阿含经》里面的话,我们可以说佛在教我们在观行,比方说受蕴到底是不是空的时候,往往都不是在说把这个受蕴的部分把它拆解成这个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然后又要再继续拆解成苦受里面有什么不一样的受、乐受有什么哪些细微的受,佛并没有这样作;实际上就是说,在受蕴的部分,拆成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然后再去一一观行这些受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生起、如何消失的 | admin 2018-07-22 |
![]() |
我们的受阴呢?也是起起落落,一下苦、一下乐,一下不苦不乐,换来换去,所以也是生生灭灭。我们的想阴呢?事实上它也是一样生生灭灭,一下想吃东西,一下想要休息、想要走路游玩等等,所以也是生生灭灭。那行阴呢?行阴也是从一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从一个时间到另外一个时间,也是生生灭灭。我们的识阴呢?我们的识阴也是一样,譬如眼识白天可以看东西,可是到了晚上,我们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四禅舍念清净地,具有四支:不苦不乐、舍、念、一心。四禅不离十支功德。十二)十二部经:1)契经,2)重诵,3)授记,4)讽诵,5)自说,6)因缘,7)譬喻,8)本事,9)本生,10)方广,11)稀有,12)论议。十三)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十四)八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欲,4)不妄语,5)不饮酒,6)不涂香饰花,不观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这不是真苦行,真苦行其实是中道行,不苦不乐:不苦是身不受苦,不乐是心不贪于五欲,常能制心一处。若不是在佛法整理思惟上用心,那就是忆佛而净念相继,不然就是一念不生的出坡,这才是不放逸。修身苦行的人出坡种菜时心中若在打妄想,身体劳累辛苦时在打妄想,那就不是真苦行,而是放逸了。佛法的修行全都在心上用功,可是他专在身上自苦,那种用功是心外求法,是佛门外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外境都属于六尘中的境界,有顺境、逆境、非顺非逆境,顺境中则生乐受,逆境中则生苦受,非顺非逆境则生舍受──不苦不乐受。在乐受当中会产生想要继续与境「合会」的需求,称为会遇爱、不乖离爱;在苦受当中会产生想要与境「别离」的欲求,称为不会爱、乖离爱;在舍受当中会对境产生「不合不离」的需求,称为平等爱。其中平等爱仍是处在了别而有执受的状态中,只是不加以强烈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这样思惟与现前观察以后,还不能断除我见与三缚结,就必须再从经中所说地狱道、鬼道的种种苦,以及自己观察畜生道弱肉强食及被人类宰杀而食等,详细而深入思惟以后,再思惟自己是否能永远保住人身而不坠入三恶道中受苦?并且再深入思惟:一旦落入三恶道中,何时才能再回来人间享有半苦半乐的人类生活?然后再依三苦来思惟:行善者死后出生于欲界天中受乐,行善者加修禅定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这不是真苦行,真苦行其实是中道行,不苦不乐:不苦是身不受苦,不乐是心不贪于五欲,常能制心一处。若不是在佛法整理思惟上用心,那就是忆佛而净念相继,不然就是一念不生的出坡,这才是不放逸。修身苦行的人出坡种菜时心中若在打妄想,身体劳累辛苦时在打妄想,那就不是真苦行,而是放逸了。佛法的修行全都在心上用功,可是他专在身上自苦,那种用功是心外求法,是佛门外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苦圣谛中,以八苦及三苦(详后第二节中说明)观察三界六道,已经道尽三界万法无一不苦,即使是正在人间享乐之时,也都还是不离行苦、坏苦;设使有人修得三界最高境界的非想非非想定了,将来往生非想非非想天中,并且能不中夭而具足八万大劫寿命,然而那八万大劫之中一念不生而住,也还是不离行苦;因为八万大劫一念不生的境界中,还是继续住于意识的行阴之中;诸行无常,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我们在母体中渐渐成长,肌体逐渐成形而后出生时,意根想攀缘外境,就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去感知外境,形成法尘,(名色缘六入),意根通过意识接触到这种种法尘,就以为自己看见,听见,嗅到,尝到,触到了外境(六入缘触),既然以为接触到的外境并以之为实,必定产生种种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触缘受),有了这种种感受,我们必然就会有欢喜贪恋乃至厌恶(受缘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