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应该要看到,我们的这个我从来都是相应与世间五欲六尘的存在而存在的,世间的五欲六尘变动不居,我自然无法安住不动,不是苦就是乐,或者不苦不乐,总没有彻底安稳的时候。然而,正因为看不清这个我的虚妄,执迷的认为世间万物可以变,唯我不变,这就是世人的一大无明。为了这个虚妄我的快乐,我们习惯性的去拼命抓取那些能带给我们快乐的东西,不惜为此造作种种会给他人带来伤 三摩地

2018-07-22

无明就是众生不能理解意根与意识觉知心的虚妄不实,不能了解六尘万法的虚妄不实,以为这些都是真实不坏的,不知道能了知的想阴是虚妄的;也就是说,你能知道的心与所知道的种种感受,不管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虚妄的。如果不能了解五阴十八界是虚妄的,就会产生执著而无法出离生死。对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界,能取与所取就是能了别的我与我所了别的六尘,知道都是虚妄的,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接下来就会有你种种的受,透过你的乐受、苦受以及不苦不乐受,又产生诸种行。这个结缚,它本身不一定是苦才有结缚。所谓结,就像现在你在一个法里,在一个绳子里面打一个结,打一个结它就绑住了,它就很难解开,然后你将这个绳索套在自己的身上就捆缚住你了,这叫结缚。结缚行,于可爱者、于你爱恋者,你会产生结缚行。譬如说,你喜欢一个人或喜欢一个物品,你就被它绑住了 三摩地

2018-07-22

再来说受阴,受阴就是你能领受苦乐或者是不苦不乐,这样的一个受,我们就说是受阴。再来说想阴,想就是了知;不管你是有没有起语言文字的了知,都叫作想。再来说行阴,行就是决断的意思,决断呢,譬如说你决定了某一件事情就是这个样子,那就是决断,这就是行。或者是说你决定下一步怎么做,这样的心行也就是行,也就是决断的意思。再来说识阴,识阴它的功能就是分别,识的功能 三摩地

2018-07-22

受蕴:有情皆有领纳苦、乐、忧、喜、不苦不乐等受,故名受蕴。对于诸受的境界,能加以了知就是想蕴。因想而起身口意行,出生善念、恶念,起贪、瞋、痴、慢、疑,造诸善恶业,以及为了生活而有行来去止等动作,都名为行蕴。如来藏若不先出生色蕴,就无法变生六尘,也就无法出生识蕴六识及受、想、行蕴。若如来藏不出生这五蕴,众生于此世间便不能生起承受果报、造作新业的作用。 三摩地

2018-07-22

色蕴十个法(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识蕴(前六识,由意根与法尘相触为缘,藉人间有色根“未坏或未嬴劣”的五色根为缘,才能使此识蕴在人间生起及运行);受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想蕴(见闻觉知中的了知性,想亦是知,想蕴之了别性由色蕴、识蕴、受蕴之触心所法具足以后才能有了知性之想);行蕴(身根之种种行为,表色及无表 三摩地

2018-07-22

施主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恶,云何说言施主得罪?施主施已,欢喜不悔,亲近善人,财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乐至无上乐,能离一切烦恼结缚,施主乃得如是妙果,云何说言得恶果报?施主若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识,多饶财宝,眷属成就,能用能施,一切众生喜乐见之,见已恭敬、尊重赞叹;施主受报,得如是事,云何说 三摩地

2018-07-22

进而产生各种感受,或苦或乐或不苦不乐,乃至或贪恋或厌恶,求取之心不断生起,对于贪着之境界,不了知其虚妄的道理,不断想办法去获得、保持,不令坏失。如此执着则又种下了再次受生的因,导致有情生死轮回,相续往来于六道中而无法出离。而诸菩萨对于这依他而起的离念灵知意识心…等万法,了知其虚妄性,故于诸法不贪不恋。如此之一切万法,或科学、或艺术、或人文、或 三摩地

2018-07-21

施主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恶,云何说言施主得罪?施主施已,欢喜不悔,亲近善人,财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乐至无上乐,能离一切烦恼结缚,施主乃得如是妙果,云何说言恶果报?施主若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识,多饶财宝,眷属成就,能用能施,一切众生喜乐见之,见已恭敬、尊重赞叹;施主受报,得如是事,云何说言 三摩地

2018-07-21

不苦不乐相观相应识。譬如第四禅乃至非想非非想识。弥勒。染相观相应识。譬如染烦恼随顺烦恼识。弥勒。善法相观相应识。譬如修行信等相应识。弥勒。无记相观相应识。譬如远离彼二法识。弥勒。是名菩萨知诸法生。弥勒。云何菩萨如实知诸法住。弥勒。若菩萨如实能知唯是识体。是名菩萨知诸法住。弥勒。云何菩萨善知诸法起。弥勒。若菩萨如实能知二种相烦恼缚。若知彼已作是思惟应 三摩地

2018-07-21

十三不苦不乐俱行识生。谓从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识。十四染污俱行识生。谓诸烦恼及随烦恼相应识。十五善俱行识生。谓信等相应识。十六无记俱行识生。谓彼俱不相应识。云何善知心住。谓如实知了别真如。云何善知心出。谓如实知出二种缚。所谓相缚及粗重缚。此能善知应令其心从如是出。云何善知心增。谓如实知能治相缚粗重缚心。彼增长时彼积集时。亦得增长亦得积集。名善知 三摩地

2018-07-21

不苦不乐受是无记法。此三法众生常触。乐受者。谓天人五欲功德。苦受者。谓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不苦不乐受者。谓白癣等。迦叶白佛言。此则不然。佛告迦叶。从乐生苦。从苦生苦。彼为无记。迦叶白佛言。其譬如何。佛告迦叶。因食生病。食则是乐。病则是苦。彼白癣等。名为无记。迦叶白佛言。若苦乐名无记者。父母子亦无记。佛告迦叶。此则不然。迦叶白佛言。其譬如何。佛告迦叶 三摩地

2018-07-21

若苦不苦。若依非依。若去不去。若归非归。若恒非恒。若断若常。若众生非众生。若有若无。若实不实。若真不真。若灭不灭。若密不密。若二不二。如是等种种法中有所疑者。今应咨问。我当随顺为汝断之。亦当为汝先说甘露。然后乃当入于涅槃。诸比丘。佛出世难人身难得。值佛生信是事亦难。能忍难忍是亦复难。成就禁戒具足无缺得阿罗汉果是事亦难。如求金沙优昙钵花。汝诸比丘。离 三摩地

2018-07-21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如佛先为诸比丘说。若有人能修行善法则得受乐。又如佛说于善道中六触受乐。眼见好色是则为乐。耳鼻舌身意思好法亦复如是。如佛说偈持戒则为乐 身不受众苦睡眠得安隐 寤则心欢喜若受衣食时 诵习而经行独处于山林 如是为最乐若能于众生 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 以不恼他故少欲知足乐 多闻分别乐无著阿罗汉 亦名为受乐 三摩地

2018-07-21

识阴的一切苦,依世间法现前观察之,其实无边无际;譬如八苦中的任何苦,都是因为有识阴才会存在;推而广之,世间所有苦,包括三界六道中的一切苦、一切乐、一切境界,也都不离苦,只是苦的轻重差别而已,没有不苦的。而识阴永远都会与三界九地中的一切苦相应,除非祂灭失了。识阴所有的种种细相、极细相的苦,就由读者们自己去深入现观与思惟;经由识阴的了解,以及对识阴不离 admin

2018-07-21

第十五点、意识永远不离境界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意根、法尘相接触以后,意识才能从如来藏中现起。而意识现起时,必定与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相应。苦受是违逆己心的境界受,乐受是随顺己心的境界受,不苦不乐受是既不随顺也不违逆己心的境界受。而这些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意识现起后产生的境界受。譬如喝苦茶,其味苦性甘,因此刚喝下去时有苦的滋 三摩地

2018-07-21

受蕴:有情皆有领纳苦、乐、忧、喜、不苦不乐等受,故名受蕴。对于诸受的境界,能加以了知就是想蕴。因想而起身口意行,出生善念、恶念,起贪、瞋、痴、慢、疑,造诸善恶业,以及为了生活而有行来去止等动作,都名为行蕴。如来藏若不先出生色蕴,就无法变生六尘,也就无法出生识蕴六识及受、想、行蕴。若如来藏不出生这五蕴,众生于此世间便不能生起承受果报、造作新业的作用。 三摩地

2018-07-21

识阴的一切苦,依世间法现前观察之,其实无边无际;譬如八苦中的任何苦,都是因为有识阴才会存在;推而广之,世间所有苦,包括三界六道中的一切苦、一切乐、一切境界,也都不离苦,只是苦的轻重差别而已,没有不苦的。而识阴永远都会与三界九地中的一切苦相应,除非祂灭失了。识阴所有的种种细相、极细相的苦,就由读者们自己去深入现观与思惟;经由识阴的了解,以及对识阴不离 三摩地

2018-07-21

欲界爱的结,比如说一个菩萨三果,他仍然喜欢住在世间,虽然对于世间的苦乐不贪着,但是世间还有不苦不乐。他还有一个心念,喜欢在欲界里面度众生,这就是欲界爱的结。色界爱的结就是喜欢色界的境界,比如我们有人悟了以后,性障除了,本身也有定力了,结果初禅善根发,色身常常有乐触。然后他心里生起喜欢贪着的心——喜欢这个乐触,所以时常将心向内收敛,让乐触在 三摩地

2018-07-21

最后出家,遍学一切外道法,但是发觉那些外道法都不对,也都不究竟,所以自己去修苦行六年之后,发觉苦行绝对不能使人成佛,认为修行应当是不苦不乐的,好像弹琴一样,弦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要恰到好处。所以就放弃苦行,他发觉应该恢复体力,要有精神才能好好去参究。因此他去沐浴,沐浴完要上岸时连力气都没有了,这时树神好意把树枝垂下来给他拉住才上了岸,后来是遇到牧 三摩地

2018-07-21

 «上一页   1   2   …   3   …  4   5   下一页»   共96条/5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