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十临终欢乐有念佛的功夫,但尚没有得到一心不乱,担心临命终时没有把握往生的人,必须持此斋戒。《药师经》说,受持此斋戒的人,凭此种善根,如果听到药师如来的名号,临命终时,将有八位大菩萨来迎接他往生净土。十一得相好身如果见佛相好,心生欢喜,想在来世获得这种庄严相貌,就必须持此斋戒。《长爪梵志请问经》说,有一婆罗门,问佛往昔曾作何种善业而获此种庄严好相。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经上举了个例,有一位优陀羡王的夫人,病已垂危,临终前一天要求受八关斋戒,死后就生到天上。第七,来世尊贵。如果要想求得来世投生到尊贵人家去,那必须受持八关斋戒。《佛说普达王经》上举了这样一个例:有个国王的随从,他曾经跟随国王受持八关斋戒,这个人死了过后,下世就转身为王子。第八,得生天上。要想求生到天上去享福报,也要受持八关斋戒。佛经上举了一个例,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十、临终欢乐如有念佛工夫,未到一心不乱,恐命终时无有把握者,不可不持。《药师经》云: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以此善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未定者,若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乘神通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十、临终欢乐有念佛的功夫,但尚没有得到一心不乱,担心临命终时没有把握往生的人,必须持此斋戒。《药师经》说,受持此斋戒的人,凭此种善根,如果听到药师如来的名号,临命终时,将有八位大菩萨来迎接他往生净土。(《药师经》云: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以此善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未定者,若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文殊师利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天,长者因病即将往生,临终前嘱咐两个儿子:你们千万不可分居,好比一条丝线无法移动大象,必须聚集众多丝线,才能将大象移动;兄弟和合,就像多条丝线聚集,才能产生力量。这样告诫二子之后就往生了,长者往生后,兄弟俩遵照父亲的遗嘱,相亲相爱地一起生活,可是弟弟阿利咤结婚后,妻子时常跟阿利咤说:你就如同你哥哥的奴才,因为家中的钱财用度、待人接客,都是你哥哥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他有一个才七、八岁的儿子,所以临终前,他告诉妻子:我的儿子还小,将来长大以后,就给他现在的财物,让他以此广行治生之道,希望能够成为拥有一亿家产的富翁。这样必定居住在那个一亿里的地方,这样来成全我生存之遗愿啊!当他说完了这个遗愿以后,就舍寿死亡了。居士妇将居士的丧事办完以后,就带著儿子去看家中的财宝,展示这些宝物并告诉他说:你的父亲的遗言嘱咐,就是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回到书中,请平实导师为我们开示:坦特罗佛教之明点与脉气,在坦特罗佛教中地位极为重要;其所以重要的缘故,是因为它跟坦特罗佛教的禅定、临终的迁识、双身的修法、成佛修行的法道、证得果位等等,都息息相关;下至凡夫地,上至证得“佛果”,都要以明点脉气而贯串之,所以明点跟脉气在这个坦特罗佛教里面的修行法门,是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明点、气脉、无上瑜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善男子!菩萨有四不可思义:一者所爱重物能以施人、二者具诸烦恼能忍恶事、三者离坏之众能令和合、四者临终见恶,说法转之;是名菩萨四不可思议。复有三事不可思议:一者诃责一切烦恼、二者处烦恼中而不舍之、三者虽具烦恼及烦恼业而不放逸;是名菩萨三不可思议。复有三事不可思议:一者始欲施时心生欢乐、二者施时为他不求果报、三者施已心乐不生悔恨;是名菩萨三不可思议。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言南方者即是师长,若有人能供养师长: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尊重赞叹恭敬礼拜,早起晚卧、受行善教,是人则能供养南方;是师复以五事报之:一者速教不令失时、二者尽教不令不尽、三者胜己不生嫉妒、四者将付严师善友、五者临终舍财与之。言西方者即是妻、子,若有人能供给妻、子;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璎珞服饰严身之具,是人则是供养西方;妻子复以十四事报之:一者所作尽心营之、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取命过比丘财物,谁边得罪?若羯磨已,从羯磨僧得;若未羯磨,从十方僧得;若临终时,随所与处,因之得罪。若偷佛物,从守塔人主边得罪。若暴水漂财物、谷米、果瓜、衣服、资生之物,取不得罪。若於非时、非处、非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无。若畜牲、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为邪淫。出家之人无所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云何恶报从六根出?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huò)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燋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二者闻报,招引恶果;此闻业交,则临终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长者临终作是思惟。我唯一子久已亡失。更无余子。父母亲属。若我一旦终没之后。一切财物王悉取去。于思惟顷。本所失子。乞求。到其本家。而不自知是其父舍。所以者何。幼少失故。父见识之。而不言子。所以者何。虑怖走故多与财物。而语之言。我无子息。为我作子。勿复余行。彼子答言。不堪住此。所以者何。住此常苦如被系缚。长者谓言。汝欲何作。子复答言。宁除众秽放牧田作。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临终之日生怖畏者亦无是处。阿那含者为何谓也。是人不还如上所说。所有过患永不能污。往返周旋名为菩萨已得受记。不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则名为第三人也第四人者名阿罗汉。阿罗汉者断诸烦恼舍于重担。逮得己利所作已办住第十地得自在智。随人所乐种种色像悉能示现。如所庄严欲成佛道即能得成。能成如是无量功德名阿罗汉。是名四人出现于世能多利益怜愍世间为世间依安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因证得实相、如实了知如来藏真心永远都不住于生死之中,即不会堕于外道的断见与常见法中(注15),当然会是远离颠倒梦想,不执著于知觉性是否会断灭和消失,临终之时十分坦然,对于未来所要经历的境界都已明白,舍报时将依照自己亲身所证和所发愿力,可以往生净土亦可留惑润生在人间常行菩萨道续佛慧命,进修道种智及一切种智,未来成就究竟佛道而实证佛地的究竟涅槃。三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样更熏习第一义谛的人,在临终的时候,知道这一切因缘业种的和合要终止了,这一个业报身所能担负的责任义务,也只能作到这里,所以凭借着理解这第一义谛,以及破除我见的功德,就是上品中生往生到极乐净土,真是殊胜!而熏习第一义谛,也无有困难,只要听过几次的真心体性的演讲,心中信受不移,即使有一些不清楚,但是对这真意没有动摇,这样就是熏习了,只要对自己有信心, | admin 2018-07-21 |
![]() |
要是修菩萨道的人就不怕生死,因为临终能知道自己应该去什么地方。不懂解牢关是什么?就更加不能懂初地菩萨的道种智镜像观......,因为如来藏出生世界万法,森罗万象无不是如来藏所显现,犹如镜像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个也肯定不会懂吧?否则不会诽谤善知识弘扬,有些人无根诽谤善知识弘扬(人人具有的如来藏真心)大乘,你们发怒的心、离不开欲界的心、那么粗重,怎么能找到行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临终时,后秦已大业垂成,告诉姚兴曰:汝抚骨肉以恩,接大臣以礼,待物以信,遇民以仁,四者不失,吾无忧矣。姚苌死后,姚秦太子姚兴继位,勤于政事,延纳善言,孝治天下。公元399年(后秦弘始元年)法显从国都长安出发,西行天竺求法。姚兴又派遣使者到凉国再次敦请鸠摩罗什菩萨来关中之地,依然徒劳无功。同一时期,后凉国吕隆称帝之后,却多杀豪望,以立威名,内外嚣然,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另外,菩萨由于常常‘喜爱、好乐念佛’的缘故,每在‘临终舍身、再度受生’的生生世世当中,恒常可以亲近诸佛。例如有些众生习气贪欲心较重,舍生之后获报淫鸟的身体;瞋恨心较重的,生在毒虫之类当中。菩萨并不执著贪恋转轮圣王和人天的福报享乐,唯独一心忆念诸佛的智慧功德,因此可以常不离佛,一切众生都是随其心念所偏重的一方而住,而必然感应受报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804,a17-21)所以提婆达多的示现,代表了临终之时还可念诵皈依如来名而发忏悔之心!后来目连尊者到地狱探望,《增壹阿含经》卷47:「目连报曰:提婆达兜!勿怀恐怖,地狱极苦无过斯处。彼释迦文佛如来.至真.等正觉。愍念一切蜎飞蠢动。如母爱子。心无差别。以时演义。终不失叙。亦不违类所演过量。今神口所记。汝本兴起恶念。欲害世尊。复教将余人。使趣无由。由此缘报。入阿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身布施临终的痛苦,并不一定会导致嗔恨之心、更不等于地狱果报。其实完全取决于布施之决心。 (原标题:佛陀身布施的例子---贫人本生) | 三摩地 2018-07-21 |